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皆可絕絕子”:網路用語的暴力邏輯

二十多年來,網際網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與他人的交往行為中所發揮的影響早已令人習焉不察。但我們不難發現,網上三天兩頭就會出現一些令人眼花繚亂的“新詞”,我們時常被這些“新詞”所裹挾,有時為了閱讀和交流,不得不去了解、接受,甚至使用它們,這些“新詞”被稱為網路流行語。當下網路用語仍然層出不窮,並且其生成和更新的頻率也越來越快、其出場和使用的情境也越來越泛化。譬如,久盛不衰的“內卷”和“躺平”,以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姿態在任何語境中都能“包打天下”;還有“絕絕子”“YYDS”以一種看似絕對讚賞而又帶有幾分調侃的意味,適用於一切稱讚、表揚,甚至是“尬誇”“尬聊”的場合。

“萬物皆可絕絕子”:網路用語的暴力邏輯

圖源網路,下同

網路用語是在我們日常用語的基礎上,對現代漢語進行改造而生成的,其生成機理大致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與現代漢語的語音相關,其中包括我們常說的“諧音梗”,也包括漢語和外語的相互融合,譬如“栓Q”“YYDS”“碉堡”“炫飯”;第二種是“換喻”,也可以理解為意義的置換,這一類的網路用語往往利用人們“無厘頭”的聯想,將語言的指涉之物在不經意間轉換並加以固化,如“躺平”“內卷”“查水錶”“絕絕子”“我真的會謝”“小時代現實主義”等。

網路用語的生成機理的確體現了現代漢語自身的衍生性和創造力,然而語言本身並不等於人們對語言的濫用,語言自身的創造力和人們對語言使用的創造力是兩碼事。因此,在網路用語“甚囂塵上”的情況下,我們需要警惕的是人們對網路流行語的使用,而不是語言自身的衍生效能,換句話說,語言自身如其所是地存在,而人們在網路上對語言的使用正規化則需要進行反思和批判。我們可以從當下網路用語的規則特徵與審美缺席兩個維度來進行反思。

語用的規則是根據人們使用語言的語境而來的,不同的語境有不同的規則:學術交流中有學術用語的規則,日常交流中有日常用語的規則,網路社交中有網路用語的規則——我們首先應該明確這種對語境的區分,每種語境下的語用規則使交流成為可能,其目的就是讓人更好地理解對方說的是什麼。

那麼,網路用語的規則是什麼呢?我們以“躺平/內卷”為例進行分析:當人們將這兩個詞彙說出口時,就意味著自己在表達著某種看似確信無疑、不疑有他的人生態度,然而在我們的生活世界中,真實的情況未必就如“躺平/內卷”這樣非此即彼,因為現實的生活和每個人的人生境遇是複雜的,也是千差萬別的,並非可以用兩個詞彙來簡單粗暴地加以籠統地指代。

儘管是調侃,但是這種將複雜多樣的現實生活簡單化,從而發生簡單粗暴的指代,就是當下網路用語最明顯的規則特徵之一,或者說這是人們在使用網路流行語時不可避免陷入的泥淖,是值得我們警惕的。因為這種以現成的詞彙無差別替代現實的本質恰恰是一種語言的暴力邏輯。這類似於我們常說的“貼標籤”:“躺平/內卷”“海王/舔狗”,以及“茶藝師”“小時代現實主義”這樣的看似可以“包打天下”的指代或分類,它們往往以空洞的詞彙本身來替代紛繁複雜的現實狀況,以單一的意義宣佈其所指稱事物的無差別化。

當差異性被身披同一性的詞彙外殼所遮蔽的時候,不容他者的暴力就會隨之產生。因此當我們懶得以一種詳盡和嚴謹的語言態度去描述事物本身,而是慣於用簡單化的詞彙來敷衍或調侃現實的時候,我們不僅會離真實越來越遠,還會面臨著語言的暴力危機,在這種不假區分、不經反思的網路語境中,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施暴者或是被施暴者。

“萬物皆可絕絕子”:網路用語的暴力邏輯

網路用語的審美之維也是缺席的。什麼是審美的語言呢?審美的語言就是能夠藉助感性抵達其意義的彼岸。人類感性最實在的部分就是我們的身體感知,可遺憾的是,網路用語往往以觀念來排擠感知。當人們無論體驗到多麼美好的事物,都可以大喊一句“YYDS”或“絕絕子”時,人們就會在通向語言的途中徹底喪失掉自己的感效能力。

例如讚美一位女性的外貌可以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第二種是“小姐姐,絕絕子”。前者調動了視覺(身體)的感知,後者僅用“絕絕子”生造出一個模稜兩可的觀念,而毋庸置疑的是,前者的讚美會更加令人認同,併產生有效的共鳴。這說明在言語交流中,比觀念更重要的是身體感知,當作為感性的審美被“萬物皆可修辭”的詞彙排擠在外,雙方就難以在交流中實現情感的共鳴。

“萬物皆可絕絕子”:網路用語的暴力邏輯

語言最初是人類創造的工具,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識,但是鑄造人類文明的理性基底是那個能夠“使人之所以為人”的感性力量,諸如人們內心中正義、勇敢、同情等善良的品質,都依附在這個感性的基底上。我們在與他人的語言交流中,如果遵循的是“萬物皆可絕絕子”的邏輯,如果幹癟的詞彙所指代的簡單觀念徹底遮蔽了語言的感性之維,那麼我們就喪失了與他人產生情感共鳴的契機。而設身處地的共情也就不復存在,沒有了共情,語言就會淪為背離人類文明的工具。所以,網路用語的審美缺席,是其陷入暴力邏輯的幫兇。

網路流行語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意義的簡單化及運用的泛化,而伴隨其簡單化和泛化而來的,還有語言審美之維的缺席,它們共同參與了網路用語的暴力邏輯,這種暴力是語言行為層面的,它根植於人們對網路流行語不假反思地生造和運用。

不必諱言地說,網際網路是當下滋生語言腐敗的重災區。網路流行語最初作為一種“亞文化”而盛行,它試圖以反叛的姿態挑戰既有的語言習性,標榜使用者的個性,然而它最終以其自身無差別化的同一性遮蔽了原本存在於生活世界的豐富性和差異性,同時它可能會建立起一種新的表達習性,而我們在這種尚未形成的“習性”中看到了暴力。所以,當我們試圖用“躺平/內卷”來抒情言志時,不妨想想二者之間還可能會有“仰臥起坐”這種情況。

(作者 王宇闊 系華東師大文藝學專業博士生、河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來源 中國文藝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