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社會上流行的人物風評,使得孫策選擇孫權作自己的接班人

前言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四月,獨霸冮東的一代梟雄孫策在打獵過程中遭到刺客襲擊,身負重傷,生命垂危。

東漢末年社會上流行的人物風評,使得孫策選擇孫權作自己的接班人

於是,孫策的繼承人問題突兀而來,立刻就擺到了小霸王孫策和東吳軍政重臣們的面前。

孫策臨終前的最後抉擇

孫策在彌留之際,對守在病榻前的重臣張昭等人說:“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公等善相吾弟!”

隨後,孫策把十九歲的二弟孫權叫到自己的面前,將會稽太守、討逆將軍、吳侯印綬交予孫權,囑咐他說:“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霸,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交代完後事,孫策就在當天晚上與世長辭了。

東漢末年社會上流行的人物風評,使得孫策選擇孫權作自己的接班人

於是,孫權就此登場,坐領江東,繼承並鞏固擴大了父兄的基業,成就了孫吳政權的一方霸業;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筆。

歷史事實證明:孫策的臨終抉擇是英明之舉!

孫權被選為接班人的原因

孫策選擇孫權繼位的決定,事先就連重臣張昭、周瑜都不知道。

當時,孫策有兒子孫紹,不過年紀幼小;孫策還有三個弟弟:其中四弟孫匤最受孫策的喜愛,孫策曾經把父親孫堅的爵位讓給了孫匤;而三弟孫翊,在性情上與孫策最為脾性相投。

因此,孫策臨終前,心理上一定經過了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拈量輕重,左右為難。

選擇孫權,應該是孫策在生命之火即將完全熄滅之際才作出的抉擇。

東漢末年社會上流行的人物風評,使得孫策選擇孫權作自己的接班人

據《三國志。孫翊傳》記載:

這就是說,在此刻之前,謎底尚未揭開,以致張昭等重臣都產生了誤判。

那麼,孫策為什麼會最終選擇了孫權呢?

東漢末年社會上流行的人物風評,使得孫策選擇孫權作自己的接班人

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面相!

也可以說是封建迷信!但是,在當時的社會里,就是對人物德行、儀表等方面的品評鑑定。

這種鑑定,是一門非常玄妙高深的學問。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許邵對曹操的評定:“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十個字,簡直可以總結曹操的一生,成為歷史的定論,也成了品評人物的千古絕唱。

而孫權恰恰就勝在這一方面!

孫權面相奇特,被風評人物視為異人。

據說,孫權出生時的面相是“方頤大口,目有精光”,他的父親孫堅一看,就認為這是貴相。

長大以後,孫權的相貌就更為奇特了:紫髯;長上短下。

也就是說,孫權長著紫紅色的鬍鬚,上半身比下半身還要長。

這在當時的社會中,屬於奇特的大富大貴之相。

東漢末年社會上流行的人物風評,使得孫策選擇孫權作自己的接班人

當時出使東吳的東漢朝廷特使劉琬,就以相面識人而聞名。他從東吳回來後,曾經對人品評孫策弟兄:

吾觀孫氏兄弟雖各才秀明達,然皆祿祚不終。惟中弟孝廉(即孫權),形象奇偉,骨體不恆,有大貴之表,年又最壽。爾試識之。

由此可知,在這樣的社會風評輿論中,孫權是具有絕對優勢的。

而且,孫權的奇特面貌後來還令英雄劉備極為震驚和惶恐,以至不敢再與孫權見面。

這來自於《三國志。先主傳》。赤壁之戰以後,劉備到京口去見孫權,商議相借荊州之事。雙方親切會面之後,劉備回到住處,對跟隨的趙雲等人說:

孫車騎長上短下,其難為下,吾不可以再見之。

於是,在趙雲等人的護送下,劉備晝夜兼程,急速離開了東吳的地盤。

這也側面說明孫權面相奇偉,有威嚴之氣勢。

東漢末年社會上流行的人物風評,使得孫策選擇孫權作自己的接班人

奇偉的相貌,風評之中的“大貴”之表;是孫策經過仔細權衡之後,最終選擇孫權來作繼承人的主要原因。

結語

說是封建迷信也好,玄學奇論也罷,總之,孫策根據社會上流行的人物風評品鑑,作出了由二弟孫權來繼承自己的事業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