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本可以追逐諾獎,卻為研究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從此隱姓埋名

她本可以追逐諾獎,卻為研究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從此隱姓埋名

上面這張珍貴的照片,可能很多人都沒有看到過。照片上的男子從左到右分別是鄧稼先、楊振寧和張文裕,這幾個名字現在每個人都耳熟能詳,都是享譽世界的著名科學家。而排在左起第二位的女子,可能很多人都會覺得陌生,不知道她究竟是誰,又有著怎樣的人生故事。

這個女子名叫王承書,是著名高能物理學家張文裕的妻子,也是我國第一批女物理學家之一,被譽為“中國的居里夫人”。她本可以追逐諾獎,卻為了研究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毅然放棄國外的優厚待遇返回祖國,從此隱姓埋名數十年,為中國的核物理事業貢獻了畢生心血。在她去世後,她的學生曾飽含熱淚的這樣評價老師的一生:“我的老師,她是那種死後既有資格見馬克思,又有資格見愛因斯坦的人。”

她本可以追逐諾獎,卻為研究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從此隱姓埋名

1912年6月26日,王承書出生在上海的一個殷實的書香世家。她和那些文采出眾的民國名媛不同,她的興趣愛好不是舞文弄墨,而是對數學、物理充滿了濃厚的興趣。這樣略顯特殊的興趣愛好,在民國時期的女子中尤為罕見,也顯得她是那麼的與眾不同。

1930年,18歲的王承書考入燕京大學物理系學習。作為物理系唯一的一位女生,她的學習成績始終名列前茅,每次考試都包攬物理系的第一名。4年後她以優異成績畢業,繼續在燕京大學物理系攻讀碩士學位。兩年後,她成功取得燕京大學物理系碩士學位,留校擔任物理系助教。

她本可以追逐諾獎,卻為研究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從此隱姓埋名

1941年,王承書向美國巴爾博獎學金基金會發出申請,遠赴美國密歇根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著名物理學家烏倫貝克。在密歇根大學攻讀期間,王承書與導師烏倫貝克合作完成了多篇有關稀薄氣體動力學方面的重要論文。3年後,王承書順利從密歇根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之後一直留在密歇根大學從事博士後工作,並且兩度進入普林斯頓高階研究所工作。

王承書在密歇根大學工作期間待遇十分優厚,住在獨棟別墅,出入有汽車代步。在這裡,她有著光明的前途,事業也一帆風順,假以時日必定能夠有機會像楊振寧先生一樣問鼎諾獎。可是,當1949年,王承書在收音機裡聽到新中國成立的訊息時,卻義無反顧地向學校遞交了辭呈,準備返回自己心愛的祖國,為祖國的科學發展做出自己的一番貢獻。

為了回到祖國,王承書可以說是放棄了一切,車子、房子都不要了,連兒子的美國國籍也不要了,只要能夠回到祖國,她願意放棄所有。面對王承書的選擇,她的朋友們對此感到十分不解,不明白王承書為何要放棄優渥的條件,回到貧窮落後的祖國。對於朋友們的疑問,多年以後,王承書親筆在日記中寫下了這樣一段回答:

條件是要人創造的,我不能再等到別人來創造條件。我要參加創造條件,鋪平道路的行列。自己從來沒有“犧牲”的想法。為祖國工作,怎樣也不能看為是“犧牲”。

王承書的這番話,讀起來平平淡淡,卻蘊含著對祖國深刻的情感,仔細讀來更是讓人忍不住黯然淚下。這樣高尚的品德和無私的奉獻精神,值得每個人都牢記於心,也值得每個人去學習。

雖然王承書想放下一切回到祖國,可是美國方面卻不可能如此輕易的就放她離開。特別是像她這樣在核物理方面有著深厚造詣和天賦的科學家,更是被嚴密監視的物件。就這樣,一直到七年之後,王承書才歷盡千辛萬苦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此時的王承書雖然兩鬢斑白,年近半百,仍舊為踏上故鄉的土地而感到欣喜不已。

回到祖國後,王承書的工作一切都要從零開始,居住的地方也十分狹小,出行也只能擠公交車。但是在王承書的心裡,卻感到異常的寧靜,能夠為祖國的科技事業做貢獻,吃再多的苦她也歡喜。回國後不久,她就被調入熱核聚變研究室從事理論研究工作,為中國的熱核聚變事業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1961年初春的一天,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交給了王承書一個重要任務,調她到504廠參加加高濃縮鈾的分離研發工作。王承書二話不說,毅然接受了這個任務。這意味著,從此之後她將要隱姓埋名,離開丈夫和兒子,再也無法盡到一個妻子和母親的責任。就這樣,在此之後的17年裡,她隱姓埋名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連她的丈夫、兒子也不知道她究竟去了哪裡。

王承書為了我國的核物理事業做出了許多犧牲,甚至為此寧願放棄自己的學術生涯,也為此放下了自己的家庭責任。回到祖國後,她參與進行了許多重大的科研實驗專案,但是很多成功卻不能公開,她本人也無法出現在國際學術會議上。而與此同時,和她同一時期的楊振寧先生,正在國際學術界春風得意,後來更是一舉獲得諾獎,成為人人敬仰的一代科學大師。

1994年6月18日,王承書走完了平靜而又“平凡”的一生,這位隱姓埋名大半輩子的奇女子,將自己的所有遺產捐獻給了希望工程,為祖國做出了最後一份貢獻。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王承書的一生不但為我國的科技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也為祖國培養了大量的優秀人才。雖然她在國際學術界始終默默無聞,不如楊振寧先生那樣享譽世界,但是在人們的心裡,她卻是一位更加令人尊敬的奇女子,值得人們永遠銘記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