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的故事

魯國的孔融、廣陵的陳琳、山陽的王粲、北海的徐斡,陳留的阮瑀、汝南的應瑒、東平的劉楨七個人,學問很廣博,無所不學,文辭創新。他們像馳騁千里的駿馬,在文壇上並駕齊驅,後世稱之為“建安七子”。

王粲字仲宣,山陽郡高平縣人,是東漢末年大將軍何進的長史。漢獻帝遷都長安後,王粲也遷移到長安,左中郎將蔡邕對王粲的才華感到驚異,極為賞識。王粲17歲時,就被司徒所徵召,朝廷任命他為黃門侍郎。因為當時長安的局勢很混亂,他辭去職位,離開長安到荊州去投奔劉表。可是劉表因為王粲相貌醜陋,身體衰弱,一直不太重用他。劉表死後,曹操攻佔荊州,王粲勸說劉表的兒子劉瓊歸附曹操。於是曹操就任命王粲為丞相掾,還賜給他關內侯的爵位。曹操在漢水之濱舉行宴會,王粲分析天下俊傑,並舉杯祝賀曹操旗開得勝,效法周文王禮賢下士。

建安七子的故事

他精於算術,又善於寫文章,提起筆來一揮而就,不需要改一個字,以致人們認為他是預先構思好的。即使再加以精心推敲,也不能寫得更好了。他著有詩、賦,論、議等文章將近60篇。後來,王粲跟隨曹操東征孫吳。次年春,因病死於途中,那時他只有41歲。

陳琳以前是何進的主簿,當時何進想要消滅中宦官,何太后不同意,何進就召集各地的勇猛的將領,叫他們一期領兵向京師進軍,想以此威脅太后。陳琳勸阻何進,何進不採納他的意見,最終自取其禍。後來陳琳避難到冀州,袁紹派他主管寫文章的事。袁紹父子失敗以後,陳琳歸順了曹操。曹操對他說:“你以前為袁紹寫檄文聲討我,羅列我的罪狀也就罷了,憎恨壞人到他本人就夠了,如何還要牽連到我的父親、祖父呢?”陳琳連連認罪,曹操因愛他的才,也就不再追究他的罪責。

建安七子的故事

阮瑀年輕時跟著蔡邕學習。建安中,都尉曹洪想要派他擔任掌書記的職務,阮瑀不同意,最後仍沒有屈服。後來曹操用陳琳、阮瑀二人一起作了司空軍謀祭酒,掌管記室。當時軍國中的各種書信、文告,都是陳琳,阮瑀二人所寫。以後調陳琳擔任了統帥手下直屬部隊的將領,阮瑀做了倉曹的屬官。應瑒、劉楨分別被曹操徵召,做了丞相府的屬官。應瑒調任平原侯庶子,後來又任五官將義學之職。

劉楨因犯了不敬罪而被判刑,在刑滿釋放以後,仍回官署任職。他們每人都寫過文、賦數十篇。阮踽先逝世。徐斡、陳琳、應碭、劉楨後於同一年先後去世,因為那一年發生了瘟疫。

徐斡是司空府軍謀祭酒的僚屬。他既有文才又有好的名節,清心寡慾,不慕榮利,不愛虛名。他著有《中論》20餘篇,都是立論有據,文采雅緻,足以流傳後世。

建安七子的故事

孔融,是孔子的第20代孫子。他的曾祖父孔尚,做過鉅鹿太守。他的父親孔宙,做過太山都尉。孔融從小便有出眾的才幹,當時河南尹李膺名氣很大,他關照門下要有選擇地通報賓客的求見,不是當時的名賢和世交的子孫,一概不見。

孔融十餘歲時,很想看看李膺是怎麼樣的人,就到了李膺的家門,對管門的說:“我是李先生的通家子孫。”當李膺會見孔融時,就問道:“您的祖輩,曾與我家有交往嗎?”孔融說:“是的。我的先人孔子與先生的先人李老君因有一樣的德義而相互作為師友,那麼,我與先生是代代的世交啊!”在座的人對他感到驚奇,都說:“這是與眾不同的孩子啊!”稍後,太中大夫陳煒來了,同座的人把剛才所發生的事告訴他,陳煒說:“小時候聰慧,長大了不一定就候聰慧,長大了不一定就突出。”孔融回答說:“就拿你剛才所講的話看,先生小時候,豈不是很聰明的嗎!”李膺大笑,回頭對孔融說:“您長大了,一定會成為能任大事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