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德不提供核心技術,國產機器人就只能是“人工智障”嗎?

日德不提供核心技術,國產機器人就只能是“人工智障”嗎?

文丨華商韜略 澤良

“人口眾多、生產總值又小的中國不可能成為工業巨頭。”

二十年前,美國時代週刊如此斷言中國工業;二十年後,哈佛大學釋出《偉大的競爭:21世紀的中國與美國的較量》報告直言:“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高科技產品製造中心。”

日德不提供核心技術,國產機器人就只能是“人工智障”嗎?

中國的工業製造能力,已無須贅述,但盛況之下,隱患猶存。

自動化能力是工業製造的核心,而工業機器人又是自動化能力的基礎。作為“製造業皇冠頂端明珠”的機器人,其研發、製造、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階製造業水平的重要標誌。

如果製造業是大廈,那工業機器人就是地基。可支撐我國製造業這棟大廈的,卻是來自日本的地基。

二戰後,本國勞動力遠無法滿足經濟高速發展的需求,發展機器人產業成為日本的最好選擇。1967年,日本從美國引入技術,隔年造出第一臺“川崎工業機器人”,此後技術快速普及,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日本機器人保有量已經高達10萬臺,被稱為“機器人王國”。

日德不提供核心技術,國產機器人就只能是“人工智障”嗎?

“機器人將成為日本經濟增長戰略的重要支柱。”在安倍晉三時代,政策近一步向機器人產業傾斜,政府帶頭設立機器人委員會。

如今,機器人業內公認的四大家族“發那科、安川電機、ABB、庫卡”中,日本獨佔兩席——市佔率最高的發那科和淨利增速最快的安川電機。

受國情限制,日本國內機器人市場在20世紀90年代就開始進入飽和狀態,此後,中國加速崛起,2014年時超越日本,成為機器人第一製造和消費大國。

根據工信部資料,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連續8年穩居全球第一,2020年裝機量佔全球總量的44%。在中國的機器人企業,即使保持200%的增速依舊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只要機器人生產出來,就被客戶排隊運走的情況是常態。

龐大的市場潛力令四大家族側目,紛紛入華建廠。發那科和上海電氣集團聯合組建的上海發那科於1997年成立,雙方各持股50%,後於2010、2014年在寶山建兩期廠;安川電機2011年在中國成立子公司,去年1月底投入50億日元在江蘇常州新建工廠;瑞士的ABB和德國的庫卡也在近年開始跟進。

日德不提供核心技術,國產機器人就只能是“人工智障”嗎?

日本機器人企業在飽和的國內市場上發展受阻,海外業務逐漸成為其最大創收來源,根據日本機器人協會資料來看,出口額佔其全年總銷售額的70%以上,中國穩居第一大客戶位置。

雖然從“王位”退了下來,但日本的機器人核心技術仍在,每年出口額愈發提升,這對於其本國來說是產業升級,但對傾銷國來說卻不完全是好訊息。

拿來華建廠的日企發那科為例,日媒報道指出,

發那科工業機器人的主體部分仍將在日本生產,然後出口到中國,

原因是該公司認為日本生產的零部件品質更好,而上海工廠將在機械臂和感測器,以及設定程式等方面提高定製能力。

日德不提供核心技術,國產機器人就只能是“人工智障”嗎?

這與當年日本在汽車工業方面,與中國合資辦廠如出一轍——和你本國企業分錢,但不分享核心技術。

工業機器人的三大關鍵零部件——減速器、伺服系統、控制器,中企的狀況都不樂觀。

減速器製造進入壁壘高、投入大、週期長,目前全球能批次生產減速器的企業幾乎全是日企,納博特斯克、住友、哈默納科等;伺服系統方面,以松下、安川、三菱為代表的日企壟斷中小型裝置市場,高階市場又被西門子、施耐德、博世等歐美品牌佔據;中企雖在控制器硬體方面近年來追趕較快,可以滿足基本需求,但軟體層面的差距仍巨大。

不過,這一局面已開始呈現扭轉態勢。

在政策的引導下,我國工業機器人密度由2015年的51臺/萬人增至2020年的246臺/萬人,達到全球平均水平近2倍。

在全球機器人企業排名中,前十隻有埃斯頓一家中企,不過在第二檔中,中國企業數量佔優,前40名上榜企業中,本土企業合計佔據22席,上升勢頭迅猛。

日德不提供核心技術,國產機器人就只能是“人工智障”嗎?

眾多中企也看到了核心技術存在差距的問題,除了自主技術研發外,併購等快速補強技術的方式也在推進。

2017年,美的集團294億人民幣收購四大家族之一的德國庫卡94。55%的股份;2019年,埃斯頓宣佈收購德國老牌機器人制造商克魯斯……

核心技術層面的追趕需要時間沉澱,但與其它行業一樣,想卡中國脖子的人無一不以失敗告終,在中國,總會有華為一樣的公司挺身而出,這次在機器人產業上也一樣。

“雖千萬人,吾往矣。”

參考資料:

1、經濟日報《工業機器人仍需爬坡過坎》

2、南方日報《全國每20臺工業機器人就有一臺來自順德》

3、中國產業經濟資訊網《部分核心部件依賴進口 國產機器人成長快速“堵點”待解》

4、人民網《日本要在2020年實現“機器人革命”:重點四大領域》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如涉及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