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很多德國人加入阿根廷籍,為什麼其濟還是發展不起來?

二戰結束後,很多德國人輾轉來到南美,加入阿根廷籍,為什麼有了這麼多具備工匠精神的德國人加入,阿根廷經濟還是發展不起來?

二戰後,很多德國人加入阿根廷籍,為什麼其濟還是發展不起來?

二戰結束後,很多德國人輾轉來到南美,加入阿根廷籍,為什麼有了這麼多具備工匠精神的德國人加入,阿根廷經濟還是發展不起來?

這話問的很奇怪?二戰後什麼德國人跑阿根廷去?這不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嗎?!二戰的德國人開始跑路時已經打成什麼樣子了?這時很難說沒有普通德國人也跑到阿根廷去,但這些要靠出賣勞動力養活自己的底層勞動者,又能改變什麼?德國工匠精神帶過去的技術革新和效果,對一個國家來說,任何一條小小政策變動擦到一點點邊,就足以讓底層幾十年的積累泡湯,而當時在全世界被世界大戰波及之後,阿根廷卻是一箇中產階層總量排名非常靠前的國家,想透過個人財富來進入這個國家享有話語權的層面,也只有那些席捲了納粹財寶而來的納粹高層人員勉強可以做到,不過阿根廷到底是個南美國家,說起來是中立國家,並沒有對納粹有偏見,但是這時候的世界到底是反納粹國家說了算的世界,阿根廷也沒有挑釁的能力,最多也只能裝作沒看見逃來的納粹,自己不主動去抓捕,要是自己太過囂張暴露了,指望阿根廷出面保護肯定不現實。同時在南美,一個見不得光的大富翁莫名其妙消失了,財富也都莫名其妙消失了,還是件很離奇的事不成?

裝著有點小錢,買個偏僻小莊園安安靜靜過隱姓埋名的日子才是正經!而且阿道夫·艾希曼即使這麼做了,老老實實過到五十年代末,不幸生了個納粹二代坑爹兒子,他老子身上有著千萬計的猶太人血債,他居然認不出猶太人,迷上了一個猶太姑娘不說,為了吸引姑娘,還成天宣揚極端反猶言論,吹噓自己老子是納粹高官的光輝歷史,結果這姑娘的爸爸,就是從他爸爸手下逃出來的猶太倖存者,一聽女兒說了這件事,立刻嗅覺敏銳聞出了納粹分子的臭味,事情立刻報告以色列情報機關摩薩德那裡,摩薩德老總都親自趕了過來,於是在1960年,阿道夫·艾希曼被摩薩德綁回以色列受審,成為以色列歷史上唯一一個被判死刑的人。

二戰後,很多德國人加入阿根廷籍,為什麼其濟還是發展不起來?

而且阿根廷抗議以色列跨國綁架毫無用處,反而引發摩薩德在南美追殺漏網納粹的一波高潮,這種情況下,哪個納粹敢拿出錢財來經營,足以整體提升阿根廷國家層面經濟水平的專案?!沒活夠嗎?現在的年青人感覺不到這種社會氛圍,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們還在強烈的反美反以情緒當中,這股風潮都擋不住的湧進國門,我現在都記得那時還不多的翻譯作品裡,什麼《羽毛蛇的秘密》、《青銅棺材》,這類到處抓捕納粹漏網之魚的小說都成了一個專門分類,我印象裡小人書裡都有很多類似故事,一個是自己下棋下瘋的,一個是在集中營給納粹當肉靶子的,後來巧遇當年的納粹,抓捕報仇的故事。

所以你看,納粹進不來的地方,這類書籍都大量流入,南美、阿根廷這種納粹逃亡勝地,這些頭上頂著金晃晃懸賞的納粹分子,為了逃命就操碎了心,哪裡還有精力去幫阿根廷發展經濟?戰爭對他們來說可遠沒有結束呢!

德裔是阿根廷人口構成中在僅次於西班牙、義大利的第三大歐裔群體,在阿根廷人口中佔比最多也就8%,也就是350萬人左右。

根據據不同材料,二戰後期,納粹德國移民阿根廷的人數大約有30萬,他們為什麼沒有帶來一個工業發達、經濟穩定的局面?

從歷史看,德國人移居南美要比南歐人晚得多,也不構成阿根廷人口主流、權力中堅、實業大亨,無權無勢之下不能“苛求”德裔。

二戰後,很多德國人加入阿根廷籍,為什麼其濟還是發展不起來?

整個16世紀,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佔據了南美,西班牙人成為阿根廷最早的歐裔殖民定居者。彼時義大利被西班牙統治,義大利南部貧窮農民中的一部分移民南美,他們的後裔佔當代阿根廷人的四分之三。那時輪不到德國人移民南美,西半球沒有他們的立足點。據稱1870-1914年間,僅有23萬德國人移居阿根廷,而西班牙人、義大利人是德國人的將近30倍。後來者政治經濟地位可想而知,撼動不了南歐人。

納粹德國後期來阿根廷的移民大多有“案底”或“血債”,到阿根廷不得不“低調”。因為歷史原因,阿根廷對英國一直“仇視”或冷淡,這包括西班牙和英國在歐洲一直是對手,還有馬島之爭。且阿根廷相當一段時間不睬美國。

因此,二戰初期阿根廷是傾向德國的,特別是西班牙、義大利後裔的“母親國”與納粹德國原本就是盟友。只是在歐洲戰事的後期,阿根廷才從“中立”轉向同盟國。但對納粹德國移民,它還是“敞開大門”歡迎。並且長期不追究其歷史罪過。

阿根廷的德裔雖然不少,但並非佔據主體,而且當年在二戰之後大量移民到阿根廷的德裔大多都非常低調,在阿根廷並沒什麼存在感與影響力。相對於當年流入美國的大量德裔精英,前往阿根廷的德裔整體質量也差了不少。

同時,當年的阿根廷經濟實力不俗,非常富有,一度被稱作“南美洲的美利堅”,只不過後來阿根廷的經濟出現衰落,成為了如今的樣子。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非常多,並非只有人的因素,阿根廷當初雖說很富裕,但經濟結構存在很大的問題,而之後阿根廷的經濟不斷倒退,也是多方面原因所造成的,並非當地的德裔沒起什麼作用的緣故。

二戰後,很多德國人加入阿根廷籍,為什麼其濟還是發展不起來?

新航路開闢之後,來自歐洲的大量移民與當年作為勞動力而被販賣到美洲的黑人,與當地的印第安人不斷融合,所以如今拉美大多數國家的居民都以混血為主。不過阿根廷與烏拉圭是例外,這兩個國家90%以上居民都是白人,在拉美地區非常少見。尤其是阿根廷,由於當地氣候與歐洲更加類似,深受歐洲人青睞,成為拉美白人比例最高的國家。

目前阿根廷的主要居民,以義大利、西班牙還有德意志三支後裔為主。非常令人意外的是,阿根廷雖然當初是西班牙殖民地,而且說西班牙語,但當地超過60%人口都是義大利移民後裔,其次才是西班牙後裔,比例大約在25%。阿根廷的德裔雖然位居第三名,但實際上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其實也只有8%上下,還不到一成。

阿根廷地廣人稀,在普遍氣候炎熱的南美洲,阿根廷由於維度比較高,氣候相對更加溫和四季分明,與歐洲更加類似。近代時,氣候宜人且資源豐富的阿根廷,成為了歐洲移民南美洲的首選之地,遠遠超過了巴西與安第斯山脈西側各地。而當時來到阿根廷的大多數移民,比如義大利與西班牙移民,大多都是在工業化時代破產的手工業者與農民。

而相對於西班牙與義大利,德國情況比較不同,德國建立時間比較遲而且工業經濟發展非常迅速,經濟實力很強,在西班牙與義大利移民大量湧入阿根廷的時代,德裔移民主要前往北美而非南美洲,直到20世紀前期才改變。在一戰二戰期間,尤其是二戰之後,有大量德裔逃往當時比較親近德國的阿根廷尋求安身立命之所。

由於德裔的移民時間非常晚,持續時間也沒那麼長,所以至今阿根廷的德裔人口都不算太多,在阿根廷佔據主導的還是義大利與西班牙這兩大來自南歐地區的移民後裔。而且由於當初德裔來到阿根廷的目的本身就比較特別,所以導致德裔在阿根廷向來都非常低調,甚至大多都不再使用母語,在阿根廷,德裔其實並沒什麼存在感與影響力。

二戰後,很多德國人加入阿根廷籍,為什麼其濟還是發展不起來?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阿根廷憑藉巨大的農業產出與豐富的資源,加上當時歐美對於原材料與農產品的巨大需求,一度成為世界最富有國家與主要經濟體,然而阿根廷本身的工業水平很低,經濟發展非常脆弱。二戰後歐美等市場需求量驟降,以及金融中心從阿根廷非常依賴的英國轉移到美國,阿根廷的經濟不斷衰微,少數默默無聞的德裔也無可奈何。

很奇怪會有這種赤裸裸的種族觀點,經濟的好壞是多種因素所決定,自然環境,社會結構,體制,體系,甚至各種偶然因素,都可能對經濟構成各種正面或負面的影響,而民族僅僅是條件之一,且並非最重要的條件。

因此同樣是拉丁民族,法國的經濟遠好於羅馬尼亞,羅馬尼亞的經濟遠好於摩爾多瓦,因為民族雖同,“水土”及先天后天條件卻差異很大,其經濟所植根的體系更是相差懸殊,如果您在摩爾多瓦首都基希訥烏大喊“你們怎麼混得和周圍斯拉夫人一個X樣,還配做拉丁人麼”,估計挨頓胖揍都是輕的。

再如同樣是黑人的圖西族,生活在盧安達的已過上相對安定溫飽的生活,生活在剛果金南、北基伍省的卻朝不保夕,難道您會愚蠢到去質疑後者的人種,而不是去探究這是否因為兩國社會的差異?

同樣是英國系的後裔,生活在美英和加澳的,和生活在肯亞、辛巴威的,差異可謂天壤之別,您是否也要大吼一聲“很多英國人加入肯亞、辛巴威籍,為什麼發展不了那邊的經濟”?

在南美,智利、巴拉圭、阿根廷和委內瑞拉的民族結構幾乎差不多,他們的經濟發展水平可差太多了,您對此有何感想?

二戰後,很多德國人加入阿根廷籍,為什麼其濟還是發展不起來?

具體到阿根廷,這就是一個基本由歐洲白人後裔建立的、以農業為基礎的國家,長期的衣食無憂讓這裡的社會形成了節奏緩慢、效率低下、樂天知命等特性,這些特性更多是由“水土”因素綜合產生的,後來的移民不論什麼民族成分,都很難徹底扭轉,而只能被動適應。巴西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日本裔移民目的地,但數百萬日裔何嘗讓巴西的國民性變得像日本?秘魯曾是拉美最大的華工輸入國,這個國家的國民性很像中國人麼?與之相比,阿根廷僅僅在二戰後接納了數量少得多的德國人,且其中許多還是所謂“喪家犬”,他們連自己的“經濟”都近乎破產,還發展阿根廷經濟?

至於30萬左右的德國移民,老老實實低調“做人”是第一位,哪有時間和精力去顧及阿根廷的經濟發展?他們也不想發財,只管平安;再說也沒有太多機會和空間。

總之德國人從個體看還是安分守己,中規中矩,沒有宏大的志向,環境也不允許。

最後一點,阿根廷已形成南歐人特有的“散漫、浪漫和傲慢”,德國人的嚴謹和工匠精神難成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