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自然共存作文600字

風吹過草原現牛羊,雄鷹在天空翱翔,一望無際的茂密森林,其中有許多不為人知的奧秘。

盛夏剛過,暖暖的秋風拂過臉面。手捧著金色封面的《沙鄉年鑑》,一頁一頁地翻著,那翻書的聲音巧妙地和風聲融合在了一起。這是多麼美好的一天,可是手中的書卻是涼涼的,書中的內容讓人有些涼意。

這本書講述的是:奧爾多·利奧波德先生在美國的沙鄉、田野的所見所聞——人類與自然從和諧到不和諧的轉變過程。

他在上面寫道:“我對於狩獵有一種天生的狂熱。我有三個兒子,他們小的時候整天和我的鳥玩兒,有時拿著木槍在空地上來回奔跑。可是當他們長大後,山中可能不會再有鹿的聲音;夜幕降臨的沼澤地裡,也許再也不會有野鴨和水鴨的嘎嘎聲;晨曦中,也許再也不會有風吹過鳥兒翅膀的聲音。當黃昏的微風拂過古老的北美白楊樹林,當銀灰色的陽光灑在古老的河流上,溫柔地籠罩在寬廣的棕色沙洲時,假如沒有大雁的音樂伴奏,他們會有怎樣的感覺呢?”

而這一切環境的改變,都源於人類的無知與自私。

比如說為了保護大型食草動物,去消滅狼和獅子,結果,鹿和赤鹿大量增加,幾乎將草地全部啃光。比如說為鼓勵獵人獵殺動物,修建了許多道路,野地因此不斷被道路分割。作者感慨到:“如果我們永遠無法做到與土地的完美協調,那我們永遠無法獲得絕對的自由。”是啊,我們原本應當與自然完美結合的。事實上,甚至連原始文明也與野生動物有關:水牛不僅為住在平原上的古印第安人提供了食物,也對他們的建築、服飾、宗教、語言、藝術等方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不僅過去是這樣,現代依然如此。

但是,人類因為對大自然的瞭解不足,從而以為自然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可事實真是這樣嗎?在《海洋》這部紀錄片中有這樣一個片段:因為魚翅好吃,所以每年都有許多人大量地捕殺鯊魚,甚至有些人捕了鯊魚之後,只將它的魚鰭割下來,將沒有魚鰭的鯊魚重新扔回大海,讓其自生自滅。就這樣,一隻誤入人們佈下的“死亡陷阱”的鯊魚,它付出的代價不但是死亡,更是生不如死的煎熬。因為沒有鰭,它不能動彈,被人類“殘廢”後鮮血融入海水中,而其它的動物在它身上啄食。人類啊,為什麼不去體會一下一個生物坐以待斃的感覺!海洋生物會越來越少,珍稀動物瀕臨絕跡。

有些人請客吃飯時,點了不下幾千塊錢的飯菜,可實際上只吃了十分之一也不到。事後為了顯得大方,不打包,將食物全倒進垃圾桶。據統計,每年剩下的飯菜足以給兩億人吃上一年,這是因為有些人不知道什麼是飢餓。在柬埔寨,每天都會有許多小朋友出來討糖吃,見到旅客,就跑過來問:“姐姐,有沒有糖果?”

有些家庭、小孩一年四季不是開暖氣就是用冷氣;有時用起餐巾紙來就象天天吃飯一樣平常,動不動就抽幾張抹抹嘴、擦擦鼻;洗頭時讓水嘩嘩地流過;一邊刷牙一邊讓水流淌著;開完會隨手就將喝了一兩口的“農夫山泉”扔進了垃圾桶……砍樹不用一分鐘吧?抽出一張紙,更無需一秒鐘吧?水似乎是多得不得了的吧?而事實是水的流失已加快了全球的沙漠化。森林的生長週期是多麼的漫長。

種種事例說明,人類離不開自然,可卻不愛惜它。許多看似平常的小事,造成的結果卻是我們的未來不再有鳥語花香,不再有風景如畫。曾經,大自然養育了我們,如今,依然帶給我們快樂與富足。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將地球當做自己的第二個母親,呵護她身上每一寸土地呢?如果,我們可以時刻想著節水省電節約能源,時刻想著愛護動物保護環境,是否可以期待地球早日脫掉“枯黃的外衣”,重披綠色的盛裝呢?“保護自然資源,共營生命綠色。”來吧,讓我們與自然和諧共處,一起營造我們美麗的家園吧。因為——我們也是地球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