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金坐伏頭,連陰到立秋”,今年“伏旱”嚴重嗎?答案來了

今天7月11日為“入伏”的時間起點,標誌著酷熱的“三伏天”正式登場。俗話說“熱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間段。

“雙金坐伏頭,連陰到立秋”,今年“伏旱”嚴重嗎?答案來了

三伏時間具體是怎麼計算的?

我國古代採用“干支紀日法”來記錄時間,“干支紀日法”由10個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12個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組合而成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錄每一天。

初伏和末伏都是固定的10天,中伏為10天或者20天。曆書規定“夏日三庚數頭伏,立秋一庚為末伏”,即從夏至日這天開始往後數,第3個“庚日”便是初伏的起始點,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的起始點。由於“天干”是10個,因此每隔10天出現一個庚日,庚日總共有6個,分別為庚午日、庚辰日、庚寅日、庚子日、庚戌日、庚申日。

中伏的天數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間有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如果夏至立秋之間有5個庚日,那麼中伏就為20天。

2021年的夏至日為6月21日,這天是“庚子日”,往後每隔10天為一個“庚日”。從夏至日開始,第一個庚日在6月21日(庚子日),第二個庚日在7月1日(庚戌日),第三個庚日為7月11日(庚申日),第四個庚日為7月21日(庚午日),第五個庚日為7月31日(庚辰日),第六個庚日為8月10日(庚寅日)。

“夏至三庚數頭伏”,今年的入伏時間為7月11日。“秋後一庚數末伏”,今年的立秋時間為8月7日,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即夏至後的第六個庚日,因此今年末伏的起始時間為8月10日。由於今夏至與立秋之間有5個庚日,因此今年中伏有20天。

今年入伏的時間點為7月11日,三伏天總共持續40天。其中初伏為7月11日~7月20日,共10天;中伏為7月21日~8月9日,共20天;末伏為8月10日~8月19日,共10天。

“雙金坐伏頭,連陰到立秋”,今年“伏旱”嚴重嗎?答案來了

特別注意:“夏至三庚數頭伏”,夏至日的時間是固定的,僅僅夏至開始後庚日的出現早晚不一樣,因此每年入伏的時間點總是在7月11日~7月21日之間。入伏在7月16日之前的,中伏都是20天;入伏在7月20日之後的,中伏都是10天。今年入伏的時間點是7月11日,因此今年的中伏有20天。

三伏天是一年中氣候最炎熱的時期,這個時間段也是夏季喜溫作物生長最快的時候,我國很多地方的農作物都進入了茁壯生長的階段,這個時間點也是農作物需水需肥的高峰期。

農村有兩句老俗語分別叫“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五月幹,六月澇,五穀豐登樂陶陶”,說明農曆六月份下雨非常有利於農作物生長,農曆六月多降雨是豐收的好兆頭。那麼2021年“三伏天”雨水多嗎?農村老人說“雙金坐伏頭,連陰到立秋”?是什麼意思?

老話“雙金坐伏頭,連陰到立秋”,是什麼意思?今年三伏天雨水多不多?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伏頭(入伏這天)屬於“雙金”,那麼那麼接下來陰雨天會非常多。今年的入伏時間是7月11日,對應的農曆是“六月初二”,今年的立秋是8月7日,對應的農曆是六月廿九,入伏到立秋的時間段正好是農曆六月,農曆六月下雨有利於五穀豐登,可以說如果“伏頭”屬於“雙金”非常有利於農作物生長。

那麼什麼是“雙金”?我國“五行”把宇宙萬物分成“木、火、土、金、水”五大類,“五行”相生,萬物週而復始,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入伏的時間點必是“庚日”,只可能是“庚午日、庚辰日、庚寅日、庚子日、庚戌日、庚申日”中的一天,而“天干”中的“庚”屬於“金”,“地支”中的“申、酉、戌”也屬“金”,因此“庚申日、庚戌日”是兩個金相結合,都屬於“雙金”日。

今年的入伏為“庚申日”,因此今年入伏為“雙金”日,金生水,這也預示著今年的三伏天(農曆六月)雨水會比較多,“伏旱”發生的可能性會比較低,“六月連陰吃飽飯”,今年必將是一個豐收年。

“雙金坐伏頭,連陰到立秋”,今年“伏旱”嚴重嗎?答案來了

總結,“雙金坐伏頭,連陰到立秋”,這是我們老祖宗上千百年來的經驗總結,農諺是先輩們智慧的結晶,它可以預測大部分的氣象學問題。

小時候經常聽老人說“淋了伏頭,鏽了鋤頭”,意思是說入伏當天要是下雨,後面雨水就會比較多,因此不能鋤地了,所以鋤頭就鏽了。但是我國地域遼闊,農諺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我們一定要結合地域來了解,農諺代表的只是一個總體方向。

“春旱不算旱,夏旱減一半”,農民靠天吃飯,伏天多下雨對莊稼生長比較有利。不過隨著溫室效應越來越嚴重,全球極端天氣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接下來的天氣走勢更多的由“副熱帶高壓”來控制,在副熱帶高壓強的情況下,高壓內部會形成下沉氣流,往往會出現持續的晴天,區域性地區會長期高溫乾旱,從而引發“伏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