一鳴驚人楚莊王:若無必勝的把握,則需盡心韜光養晦

春秋時期是十分混亂的時期,你方唱罷我登場,雖名義上是周天子統治,實則真正的掌權者早就是各地強勢的諸侯國;所有的小國都不敬周王朝,只會選擇依附於強大的諸侯國。

作為強國的楚國,一開始便是被依附的物件;在南方,楚國可以說是說一不二的存在。可惜自從周王室遷都開始逐步衰敗後楚國的歷任國主的運氣都不太好,從奉行鐵腕政策的楚武王開始,楚國國主在成為霸主的路上總是差點機遇。

一鳴驚人楚莊王:若無必勝的把握,則需盡心韜光養晦

楚武王可以說為楚國的強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楚武王的上位是透過殺害自己兄長後自立為王的,因此,繼位後的楚武王手段十分強勢,鐵血手腕的楚武王實行的也是鐵腕政策,對內強勢鎮壓,對外積極進攻。

不過也因此楚武王為楚國留下清明與安寧的江漢平原與支撐國家強勢地位的軍隊與管理力量,使楚國一直位列大國、強國,讓周邊小國敬畏與膽寒。

原本楚武王有成為霸主的能力,可惜楚武王在位五十多年,只注重擴張楚國的領土,建立楚國的內部秩序與強權,沒有想到透過周天子的力量成為所有諸侯國的領頭人,因此錯失良機。

一鳴驚人楚莊王:若無必勝的把握,則需盡心韜光養晦

待已到中年的楚文王繼位之時,他奉行的也是與楚武王如出一轍的強權政策,四處征戰,繼續楚武王未完成的事業。

不過楚文王比楚武王更有優勢的一點便是此時的楚國已經是無可爭議的強國與大國,楚文王想要成為霸主完全是天時地利的事情。

可楚文王偏偏遇到了齊桓公。齊桓公比楚文王先意識到拉攏周天子支援的重要性,也明白想要成為霸主不能光憑個人國家的力量,還需要聯合各國結盟。

由於齊桓公佔據了先機,楚文王也只能與霸主之位失之交臂。

一鳴驚人楚莊王:若無必勝的把握,則需盡心韜光養晦

而後到了楚成王就更時運不濟了!

楚成王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借鑑了齊桓公的成功,弗一繼位便十分敬重周天子,而且一改楚武王與楚文王的強勢手段,與各諸侯國修好結盟,想要藉此成為繼齊桓公之後的霸主。

可惜這個時候各國的國主都十分了不得。晉國出現了晉文公,在城濮一戰中即便晉文公退避三舍,楚成王依舊輸了,從此地位只能屈居晉文公之下。

而在晉文公去世後秦國還有十分得民心的秦穆公,楚成王總是與霸主之位一步之遙,只得鬱鬱而終。

一鳴驚人楚莊王:若無必勝的把握,則需盡心韜光養晦

楚成王之子楚穆王繼位後知道與晉國在城濮之戰中的失敗是楚成王一生的遺憾,所以致力於擴張地盤,控制江淮地區,勢要於晉國一爭高下,挽回在城濮之戰中的劣勢。

若楚穆王能多活十年,也許楚穆王就能成為繼秦穆公之後的又一位霸主。可惜,楚穆王在位不過短短十年,終究沒能成就他與楚成王的抱負,只能將一切希望寄託在了年幼的楚莊王身上。

一鳴驚人楚莊王:若無必勝的把握,則需盡心韜光養晦

楚莊王的繼位並不順利,且不說楚莊王自己的年紀小,不足以服眾;楚國此時也是內亂不止,矛盾重重。人人都想要在年幼的楚莊王手上爭權奪利,內部矛盾一觸即發。此時楚國對內都無法團結一致,更不用說對外征服各個諸侯國。

好在楚莊王自己是一個十分聰慧的人,對局勢的審視也十分精明。在知道自己無法依靠個人的力量得到朝野上下的認可之時,他選擇偽裝成為沉迷聲色犬馬、不問政事的模樣韜光養晦。

一鳴驚人楚莊王:若無必勝的把握,則需盡心韜光養晦

楚莊王心裡很清楚,若是想要將他拉下馬的人,巴不得他一直如此荒誕無稽,如此等到他落馬之時只會換來眾人的叫好。而若是真正為楚國未來著想的人,一定會想方設法勸諫於他,不畏強權與艱難。

果然,楚莊王就憑藉著這樣的偽裝得到了真正有能力、有才幹、有遠見還忠誠於他的伍舉與蘇從,而後在兩人的幫助下迅速肅清朝政。從此楚國對內政治清明,對外招募人才,開始了楚莊王的霸主之路。

一鳴驚人楚莊王:若無必勝的把握,則需盡心韜光養晦

其實,楚莊王真的是一個十分識時務的人。他懂得什麼樣的行為在什麼樣的局勢下展現更為合適,即便貴為一國之尊也沒有因此得意忘形,反而心明眼亮,隨時觀察著身邊的局勢,將敵對勢力逐步瓦解,將己方力量悄悄收入囊中。

更重要的是楚莊王處在了一個好時候,在各路賢臣名將的輔助下,此時的各個諸侯國無人能與楚莊王爭鋒,加之楚莊王還懂得充分利用周天子殘留的威視狐假虎威,如此,楚莊王坐上霸主之位實至名歸!

一鳴驚人楚莊王:若無必勝的把握,則需盡心韜光養晦

當我們身處一個混亂局面之時,首先便是要想辦法跳出這個混亂的怪圈,靜靜觀察局勢。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想要獲得最後的勝利,便須做好應對一切變化的準備。

一鳴驚人楚莊王:若無必勝的把握,則需盡心韜光養晦

END

~阿修願你每日展笑顏,萬事順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