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如何對待李建成麾下勢力?不愧為一代明君

“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射殺親兄弟李建成,從李淵手中奪權成功,成為了李唐盛世的開端。對於李世民此舉,歷史上毀於各半,有人認為他殺兄“弒”父,無論之後有何作為,都難逃這般悖逆的事實。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如何對待李建成麾下勢力?不愧為一代明君

可實際上,對隋唐歷史感興趣的人,應該都知道,在玄武門之變發生之前,李世民不論是軍中威望還是朝中美名,都隱隱蓋過了太子李建成,因此李建成一直視李世民為眼中釘肉中刺,這兄弟二人想要和睦相處已成虛妄,此時若李世民不反,那麼身死的就將是他自己。

所以玄武門之變,可以說李世民既順應了歷史潮流,民心所向,又有些被逼上“梁山”的意味在其中,當然,本就有心稱帝的他,也可以說是順應了自己的本心。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如何對待李建成麾下勢力?不愧為一代明君

事實證明,李世民登基對於李唐的發展來說,是最為有利的,他也用“貞觀之治”證明了自己的治國才能。因此,不管歷史上,大家對他殺兄“弒”父的詬病有多少,他一代明君的美名,都是無可動搖的。

當然,除了治國才能出色之外,李世民被譽為一代明君,還在於他知人善用,用人不疑的心性。這一點,從他幫助父親李淵討伐隋朝之時,手下便聚集了數員大將就可以看出了。比如秦瓊、尉遲恭等人。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如何對待李建成麾下勢力?不愧為一代明君

另外,李世民對於有才之士的賞識和重用,在玄武門之變發生之後,對李建成手下勢力的處置中,也體現的淋漓盡致。這一點,李建成麾下3大謀臣和5大名將的最終結局,足以說明問題了。

首先說一下李建成手下的三大謀臣:王珪、魏徵、裴矩。其中王珪是太子府中的第一謀臣,玄武門之變前,王珪因為一些錯誤的官職調任,加劇了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的矛盾,惹怒了李淵,被李淵下放。所以玄武門之變時王珪並未身在東宮。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親自下令將王珪召回長安,並對王珪加以重用,王珪因此被李世民所收服,成為了唐初四大名相之一,可以說李世民的貞觀之治,他也有著極大的功勞。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如何對待李建成麾下勢力?不愧為一代明君

相比於王珪,魏徵這個名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一些影視劇中,魏徵一直是李世民身邊的謀臣,可實際上,魏徵也是在玄武門之變發生後,才轉投李世民麾下的。在李世民準備重用魏徵的時候,還曾問過魏徵一個關於李建成的問題,直到此時,魏徵依然沒有為自己開脫,只是實事求是的說了李建成的不足之處。這也讓李世民看到了魏徵的優點和忠心,兩人也因此成就了一段賢臣明君的美談。

至於裴矩,玄武門之變後,他也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不過他的主要精力並不在朝局之中,而是放在了抵禦外敵之上,他曾獻計離間並分裂了突厥各部,大大減輕了李唐發展的外部壓力,也為之後李唐擊敗突厥奠定了基礎。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如何對待李建成麾下勢力?不愧為一代明君

再說李建成麾下的五大名將,他們分別是羅藝、薛萬徹、馮立、李瑗和韋挺。其中馮立和李瑗,在李建成死後,曾為了自保而起兵造反,最終被李世民麾下在戰場上誅殺,剩餘三人,在李世民得勢之後,第一選擇都是交出軍權,退出關於權力的紛爭,不過都被李世民一一勸回,甚至馮立還曾殺害過李世民麾下愛將,也被李世民原諒。最終這三人都成為了李世民手下的忠臣良將。

其實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李世民對待李建成手下的態度,那就是有才有能者,只要沒有奮起反抗,都被李世民予以重用,正是有了他這樣識人用人的手段,唐朝才有了之後的盛世局面。而這些也說明了李世民完全對得起“一代明君”這樣的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