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首例!94歲老人髖骨折後24小時內完成手術

中午,94歲的裴奶奶在家中摔倒;

傍晚,老人的疼痛毫無緩解,家屬立即送醫;

晚上7時,省醫開通高齡綠色檢查通道,骨科關節團隊立即作研判,診斷為股骨頸骨折;

晚上8時至9時,考慮到老人患有多種慢性疾病,透過MDT團隊,快速完成多學科會診評估;

晚上10時,治療團隊制定了詳細的麻醉方案和手術方案;

次日早上11時,骨科開展人工髖關節置換術。

當日下午,傷者下床活動

髖部骨折被稱作“人生的最後一次骨折”,因為患有髖部骨折的絕大多數為老年人,傷後大多選擇絕對臥床,併發症隨之而來,嚴重威脅生命。

但真的只能等待嗎?

不,骨科有一個髖部骨折“黃金48小時”救治時間,能將併發症和死亡率降低78。5%以上。

以這次裴奶奶的經歷來說,從受傷到手術,只用了20小時,經文獻查閱,其急救效率為西南首例。

她做出決定--相信醫生

“對於髖部骨折的老年人來說,時間就是生命,越快越好。”省醫骨科副主任孫立回憶起救治當天的情形,用一個成語形容——兵貴神速。

孫立表示,裴奶奶是股骨頸骨折,這屬於髖部骨折,亦是老年人常見的嚴重損傷,已成為繼心腦血管疾病和腫瘤後第三大老年人“殺手”。而且這把“殺手”的刀是無形中的“揮舞”,是日復一日的折磨。

緣何?他解釋道,老年髖部骨折患者因年齡大,家屬出於安全考慮較多選擇非手術保守治療,即在家臥床。殊不知非手術治療同樣存在風險和併發症,除骨折畸形癒合不佳外,還可能因長期臥床出現併發症,而有些併發症對老年人來說是致命的。

最常見的死亡原因是肺部感染;最兇險的死亡原因是血栓;最麻煩的死亡原因是褥瘡。

研究顯示,老年髖部骨折患者在長期臥床,飽受併發症的侵擾下,一年後生存率僅為50%。

於此,對於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而言,儘早手術,患者獲益更大。

自接診起即進行相關檢查和會診,排除手術禁忌症,24至48小時內完成手術,可大幅降低患者死亡率和併發症的發生率;提高診療效果的同時,也能縮短患者住院及術後康復時間。

“裴奶奶入院後,因是高齡老人,院方迅速開通了各項檢查綠色通道,確定達到手術指徵。最終到問詢家屬意見環節時,她本人和家屬的態度很堅定,做手術。”孫立說。

而裴奶奶全家人做出決定的背後,也是得知省醫骨科關節團隊長期致力於關節大手術快速康復的研究及實踐,救助了大量的高齡髖部骨折患者。

“相信醫生。”老人說。

考慮到裴奶奶高齡,合併有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多種慢性疾病,醫院連夜透過MDT團隊,快速完成了心內科、呼吸科、神經內科、營養科、ICU、麻醉科等多學科會診評估,為確保手術順利開展保駕護航,治療團隊對患者可能出現的圍手術期問題進行了詳細評估,制定了詳細的麻醉方案和手術方案。

西南首例!94歲老人髖骨折後24小時內完成手術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

西南首例,24小時完成人工髖關節置換術

第二天早上11時,省醫骨科關節團隊為裴奶奶實施了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手術由孫立主刀,整個過程,團隊為老人實施了個體化、精細化ERAS方案,包括術前口服營養液的種類及量,術前超前鎮痛等。

術中,麻醉醫生嚴格控制用藥劑量,嚴密觀察老人生命體徵的變化。手術每一個步驟,手術團隊都嚴謹細緻地實施著、操作著,用時15分鐘,就成功植入人工關節假體。

整臺手術時間為半小時。

從受傷到開展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裴奶奶只用了20小時。

而通常,髖部骨折患者入院後各項術前檢查到有效救助稱之為“黃金48小時”,遵循ERAS原則,儘早手術及完整的多學科協助能大大提高患者生存率及術後康復期。在生命面前,骨科團隊把“黃金48小時”再壓縮一倍。

經文獻查閱,這樣的急救效率在西南地區屬於首例。

術後,骨科團隊為患者設計了個性化康復方案,當天下午,裴奶奶就能在醫生指導下下床活動。

記者瞭解到,省醫骨科正致力於打造“老年髖部骨折綠色通道”,即建立一種提高急救效率,減少老年髖部骨折致死率及致殘率的創新。該模式透過MDT多學科合作在老年髖部骨折的救治中,從急診,影像,檢驗、骨科病房到手術室,由骨科專業人員和內科相關專業全程參與協調和治療,再由專人統籌指揮,醫技部門積極配合,以最快的速度保證患者在院內“零透過時間”的救治體系。爭取在24-48小時內為患者實施手術治療,從而挽救患者生命,幫助患者恢復重新行走的能力。

西南首例!94歲老人髖骨折後24小時內完成手術

手術當天裴奶奶就能下地。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