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新會大鰲鎮:養蝦從“看天吃飯”到“向科技要產量”

“專業鎮”養蝦20年,“80後”“90後”技術派漸成養蝦主力

江門新會大鰲鎮:養蝦從“看天吃飯”到“向科技要產量”

馮雄偉介紹他引進的養殖用水過濾系統

時值秋末冬初,地處西江下游磨刀門水道的江門市新會區大鰲鎮,蝦農們正忙著張羅搭棚越冬。專營蝦苗的馮雄偉說:“越冬蝦收入一般比較高,蝦農今年有沒錢賺,就看這一季了!”

大鰲鎮養殖南美白對蝦的歷史已經有20多年了,當地蝦農已經換了一代人,像馮雄偉這樣的“80後”已經成為產業鏈中的主力,甚至連“90後”也開始擔當主角。如果說20年前大鰲人養蝦還需要看天吃飯,馮雄偉這一代人就已經開始向“科技”要產量。

養蝦養出一幢幢“蝦樓”

作為廣東省“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鎮之一,大鰲鎮農業用地面積4。1萬畝,其中水產養殖面積約3萬畝,超過八成養殖著南美白對蝦,成為全國多個省級南美白對蝦的主要供貨來源。自上世紀90年代末引入南美白對蝦品種養殖以來,因該品種出塘週期快、養殖技術要求較低、容易上手,原本養殖家禽的大鰲人紛紛改養蝦。馮雄偉介紹:“南美白對蝦要養得好,60%靠種苗、20%看天氣,剩下的就是技術和運氣,只要細心一點,養好並不難。”

過去20年,養蝦給大鰲人帶來了富足的生活。在大鰲鎮道路的兩旁,蝦農們的自建房或新或舊、鱗次櫛比。大鰲鎮農辦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些房子都是蝦農們用養蝦賺的錢建的,當地人稱為“蝦樓”。

年輕人接手成“大戶”

養殖南美白對蝦的利潤一直非常高,“最好的時節,利潤率可以達到400%。”在老一輩人打下的養殖基礎上,新一代大鰲青年紛紛斷了出外當“打工人”的念頭,留在家鄉接受父輩的養蝦事業。馮雄偉的父親從1990年開始從事養蝦飼料銷售。2010年,22歲的馮雄偉就在父親的支援下開始做蝦苗養殖盒銷售。現在,30歲出頭的他已經是大鰲對蝦產業裡的一員大戶,也是當地的“隱形富豪”。

“現在基本都是年輕人當道了。”在馮雄偉經營的新銷售基地,他指著手下的一位工人說,“這個小年輕是1999年出生的,廣東海洋工程職業技術學校畢業,學養殖專業。”記者留意到,在馮雄偉的銷售基地,骨幹都是80後,工人中也有不少90後,團隊非常年輕。

新一代向科技“要”產量

“以前養蝦的老人家個個有自己的一條經驗,現在我們更講究科技化和標準化。”馮雄偉的基地內專門搭建了上千平方米的魚苗室,裡面排布著上百口水池,蝦苗在水池裡接受統一供應的恆溫水養殖,工人們根據蝦苗生長情況施放生物製劑,以促進生長、防治病害。

此外,馮雄偉還花費了100萬元引進了一套多重過濾手段的淨水裝置。“大鰲人養蝦一直都是用西江水,水質變化會對養蝦有影響。所以我就引進這一套裝置,用物理、生物、化學等手段淨水,將淨化後的水儲備起來用。”

前不久,馮雄偉和同事們參加了廣東省農業農村廳舉辦的培訓,學習養蝦操作技術、用藥專業知識、病理分析診斷、防護設施搭建等。他說,這些培訓對於大鰲養蝦產業幫助很大,“市場準入條件比以前高了很多,只有應用好這些新技術,出塘的產量才會高,也能更順利進入市場銷售。”他開玩笑說,“老一輩人可能是書讀得不好才跑去養蝦,現在我們是要讀書讀得好才有資格養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