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為何會輸,看看這距離和人心,輸的真不冤

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可以說是金老先生所著《倚天屠龍記》中最膾炙人口的情節,經過電視劇的演繹,這段故事更是人人皆知。

遙想少林、武當、峨眉、崑崙、崆峒、華山六大門派組成聯軍,高手如雲,劍指光明頂,頗有不破明教終不還的氣勢。

而明教這邊呢,卻被成昆偷了家,除了殷天正之外,高手全都中了幻陰指而引頸待戮,殷天正再有本事,在車輪鏖戰下也是無力迴天。

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看似前途光明,怎麼就失敗了呢?

是從天而降的開掛少年扶大廈之將傾固然不假,不過,我們知道金老先生的作品裡總是能找到歷史的影子,六大門派的失敗,斷然不會如此簡單。

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為什麼失敗?有什麼地理原因嗎?

答案是肯定的。

上戰伐謀,中戰伐交,下戰伐兵,其下攻城。伐謀和伐交都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之法,但真的到了伐兵這個短兵相接的階段,勝敗終究還是地利和軍事謀略的問題,而至於六派的攻城策略,則是最下之策。在過程中六派依然犯了幾個嚴重的地利錯誤。

越國以鄙遠,非智也。

圍攻光明頂,明教以一敵六,這個數字很有意思,戰國時期,六國曾“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同樣大敗而歸,我們知道秦的發跡就是從當時整個中原地區的最西端開始的,那我們結合《金庸武俠主要門派分佈》來看,光明頂幾乎在我國版圖的最西端,其象徵不言而喻。

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為何會輸,看看這距離和人心,輸的真不冤

倚天屠龍記的背景設定在元末明初,當時的科技水平下,依然是騎馬行軍,與秦時未有過大差別。

六國攻秦,集結軍隊至函谷關月餘時間,加之“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一路車馬勞頓,損耗巨大,秦以逸待勞,對抗疲憊之師,如《過秦論》所言 “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而後秦以弓箭、騎兵,居高臨下,衝鋒而戰,結果可想而知。

不要用輕功抬槓,輕功高,內力深如張無忌趕路也是要騎馬的。待到六派集結完畢,明教也有了足夠多的時間休養生息,佈置埋伏,以逸待勞。

地形不熟,中計自然也就不在話下

《倚天屠龍記》原文如下:“眾人全神……哪料得他們乘著沙土鬆軟,竟然挖掘地道,冷不防佔盡了周遭有利的地形。”在別人的地盤上輕取冒進,中了埋伏,實在難為。

就是典型的沒有對地勢、地質進行考察,輕取冒進,兵家大忌。按照《倚天屠龍記》的描述,光明頂位於崑崙山脈之中。

用楊逍的話說,明教有七顛十三崖,實有金城湯池之固,更有光明頂密道蜿蜒曲折,上下相繼,外人絕難攻入。大部隊舉兵而上,卻連人家的地形底細都全然不清,不敗反怪。

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為何會輸,看看這距離和人心,輸的真不冤

海拔高度差距過大,或有高原反應

我國的地形整體是東低西高的三級階梯狀分佈,光明頂所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除了崑崙派與之相當之外,少林、武當作為六派的支柱卻處於東部,平均海拔絕對不超過1000米。

而金老先生的武功體系,無一不是受深厚內力影響,招式反在其次,不止一次提到氣息的重要性。如少林的金鐘罩絕學需要閉氣不能說話,殷野王和張無忌一同追趕青翼蝠王時,張無忌談笑風生,殷野王卻尋思自己說話的話會擾亂真氣。

且不說氣溫之差和其他高原反應,單是空氣稀薄這一點,就足以對武當和少林的高手造成極端的影響,而明教常年在高海拔地區活動,所學功夫也早已因勢導利,適應環境,高下自由分辨。

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為何會輸,看看這距離和人心,輸的真不冤

古人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除了地利方面,人和也是決定勝敗的重要一環。

這裡不講天時,因為地利人和者可以造勢。在圍攻光明頂的戰鬥中,已然白刃見血、短兵相接,若非“上方谷大雨”等極端事件,天時已然不起任何決定作用。

人和方面,其實從小說中來看,圍攻光明頂,敗點也在於人和。

其一:正,邪

六大派以名門正派自居,所行之事也自然是代表正義之事,練的自然也是正義的武功。而明教則因行事詭異神秘,與名門正派格格不入,再加上青翼蝠王的吸血功性,自然難免被套上魔教的帽子。

但正義與邪惡,在金老先生的書中借蛛兒和張無忌之口血淋淋的戳破。

青翼蝠王不過殺一人,人之即死,是刀傷和咬傷又有何分別?而所謂名門正派的滅絕師太又是如何而為?“劍折刀斷,肢殘頭飛”,而面對已經失去抵抗能力的一眾人,滅絕師太全不理會,道:“先把每個人的右臂斬了,若是倔強到底,再斬左臂。”靜玄無奈,又斬了幾人的手臂。

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為何會輸,看看這距離和人心,輸的真不冤

歷史自古就沒有絕對的正義和邪惡,《三國演義》縱然尊劉貶曹,劉備固然是中山靖王之後,以匡扶漢室為己任,卻第一個稱帝。而曹操在《讓縣自鳴本志令》所言“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若不是曹操的存在這漢家王朝早就分崩離析了,並且至終沒有稱帝。

五散人“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張無忌聽了,明白了明教以天下為己任,在正邪上做出了自己的判斷,是人和也。

其二,六派多而不合

六大門派被名門正派的包袱所累,太過愛惜自己的羽毛。原著中這樣的例子太多了,武當、少林為聲名所累,不願趁人之危,但行軍打仗不就是趁火打劫,趁人之危的兵不厭詐嗎?

本是一場圍攻的剿滅戰,最後倒變成了多輪磋商談判。而且整個過程讀下來,六派之間的觀念衝突,倒比跟明教打的架還多,多而不合,一盤散沙。

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為何會輸,看看這距離和人心,輸的真不冤

其三,明教實力強大

讀者過於被電視劇帶偏,電視劇上為了突出張無忌,往往畫面都是幾大門派一眾人把明教一小股人圍在角落,真真背山一戰。觀眾就以為明教在一眾高手中了暗算,只有殷天正苦苦支撐場面的時候,實力最多隻和一派相當,其實這是不對的。

明教除了左右二使,四大護法,五散人外,還有五旗,在正式光明頂決戰之前,金老先生安排了這樣一場戰鬥。明教:銳金、洪水、烈火三旗。

聯軍:崆峒派,華山派,崑崙派。三旗對三派,打的有來有回,並沒有太落下風,而後殷野王的三支隊伍在外坐山觀虎鬥,被六派認為“果見戰場數十丈外黑壓壓地站著三隊人馬,行列整齊,每隊均有一百餘人。

戰場中三派鬥三旗,眼前是勢均力敵的局面,但若魔教這三隊投入戰鬥,崆峒、華山、崑崙三派勢必大敗”。

這樣一來,至少在部隊層面,湊齊之後,雙方都是六支人馬,可見表面上光明頂一戰是以張無忌為首的名將單挑,其實背後卻是大部隊的勢均力敵。假以地勢之利,明教未嘗必敗,張無忌出手多因兩方誰傷了都不好,無法調停。

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為何會輸,看看這距離和人心,輸的真不冤

其四,多難興教

我們知道在六派圍攻光明頂之前,其實明教內部是四分五裂的狀態,聖火令丟失,明教內部是群雄割據各自為王的一種狀態,是六派的圍攻導致明教 “民族矛盾戰勝了內部矛盾”,危難讓大家走到了一起。

六派勝則明教亡,而六派分利,此時同仇敵愾對戰各懷鬼胎,勝敗自然一目瞭然。

其五,盤根錯節的親緣關係

在小說裡只體現了楊不悔和張無忌在兩派中的親緣關係,也是最後武當決議退兵的重要轉折,六派心本不齊,一退俱退。而歷史要複雜得多,春秋歷史甚至可以理解為裙帶史,賄賂重臣,吹耳邊風而影響國運的事比比皆是。

最後的結果,六派各自退兵收場,而明教經此變數則空前的團結,建立了以張無忌為中心的集權穩定統治,逐漸壯大極盛,六派卻再也不能組織起一波力量與之抗衡。

這又和六國攻秦的結果如出一轍,此戰之後,六國再也沒有能組織起絕對的力量來對抗秦國,繼而始皇帝奮六世之餘烈,終於一統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