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與將相——北宋的慶曆新政研究

大家好,我們的逸仙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帝王與將相——北宋的慶曆新政研究

今天我想從一個比較具體的宋代政治事件“慶曆新政”來看當時皇帝跟宰相之間的關係。皇帝與宰相或者皇帝跟官僚之間的關係,應該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關係。“慶曆新政”是一個什麼概念?我們可以參看《中國歷史大辭典》,這個辭典編纂於80年代中後期,可以說是集結了當時一批最優秀、最權威的歷史學家而做的一個權威性的辭書。在最權威的辭書上關於“慶曆新政”最通行的解釋是什麼呢?北宋仁宗慶曆年間進行的一個政治改革。

宋仁宗

帝王與將相——北宋的慶曆新政研究

慶曆新政的背景之一是土地兼併越來越劇烈,土地兼併導致社會矛盾越來越尖銳。另外,就是北宋和西北的党項人建立的西夏政權之間爆發了戰爭。戰爭同時還引發了一個結果,宋朝的北邊契丹人建立了一個很大的草原帝國——遼。1005年,宋和遼之間透過和平協議建立了友好的往來關係。1038年,在宋朝的西北,也就是今天的陝西、寧夏那一帶,又崛起了一個党項族政權,叫做夏,從宋朝的角度叫西夏。1038年宋夏戰爭爆發,在宋夏戰爭的帶動之下,當時的國際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契丹也試圖打破原有的和平條約,向宋朝索要更多的好處。因為打仗,所以增加了軍費;因為契丹打破了原來的盟約,向宋朝索要更多的經濟利益,宋朝給契丹經濟上的好處也增加了。錢從哪兒來?肯定是從老百姓那兒來,於是農民負擔就加重了。從1041年開始,各地發生了民兵起義。這就是慶曆新政的背景,社會矛盾很尖銳,農民負擔很嚴重,國家跟社會之間的矛盾鬥爭加劇了,而且出現了尖銳化的趨勢,發生了農民起義。

帝王與將相——北宋的慶曆新政研究

於是,當時統治階級當中的一些有識之士就提出要改革。這場改革發生在慶曆三年八月,慶曆三年到四年之間,所以叫“慶曆新政”。主要的領導人,一個是范仲淹,他當時是參知正事,就是副宰相。另一個是富弼,他是樞密副使,也就是國家第二位的軍事領導人。宋朝的宰相,原則上不管軍事,軍事和行政分開。宰相只管老百姓那一塊,軍事有一個專門的機構,由直屬皇帝的樞密院來管。主持改革的主要是這兩個人,當然還有其他人。范仲淹、富弼,這兩個人都不是正職,但皇帝信任他們,讓他們改革。

范仲淹

富弼

帝王與將相——北宋的慶曆新政研究

改革方案是什麼呢?“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明黜陟”、“抑僥倖”都是針對官僚機構。龐大的官僚機構已經佔有了巨大特權,他們的數量已經使得官僚機器本身變得效率越來越低。還有當官僚機構越來越龐大的時候,對它的管理本身就成為一個巨大的問題。官僚機構應當是幫助皇帝管理國家的,但當它本身變得如此龐大的時候,它自身對於特權、對於家族需要就會使得他走到皇帝的對立面去,會影響到這個國家。這十項改革方案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官僚特權。如何削弱官僚的特權?不是說完全不讓官僚佔有特權,而是說讓官僚的特權相對而言比較符合國家利益。

“精貢舉”,就是在人才選拔上要改革。這一部分其實都是針對官員的,從“均公田、厚農桑、減徭役”之下,這三條是針對什麼呢?主要是針對老百姓。老百姓的負擔非常重,如何減輕負擔?如何讓該納稅的人納稅?如何讓那些實際失去土地的人不再虛擔納稅的指標?如果他虛擔著這個指標,實際上已經沒有土地了,他會做出自己的選擇,就是逃跑。如果農民跑了,對國家、對社會都是一個巨大的損失。慶曆新政第一就是抑制官僚特權,第二就是要給老百姓一些好處,要把一些利還給老百姓。

帝王與將相——北宋的慶曆新政研究

除此之外,還有兩條很有意思“覃恩信、重命令”,這其實是針對當時的政治風氣。當時皇帝有一個重要的特點,耳根非常軟,是個心極軟的人,他會傾聽來自各方面的意見。換句話說,他能聽進去,但未必能堅信下去。今天聽說了什麼,他答應說好,我們沿著這條路往前走。過了兩天,又有人來說了一個什麼,然後皇帝一想可能很對,然後又拐一個彎。所以宋仁宗的命令始終是在搖擺之中,國家的恩信、國家的命令往往前後不一致。慶曆新政的一個重要措施就是改變這種政治風氣,要讓國家令出必行、禁出必止。

范仲淹和富弼提出來這個改革方案之後,仁宗皇帝就接納了。然後這個改革就轟轟烈烈推展開來,速度非常快,一項命令接著一項命令。每一項命令出來,從開封推向全國的時候,動靜都是極大。比如說“擇官長”,就是要審查地方長官,派出去審查地方長官的中央大員一下去,大家可以想像。這個改革就叫做新政。

帝王與將相——北宋的慶曆新政研究

慶曆新政的結局如何?因為新政限制了大官僚、大地主的特權,所以遭到強烈的反對,不久即罷。新政從慶曆三年1043年8月開始,到1044年11月結束就一年多時間。這是有關慶曆新政的通行解釋,一般來講,你們看到的任何一個教科書裡差不多都是這麼寫的。教科書其實是我們每個人認識歷史開始的地方,但是當我們歷史知識再往前學一點的時候,我們要往前走一步的話,一個很重要的步驟,就是要開始質疑教科書。它說的對不對?它說的全不全?說的合理不合理?另外,教科書還承擔著一個功能或者說有個角色是什麼呢?當我們開始思考的時候,教科書其實是一個靶子,教科書是一個供批判的物件。我們站在前人肩頭的同時,也要對權威、對通行的解釋有一點質疑和獨立思考。

導師

帝王與將相——北宋的慶曆新政研究

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修宋史,為中國宋史研究會理事。2012年、2013年,分別登上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講述《千秋是非話寇準》《司馬光》並出版相關圖書。

此文據講座錄音整理,獨家版權,轉載務必聯絡;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讓閱讀成為習慣? 讓靈魂擁有溫度

秉承傳統? 契合當代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