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史話十九:大公子再度拒婚,是真有志氣,還是他不夠成熟?

發生於桓王十四年(即魯桓公六年)的“北戎伐齊”,讓實力不俗的齊國受到了北戎和紀國的兩面夾擊,也著實有些應接不暇。好在齊僖公盟友比較多,他們在接到齊國的求援後,紛紛趕來幫僖公擊退北戎,助齊國轉危為安。為了答謝眾人,齊僖公準備了豐厚的謝禮,並請魯國代表替自己來安排饋餼的順序,以體現“東道主”的大方與尊禮。可就是這樣看似得當的答謝活動,被魯國這位代表搞砸了,讓在場的另一國代表發怒了。

鄭國史話十九:大公子再度拒婚,是真有志氣,還是他不夠成熟?

盟友派兵助齊僖公抗擊北戎

這位不太開心的一國代表,上次咱們也講過了,乃是鄭國的大公子姬忽。此次,他代表父親鄭莊公領兵前來援助齊國,並在戰場上立下奇功,本應受到很高的禮遇。但是,魯國代表木訥的表現,讓鄭國獲贈謝禮的順位極其靠後,令鄭人的臉面有些掛不住了。於是,年輕氣盛的姬忽發了點小脾氣,向魯人表達了自己的不滿。好在姬忽還算理智,知道這裡是齊國的領地,不能讓“東道主”僖公難堪。他稍稍發洩過後,便收住了情緒,只把這份“仇恨”暗暗記在了心裡。

然而,姬忽沒有在當場撕破臉,僖公卻不能放任不管。畢竟,這是在他答謝各國時出的狀況,鄭國又是齊國重要的同盟國,姬忽也是自己十分欣賞的後輩。齊僖公便想要做出一點補償,好讓鄭國大公子好受一些。那僖公要怎麼做才能緩解尷尬,替鄭國找回面子呢?這便是僖公之前採用過的一種方式——欲妻之於公子忽(即把女兒許配給姬忽的意思)。

鄭國史話十九:大公子再度拒婚,是真有志氣,還是他不夠成熟?

齊僖公會見鄭國大公子姬忽

相信大家看到這裡,便會想起此前齊僖公曾跟鄭莊公提到,要把女兒文姜嫁給公子忽,來促進兩家友好的過往。只可惜,鄭莊公父子實在是太精明、太有默契了,都不願名聲不太好的文姜嫁入鄭國,便用了“齊大非偶”這樣冠冕堂皇的藉口推脫了。而此時,文姜已經嫁給了魯桓公,僖公再提聯姻之事肯定是另一位沒有過緋聞的女兒了,公子忽這回總該答應娶妻了吧?

結果,姬忽這一次依然沒有同意,再度拒絕了齊僖公的聯姻請求。只不過,大公子這回的藉口不再是鄭國是小國,配不上齊國了。而是換了另一種說法,稱自己之前沒替齊國做什麼貢獻時,都不敢娶齊國公主。此時,他幫齊國擊退了北戎,若就此娶了一位夫人回去,豈不是會被人誤會自己是為了娶妻才去援助齊國的嗎?因此,姬忽萬萬不敢答應這場婚姻,便借父親的名義辭謝了齊僖公。(所謂借鄭莊公的名義,史書中沒有註釋得很清楚,我個人認為應該是以“沒有父母之命,不敢娶妻”作為藉口搪塞過去的)

鄭國史話十九:大公子再度拒婚,是真有志氣,還是他不夠成熟?

姬忽再度拒絕了齊國的聯姻

如此看來,大公子姬忽還真是有志氣,認準了要靠自己的本事來證明他是鄭國優秀的接班人。難怪《左傳》又把“君子”搬了出來,稱讚姬忽善於替自己打算、謀劃。但是,鄙人看了這段記載之後,並不苟同“君子”的看法。予以為,姬忽表面上來看是真的有志氣,可細細一琢磨,反倒顯得他不夠成熟。您若問這到底是為什麼,是如何看出公子忽不成熟的?我要先給大家再多講一段史料,以此來佐證在下的看法。

這件也寫在史書中的事情出自於《史記》,說的是姬忽這次領兵援齊時,莊公還給他安排了個副手,即此前多次提到過的,也擅長領兵和謀略的祭仲。剛好,齊僖公向姬忽提出嫁女時,祭仲也在場,他便建議公子忽答應了此事。祭仲給出的解釋是:大公子的父親有很多寵愛的妃子,替莊公生了好幾個優秀的兒子,如公子突、公子子亹(“亹”音為wěi)等。這些兄弟都是姬忽未來繼位時的競爭對手,若大公子沒有個強大的靠山做外援,勢必會困難重重。

鄭國史話十九:大公子再度拒婚,是真有志氣,還是他不夠成熟?

祭仲建議姬忽答應聯姻

祭仲的這番話,看上去有些危言聳聽,但之後的事實證明他的預言是很準確的(此處對於這些事實不展開了,等日後再講給各位聽)。只可惜,當時身在齊國的姬忽認準了要靠自己來確立地位,並沒有把祭仲的建議當回事,讓齊國成為自己靠山的第二次機會錯過了。這麼一說,大家是不是已經覺得在下的想法有些道理了呢?那咱們再接再厲,繼續從幾個方面去分析分析姬忽到底哪裡不成熟。

1、“齊大非偶”是莊公想要的答案,再度拒婚卻是公子在意氣用事

當初,齊僖公要將文姜許配給公子忽時會被鄭國推辭,主要還是鄭莊公的意思。由於莊公對這個未來的“準兒媳”並不看好,卻又不好說破,就想讓長子自己來判斷。剛好姬忽契合了父親的心意,用“齊大非偶”這樣有志氣的答案回絕了聯姻,給了父親一個大大的臺階,也讓齊僖公不好說什麼。這件事過後,姬忽深得父親的喜愛,算是給他繼承君位添上了一個砝碼。

但鄭莊公其實只是不喜歡文姜,卻不是不想和齊國聯姻。而姬忽似乎只看懂了表層意思,並沒有瞭解父親真正的想法。加上他第一次拒婚後,被父親誇讚有志氣,似乎是得到了什麼“令箭”似的,讓他死抱著這個方式不肯撒手了。於是,這次齊僖公再提嫁女之事,公子忽也沒仔細考慮後果,就如法炮製再度拒婚,實在有些意氣用事。

鄭國史話十九:大公子再度拒婚,是真有志氣,還是他不夠成熟?

不被鄭莊公父子認可的齊僖公之女文姜

如果,姬忽做事夠成熟,他完全可以像他藉口的那樣,當時先以“無父母之命”婉拒僖公,回國與父親商議後再做決定。然而,從史料的記載來看,他在齊國的婉拒幾乎就已經是最終答案了,歸國後他也沒有與鄭莊公商議,讓這個大好機會白白浪費了。

2、莊公在幫姬忽找靠山,卻被他自己弄丟了

正如咱們之前有提到過的,鄭莊公此次沒有親自領兵前往齊國,一方面是國內事務纏身,實在無法前往。另一方面,也是想給長子一個機會,讓他有恩於齊國,並跟一同救援齊國的各路諸侯搞好關係,算是替他在那紛繁的亂世中找到靠山和夥伴。

結果,姬忽由於魯國代表分配饋餼的順序不合他的心意,便發了脾氣,讓找夥伴這方面大打折扣。而找靠山這方面,雖說他戰場上立下大功,會讓僖公對他心存感激。但他二次拒絕齊僖公的好意,不與齊國聯姻,就是放棄了與齊國長期依存的機會。畢竟,齊僖公與鄭莊公是同時代的人,等姬忽繼位時,僖公也不會在位太久,那齊國的繼任之君還會再記得姬忽的恩情麼?

鄭國史話十九:大公子再度拒婚,是真有志氣,還是他不夠成熟?

鄭莊公希望兒子姬忽能找到靠山

因此,如果姬忽更成熟一些,不僅要做到有恩於齊僖公這一代,還要與齊國聯姻,把友好關係(或者說姻親關係)長期保持下去,才是最明智之舉。可惜,他把這件事又搞砸了,沒能為自己留住這個穩定的靠山。

3、鄭國自身有前車之鑑,卻被姬忽自己忽視了

若論在春秋這種亂世靠山有多重要,鄭國自身的歷史中就有一個很好的例子。鄭莊公初繼位時,他弟弟共叔段憑著母親的寵愛和申國做靠山,讓姬寤生(即鄭莊公)好生難受。莊公不僅無法立刻除掉共叔段,還隱忍了很久。直到申國被楚國打得失去了力量,母親武姜夫人也因東窗事發而被控制,莊公才逐漸平定了失去靠山的共叔父子之亂。

鄭國史話十九:大公子再度拒婚,是真有志氣,還是他不夠成熟?

憑藉靠山讓鄭莊公都隱忍了許久的共叔段

按說有了這樣的前車之鑑,發生時間也距此時不遠,姬忽應該能明白這個道理。可是他卻忽視了靠山的重要性,就連祭仲特意提到兄弟相爭的話題,都沒能引起他的警惕。足見姬忽並沒有真正搞明白父親當年隱忍的原因所在,怎麼能說他思慮周全,處事成熟呢?

4、姬忽解釋自己拒婚的原因,還是說明他想法太單純

正如咱們文章開始時提到過的,這次姬忽再度拒絕僖公嫁女請求,是因為他擔心自己領兵救齊並娶夫人的行為,會被百姓議論(《左傳》原文為:“是以師昏也。民其謂我何?”)。但我要說的是,這似乎是大公子自己的想法過於單純了。

為什麼姬忽他只想到了一種情況,即百姓會認為他借出師之名娶妻的做法不妥。卻沒有想到另外一種情況,即鄭國的百姓看到本國的大公子既救助了他國、完成了國君交付的使命,又迎娶了一位新夫人,從而誇讚他好事成雙,並祝福他呢?顯然,公子忽想事情容易一根筋,或者他可能想到了另一種情況,卻過於擔心不好的一面影響自己的形象,從而用不做為來規避問題的發生。

鄭國史話十九:大公子再度拒婚,是真有志氣,還是他不夠成熟?

《左傳》關於姬忽拒絕聯姻理由的記載

假如,姬忽能成熟一些,就算他“以師昏也”的行為會被部分百姓議論,丟失一些顏面。但為了自己長遠打算,他仍堅持與齊國結了親,豈不是會比他再度拒婚的結果更好嗎?

但歷史就是歷史,哪怕咱們分析了這麼多姬忽思慮、做事的不成熟,也無法改變已經發生的事情。姬忽再度拒婚,終將為自己這不成熟的決定付出代價。只不過,這代價要在日後才會發生,咱們今天就不多敘了,等到時候到了,“閒敘”再為大家慢慢道來。

【關鍵詞雲圖簡史】

為了方便廣大史學愛好者能快速回憶起相關的歷史內容,作者“閒敘春秋”將在每篇文章結尾奉上“關鍵詞雲圖簡史”,透過8-12個關鍵詞,幫助大家回憶文章內容,希望各位讀者喜歡。

本文關鍵詞:姬忽失靠山、饋餼意外、僖公償鄭、重提聯姻、再度拒婚、君子贊忽、不同見解、祭仲建言、固執己見、不成熟表現。

鄭國史話十九:大公子再度拒婚,是真有志氣,還是他不夠成熟?

關鍵詞雲圖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