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自由”到底需要多少錢?

“財富自由”到底需要多少錢?

首發:文文大保貝兒

大家好,我是文文大保貝兒,你的腳後跟部保險博主。

週末了,聊一聊我最近在看的一本書吧。

安德烈·科斯托拉尼的《大投機家》。

“財富自由”到底需要多少錢?

01

有人問安德烈•科斯托蘭:怎麼樣才能像您一樣快速賺錢?像您一樣成功您有什麼秘訣呢?

這位大師想了一想,他很認真的回答了這個問題,他的回答有幾個:

第一,娶一個有錢的太太;

第二,是買彩票中大獎;

第三個出路,就是投機。

從有人以來,就有“投資”和“投機”這個行當。

做到極致的投機者,每一個都是天才橫溢的。

一個投機者在股市的跌宕起伏中,是怎樣獲得成功的呢?

他必須成為一名勇敢者,敢於反其道而行。

02

投資是一件非常反人性的事情。

最出名的就是那句“別人貪婪我恐懼,別人恐懼我貪婪”。

對應在我們的投資實操中,就是說在大盤下跌的過程中,聰明的投資者應該“逢跌加倉”,而不是“嚇的割肉”。

正確的操作,應該是在股市低點的時候買入,在上漲過程中保持觀望,在股價到達高點大家都紙醉金迷的時候,清倉。

理論很簡單,對吧?困難的點在於,如何判斷現在大盤是處於哪個階段呢?

有很多小夥伴也在加倉的過程中發現,越加越跌,以為在抄底,實際上彷彿永遠見不到底。

越加倉心態越崩潰。

其實,這個問題並沒有一個教科書式的答案。

即使在市場上摸爬滾打多年的老手,也無法準確的表達出現在大盤具體處於哪個階段。

只能說,長時間的經驗積累,確實會幫助他們辨認出一些市場的症狀和兆頭。

03

在具體的判斷上,往往可以參考兩個指標——

第一個指標是“情緒因素”。

在大盤下跌時,會有很多媒體和機構分析下跌的原因。

但在下跌到某個階段時,市場裡的人都開始絕望崩潰,沒有人再關心下跌的原因,紛紛拋售了手裡的股票。

這個時候,就是勇敢者們接過籌碼,他們有足夠的資金和耐心,等待行情回暖。

而後,股市大漲,所有人的情緒達到了興奮頂點。

這時候,勇敢者們意識到股票已經嚴重被高估,是時候落袋為安,於是大量拋售。

散戶們卻對股市未來懷抱更高的期望,匆匆進場搶購籌碼,高位接盤。

其實你看,市場一輪一輪的“收割”,用的方式方法一直是一樣的。

韭菜就是不長記性啊。

第二個指標是“成交量”。

“成交量”反映的是“成交數量”的多少,是判斷市場走勢的重要指數。

如果成交量在下跌過程中保持縮量,那就說明散戶們還沒有被嚇破膽兒,繼續持有等待反彈,所以“縮量下跌說明市場沒有見底”;

如果成交量在下跌過程中開始放大,說明膽小的散戶們開始絕望,大肆拋售,這些籌碼就流入了勇敢者的手中,也就才有可能開啟一輪新的反彈。

有下跌就有上漲。

如果成交量在上漲過程中不斷放大,就意味著前景不容樂觀,成交量越大,破壞力越強;

相反,如果成交量很小,價格仍持續上漲,反倒是件好事,說明籌碼還在勇敢者手裡。

所以說,如果市場是在成交量很小的情況下上漲或者下跌,原來的趨勢就仍將繼續;

如果市場在成交量很大的情況下上漲或者下跌,那麼原來的趨勢就有可能逐漸停止,甚至反轉。

人都是有從眾心理的,當機構或者媒體都在渲染牛市,並且身邊所有的親戚朋友都在買進,你就很難做出相反的決定。

要克服從眾心理,必須經過充分的市場洗禮、累積足夠的經驗、有勇有謀、甚至要有“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獨立獨行、還要敢於承擔風險。

書中還有一章內容是專門介紹“股市心理”的:

市場對好壞訊息的反映的劇烈程度只取決於一個問題,那就是有價證券在頑強的還是懦弱的投機商手裡。

如果是懦弱的投機商,好訊息也沒有多大作用,但壞訊息卻能導致毀滅性的災難。

與之相反,如果頑強的投機商擁有大部分股票,那麼好訊息會使行情上升,壞訊息也不會有什麼大的波動。

人們的心理會影響交易行為,進而影響證券價格,從價格的變化,又能解讀出人們的想法。

我想,這或許就是投資的“樂趣”所在。

04

財富自由到底需要多少錢?

“財富自由”就是那些藉助自己的資本,而不依賴任何人就能滿足自己需求的人。

我讀過一些故事,故事主人公們很多在四五十歲,甚至三十多歲就成功實現“財富自由”。

他們通常採取的辦法是儘早努力賺錢,降低消費,儲蓄,投資,特別重視被動收入。

只有當被動收入能夠提供穩定的現金流,維持目前的生活標準,那理論上他們就是“財富自由”了。

過這樣的生活,有人需要50萬,而有人可能需要500萬,這取決於個人的要求和義務。

我們普通人,如何才能實現“財富自由”?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想法有這麼幾點:

(1)你想要的財富自由具體指什麼?

比如不上班,比如gap year,比如環遊世界……我們每個人都對於“財富自由”有自己的標準。

把事情具象描繪出來,答案就清晰多了。

(2)穩定、持續獲取現金流收入的能力

以國人平均壽命看,三四十歲的年齡正值壯年,未來還有無限可能。

有房子/店面/公司/實業對產生現金來說自然好,如果沒有,則要重視理財規劃和投資回報率。

對於個人及家庭財富的規劃,是我們每個人終身都需要學習的一門課程。

(3)保持對世界的敏銳度

“敏銳度”這個詞,聽起來確實挺虛的,其實不難做到:

保持手頭有事可做、保持與親近朋友的聯絡,基本滿足大半了。

不上班不等於不工作,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也好,兼職或斜槓青年也罷,在工作中會需要大量學習,而它正是觸碰這個高速運轉環境的好機會。

巴菲特在26歲就實現了財富自由,可他並沒有放手證券交易,而是透過研究學習不斷將雪球越滾越大。

要是他在26歲選擇遁世,好吃好喝,世間就少了一位投資大神,多了一枚小富即安的普通商人。

“財富自由”究竟長什麼樣?無數人迫不及待想窺探其真面目。

餵馬,劈柴,周遊世界……坦白說,這些詞在我這大俗人的字典中從未出現,倒是隨著年紀漸長,我對於“財富自由”的理解和以前變得不太一樣。

創造資產、減少不良負債、管理日常開支自不必說,畢竟經濟基礎能帶來更多的調劑空間,但在其中,人本身的主觀作用是極大的,這間接也決定了你的選擇半徑。

就算烏泱泱的人群嘴裡喊著“財務自由就是不幹了!想幹嘛幹嘛!”“等我有了多少錢,勞資才不工作!”,真到了那天,估計也沒想明白到底要幹嘛。

反而是有一定資產、有點兒想法、花心思生活的人,在過程中容易遇到小驚喜和多面性,不知不覺中得到了自由的垂青。

共勉吧。

“財富自由”到底需要多少錢?

“財富自由”到底需要多少錢?

“財富自由”到底需要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