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索比亞修建尼羅河大壩,為何會引發埃及的強烈抗議?

然而,進入21世紀以來,衣索比亞(以下稱埃塞)一直試圖在尼羅河的上游支流—青尼羅河建造一座巨型大壩。如果這座大壩得以建成,埃塞理論上可以控制流向埃及的尼羅河水量,埃塞將大機率掌控埃及的水資源。

所以,自衣索比亞提出這項計劃以來,埃及便一直表示抗議,但衣索比亞卻毫不退讓。尤其在大壩已接近完工的當下,兩國關係也變得更加惡劣。為什麼埃塞要堅持修建這座大壩?尼羅河對這兩國到底意味著什麼?

然而,衣索比亞的基礎建設卻難以跟上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的步伐,水電資源有著極大的缺口。2016年時,衣索比亞的發電能力已從1983年的370兆瓦提升至2300兆瓦,但全國電力覆蓋率仍然只有55%左右。

與電力資源的匱乏形成對比的是,衣索比亞豐富的水電資源尚未得到利用。發源於這一地帶的青尼羅河和發源於烏干達的白尼羅河是尼羅河最大的兩條支流,尤其是青尼羅河,在雨季提供了尼羅河下游80%的水量。

而且衣索比亞是非洲地勢最高的國家之一,號稱“非洲屋脊”,這使得青尼羅河上游有著非常利於發展水電的水位落差。

衣索比亞修建尼羅河大壩,為何會引發埃及的強烈抗議?

早在20世紀50年代,衣索比亞政府就曾委託美國墾務局在青尼羅河畔設計四座大壩,如果建造順利,那埃方將能獲得充足的水資源和電力資源,大大促進本國社會經濟發展。不過當時的埃塞根本無力承擔這一巨型工程的投資,再加上國內的政變和埃及的反對,最終不了了之。隨著國內電力的短缺,埃塞也再度把目光轉向了境內豐富的水電資源,

衣索比亞修建尼羅河大壩,為何會引發埃及的強烈抗議?

經過勘探和設計,最終埃塞選擇在靠近蘇丹邊境地區的青尼羅河上修建大壩。大壩高145米,長1780米,蓄水量可達740億立方米(三峽水庫約為400億立方米),預計耗資48億美元,設計發電量為6000兆瓦。

2011年,正當埃及強權領袖穆巴拉克因阿拉伯之春運動趕下臺,埃及國內政局動盪之際,衣索比亞高調地宣佈了自己建造大壩的計劃,並正式開工。4月,衣索比亞就舉行了大壩的奠基儀式,並將其命名為“復興大壩”。

大壩竣工後,不僅有望從根本上緩解埃塞電力匱乏的狀況,而且還能額外出口電力給周邊各國,既能賺取外匯,又能緩解周邊落後國家的電力緊缺問題。同時大壩水庫也能調節旱雨季水量,在旱季給當地提供工農業發展所需要的水源。有鑑於此,衣索比亞把這座大壩視為國家“復興”的象徵,也就不足為奇了。

青尼羅河與白尼羅河在蘇丹首都喀土穆附近匯合後,便一路流向埃及。埃及所處的尼羅河下游,河床平坦寬展,滋潤了兩岸土地。縱橫交錯的河道也在開羅以下,形成了面積達2。4萬平方千米的三角洲。

尼羅河的澆灌和定期氾濫,給埃及人的農業發展提供了優質條件。也因此,古埃及文明被稱作是“尼羅河的饋贈”。甚至在羅馬帝國時代,埃及地區由於尼羅河兩岸和三角洲平原的肥沃,仍然有著眾多糧食產出,是當時帝國的糧倉。此後一千多年時間裡,埃及一直是地中海周邊重要的農業產出地。

衣索比亞修建尼羅河大壩,為何會引發埃及的強烈抗議?

尼羅河雖然是世界第一長河,但是其徑流量卻並不是世界第一,約為徑流量最大的亞馬遜河的百分之一。埃及目前人口已經破億,且其9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尼羅河下游沿岸和三角洲平原,因此對埃及而言,控制尼羅河水源是至關重要的。

衣索比亞修建尼羅河大壩,為何會引發埃及的強烈抗議?

20世紀初,雖然英國已牢牢掌控尼羅河流域大部分地區,但最適合開發的還是埃及所屬的尼羅河下游地區。所以盡力為了保障尼羅河下游的用水權,英國(當時代表蘇丹)在1929年和埃及(當時為英國保護國),簽訂了第一份正式劃分尼羅河水資源分配的協議。

協議規定尼羅河每年840億立方米水量中,埃及可使用其中480億立方米,蘇丹(英國殖民地)可使用40億立方米(其餘水量蒸發),且英國不得在自己統治的尼羅河流域範圍內修建任何會損害埃及利益的工程。

20世紀50年代,蘇丹從英國統治下獨立後,為了充分利用境內尼羅河來發展灌溉農業,也積極反對埃及在尼羅河水源上的霸權主義。1952年,埃及軍官納賽爾也發動了政變,推翻了埃及王國,建立起完全獨立自主的埃及共和國。

經過討價還價,埃蘇兩國最終在1959年簽訂了一份嶄新的尼羅河水源分配協議。前後兩份協議都確立了埃及對尼羅河的霸權地位,不但把其他尼羅河流域國家排除在外,而且上游尼羅河的開發也需要埃及的首肯才能進行。

衣索比亞修建尼羅河大壩,為何會引發埃及的強烈抗議?

經過兩國多次協商,埃及同意和蘇丹共同修建這條運河。不過由於蘇丹國內局勢動盪和南蘇丹的獨立,運河至今尚未竣工。

衣索比亞修建尼羅河大壩,為何會引發埃及的強烈抗議?

為了應對本國的人口壓力和糧食危機,埃及自90年代起,也開始注重尼羅河沿岸以外地區的開發,而這無疑將大大增加用水量。有鑑於此,埃及試圖牢牢控制尼羅河水源控制權的言行,也就不足為奇了。

然而埃及在尼羅河上的水量壟斷權,是殖民時代的遺留下的問題,相對尼羅河上游國家而言,蘇丹也是這秩序的受益者。20世紀中後期非洲尼羅河流域的殖民地紛紛獨立後,這些國家也需要更多水資源用於發展本國的社會經濟,開始要求重新分配尼羅河水源,並因此和埃及發生了激烈的衝突。

埃及表示需要遵守殖民時代簽訂的協議(20世紀20年代和50年代)。然而,1978年的《關於國家在條約方面的繼承的維也納公約》就規定了,獨立的國家獲得“清白記錄”,即除邊界問題外,沒有義務繼承殖民時代的協定。

儘管埃及憑藉著自己較為強大軍事政治優勢,在用水權和新建工程權等關鍵問題上寸步不讓,但仍然無法阻止上游國家對重新分配尼羅河用水權的渴望。

衣索比亞修建尼羅河大壩,為何會引發埃及的強烈抗議?

1999年,隨著尼羅河中下游國家經濟實力和利益訴求的不斷上升,在多國推動和國際壓力下,一個涵蓋全尼羅河流域國家的“尼羅河流域倡議”組織正式成立。這個組織試圖推動各國就尼羅河流域開發問題達成一致。

2010年,在衣索比亞的倡導下,埃塞同坦尚尼亞、烏干達、盧安達、肯亞等國簽訂了一份重新分配尼羅河水資源的檔案—《尼羅河合作框架協議》。然而這份協議遭到了埃及和蘇丹的堅決抵制,起因是新協議廢除了舊協議中所規定的“上游國家開發不得損害下游國家利益”的條件,而簽署的其餘各國則希望享有平等開發尼羅河的地位。

在國際層面,不少組織和國家也對埃塞明明貢獻了大部分尼羅河水源,卻只能享受其中一小部分的現狀感到不平,因此對埃及的“水霸權”也予以了譴責。

世界銀行、非洲開發銀行等機構也多次慷慨解囊,出資支援衣索比亞的大壩工程建設。但埃及的擔心也並不是杞人憂天,據推測,大壩建設完工後將導致埃及的納賽爾水庫的水量減少5%,從而進一步影響埃及的發電能力和用水。

事實上為了順利建設大壩,衣索比亞早在2008年,就對埃及提出在青尼羅河上游共建大壩的計劃,然而卻被埃及所回絕。於是埃塞決定撇開埃及單幹,這無疑遭到了埃及的強烈抗議。據維基解密洩露的檔案顯示,埃及政府一度產生對埃塞進行空中打擊的想法。

2014年,塞西新任埃及總統後,為了改善埃及國內外環境,開始試圖打破與埃塞的外交僵局。很快,下游的埃及、蘇丹兩國和衣索比亞就復興大壩問題進行了多次協商談判,並在2015年達成了初步協議。三方同意在不損害各方利益的前提下,展開合作。埃塞在當時表示大壩竣工後將採取相關措施保證流入下游的水量不會減少,並表示枯水期不進行蓄水。

本來在過去,蘇丹由於國力孱弱,無法對尼羅河進行更多開發。然而隨著南蘇丹的獨立,使得蘇丹失去了大量可供開發的油氣資源。尤其是蘇丹作為一個擁有四千多萬人口的落後國家,充足的水量對經濟發展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蘇丹和埃及之間的矛盾也逐漸變大。

蘇丹目前已經逐漸意識到復興大壩竣工可以給蘇丹帶來的利益,比如說電力進口,或許這將給蘇丹解決尼羅河問題提供新的思路。

對衣索比亞而言,復興大壩是承載著國家復興、民族崛起的重要工程;對埃及而言卻是可能影響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威脅。兩國在這個問題上幾乎是不可調和的。然而衣索比亞也提出了利益交換的觀點,埃塞方認為復興大壩建成後,將惠及周邊尼羅河流域地區,電力也可供出口。

自2011年開工以來,雖然埃及這些年來一直在抗議,但衣索比亞一直在努力推進大壩的建設進度。原本埃塞計劃在前幾年就竣工,但由於各方面因素,大壩建設進度並不盡如人意。時至今日,大壩尚未開始蓄水,三國仍然在打口水仗。

總而言之,三國在尼羅河開發問題上仍然存在著很大分歧。除了各國國內洶湧的民意外,如何在不減少流向下游的水量基礎上對尼羅河進行開發,更是牽扯了三國進一步達成更完善的尼羅河流域開發協定。如果各方都能相應轉換下思想,改變以往單一水資源分配的視角,或許尼羅河的水權問題將得到很好的解決。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