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陽均:紮根基層做水稻育種專家

董陽均:紮根基層做水稻育種專家

董陽均:紮根基層做水稻育種專家

董陽均:紮根基層做水稻育種專家

董陽均:紮根基層做水稻育種專家

董陽均,雲南昭通水富市農業農村局種子站站長,2001年至今,整整20年,他一直在基層一線從事雜交水稻選育及制種技術研究。長年累月“親密接觸”陽光,讓他的面板呈古銅色,熟悉董陽均的人都說,他工作起來像一個地道的農民吃得苦、很能幹,是水富水稻育種知名專家。

近日,筆者在水富市向家壩鎮水河村班林村民小組水稻育種基地看到,董陽均帶領聘請的十餘個村民在基地忙碌。只見他們分工明細,打田、背肥、播種、施肥、打田埂等,忙而有序,為即將開始的水稻制種材料秧苗栽插作準備。

秧苗基地裡,有各種標識的小旗整齊地排序在秧苗四周。“一個標識就是一個材料,一共有8000多份材料,標識清楚,才能在拔秧的時候不出錯。”董陽均詳細介紹。

水富水稻育種專案於1991年與雲南省農業科學院合作至今,期間與省內外多家科研院校進行合作,屬於國家“863”計劃和雲南省科技攻關專案。

水稻選育及制種技術研究程式複雜,技術含量較高,工作場所十分特殊。董陽均負責實施水富雜交水稻研究及專家工作站專案,每年3至10月,董陽均就和他的水稻科研團隊把辦公室搬到基地,移到水田裡,與水稻打交道、交朋友。春耕時節,他組織村民翻犁田塊、播種和栽插秧苗;水稻生長期,仔細觀察秧苗生長、揚花、授粉等特徵特性;種子收穫期,進行種子分類、編號、採收、晾曬。

每年的7月至8月,正是水富高溫天氣階段,每天上午11點到中午2點左右,室外溫度高達40度左右,而此時也是水稻開花授粉的最佳時機。為此,董陽均帶著工作團隊常常頂著烈日進行水稻授粉,工作結束後才吃午飯、休息。

“水稻開花授粉是重要的工作環節,影響著制種產量的高低,不能有半點馬虎;授粉方法和技巧必須要嚴格按要求來操作,如果操作不當就影響結實率,所以必須要盯緊,否則功虧一簣,整個研究工作就要受到嚴重影響。”董陽均認真地說。

“他這個人工作責任心強,工作起來不分早晚,說走就走。育種需要獲取灌溉水,有幾次深夜都要去十多公里遠的水庫放水;為防止農戶擷取水,還常常沿途多個來回看管,期間曾多次遭受蛇及其它小動物的驚嚇,但都不影響工作的熱情。”每年都要到水富來指導開展研究工作的雲南省農科院水稻專家研究員塗建如是說。

和董陽均工作的同事張笑說:“是他帶領我們搞好水稻育種研究專案,從他身上我們學會了對科學技術的認真態度。”

從5月到6月都是水稻育秧的時間,有的秧苗已栽插完了,有的則還要播撒谷種。為此,董陽均帶領工作團隊一直迴圈在水田工作。

董陽均:紮根基層做水稻育種專家

董陽均:紮根基層做水稻育種專家

董陽均:紮根基層做水稻育種專家

董陽均:紮根基層做水稻育種專家

董陽均始終堅持與省內、外同行和專家相互溝通交流,不斷創新水稻育種方法和技術,為雲南選育核不育系提供技術保障,為雜交稻新組合配組提供廣闊空間。

2006年,董陽均帶領的團隊負責實施的兩系雜交水稻制種單產達430公斤,創下全國新高,團隊獲得昭通市農業技術推廣集體二等獎;2012年參與的“雲南兩系雜交稻安全高效制種技術研究與應用”獲得“雲南省科技進步集體三等獎”。

20年來,董陽均參與和主持實施的水稻選育研究專案,全部順利透過結題驗收,參與實施專案榮獲獎項10餘項。參與選育透過省級審定水稻新品種20餘個,透過省級技術鑑定不育系30餘個;個人承擔雜交水稻制種面積累計7000餘畝,培育種子約150萬公斤,實現總產值近1500萬元。由他主持實施的“雲南省專家基層科研工作站—李小林工作站”專案於2018年被雲南省委組織部、雲南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聯合考核為優秀專家工作站;2018年,水富種子站成功申報為“院士專家工作站”並透過中國科協認證。在他的努力帶動下,目前,水富已成為雲南兩系雜交水稻選育核心基地。

披星戴月耕耘,櫛風沐雨忙碌。為了培育出優良的雜交水稻新品種、優良的好種子,董陽均幹一行愛一行,用心用情用力奮戰在田野,攻關農業科學技術,書寫不悔的人生篇章。

雲南網通訊員狄廷秀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