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語氣詞和表情包,已經不會聊天了嗎?

你有“文字討好症”嗎?

9月上旬,脫口秀演員楊蒙恩釋出的一條動態,讓這個詞彙衝上了熱搜,引發了不少人的共鳴。

不用語氣詞和表情包,已經不會聊天了嗎?

如何用文字“討好”別人?

所謂的“文字討好症”,顧名思義,就是人們在線上用文字聊天時,會字斟句酌地修改詞彙,習慣性地加一些語氣詞,顯示出自己是在積極回覆對方,讓對方看起來更舒服。最常見的“文字討好症”就是在詞句的結尾處加上“哈、嘞、呀、嗷、哇、啦、喲、滴、~、!”等親切的語氣詞和符號。比如,“好的”會說成“好嘞”“好噠”“好滴~”“好哇”;“收到”說成“收到啦”“收到哈”“收到了喲”;“嗯”說成“嗯嗯”“嗯嘞”“嗯啦”;“來了”說成“來啦”“來嘞”……

不用語氣詞和表情包,已經不會聊天了嗎?

有人會仔細拿捏“哈哈”與“哈哈哈哈哈哈”、“OK”和“okkk!”之間的分寸,讓自己不顯敷衍又不過分。

不用語氣詞和表情包,已經不會聊天了嗎?

還有人打的是“組合拳”,不僅文字如此,還喜歡在每句話的末尾或者聊天冷場時,發一些表情包來表現自己的友善。

不用語氣詞和表情包,已經不會聊天了嗎?

儘管大家“文字討好”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不得不說,

“文字討好症”已經逐漸成為網路環境下的一種社交習慣。

“我一個一米九的山東大漢,給老師回信息,都是說好噠~”

“我只是禮貌,怎麼就成討好了呢?”

如今,網際網路上總是有各種“疑難雜症”——“潮人恐懼症”“開學焦慮症”“熱度排斥症”……如果把聊天時的文字修飾定義為“文字討好症”,可能會讓人感覺自己有問題,“哎呀,我怎麼這麼卑微,每天都在討好別人”。

但其實呢,我們不必為“文字討好”而自卑,“文字討好症”不一定是個貶義詞,不妨把它看作是

網路時代下的一種“悅人悅己”的新型社交禮儀。

面對面交流時,聊天當事人都在現場,除了說出口的話,語氣、表情、眼神等都能傳遞出情感資訊,不太需要專門使用語氣詞來表現情感;書信溝通時,受到傳輸效率和成本的限制,“寸字寸金”,人們也很少使用沒有實際意義的語氣詞。但如今,社交媒體逐漸成為人們主要的溝通工具,溝通成本大大降低。

網路聊天時,人與人隔著螢幕,很難感知到彼此的神態、動作、心情,

而每個人對文字的理解方式都不一樣。比如,有人的“哦”表示“好的”“我知道了”,但有的人就會理解成對方很冷漠、在生氣。

不用語氣詞和表情包,已經不會聊天了嗎?

因此,使用活潑的文字和表情可以加強語氣效果,傳遞出文字以外的資訊,

很大程度上避免文字聊天時“詞不達意”的誤會。

不用語氣詞和表情包,已經不會聊天了嗎?

同時,我們需要線上聯絡的人也越來越多,很多人我們線上下生活中並不熟悉,甚至沒見過面,

聊天語言的剋制和禮貌,是對特定聊天物件的尊重。

對於被“文字討好”的人來說,看到友善、親切的文字更容易產生被尊重、被信任的感覺。

不用語氣詞和表情包,已經不會聊天了嗎?

俗話說得好,“伸手不打笑臉人”。對於主動進行“文字討好”的人,“文字討好”可以為自己打造一個和善、謙卑的社交形象,讓溝通更加順暢,維持體面的人際關係,減少社交難度。

職場,是“文字討好症”出現最多的場景。在這個情境中,我們溝通的物件常常是領導、同事以及合作伙伴,通常是上下級、甲乙方的關係,

“文字討好症”也是一種職場人展現親和友善工作態度的方式,是職場中講究禮貌和分寸的體現。

不用語氣詞和表情包,已經不會聊天了嗎?

“文字討好症”,也存在內卷?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在聊天時“字斟句酌”。有一部分人,是因為周圍人都展現出這樣的社交禮儀,為了合群或者迎合,才有意或無意地形成“文字討好”。於是,一種語言表達上的內卷拉開序幕。

不用語氣詞和表情包,已經不會聊天了嗎?

“文字討好症”內卷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文字的“通貨膨脹”。比如當朋友向你分享搞笑段子時,回覆“哈哈哈哈”或者“笑死”都覺得是在敷衍,只有回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才能表示你真的笑了。當朋友向你提出邀約時,回覆“好滴”都不夠,要“好滴!!!!”才能表達你強烈的期待之情。

不用語氣詞和表情包,已經不會聊天了嗎?

而當“文字討好症”成為一種潛移默化的習慣時,我們有時會忘記自己最真實狀態下的聊天方式。在與關係親近之人聊天時,下意識地照搬場面話就容易顯得客套疏遠、不夠親密。

不用語氣詞和表情包,已經不會聊天了嗎?

還有人認為,滿屏的“呢”“捏”“啦”“哈”會加重網路環境下語言低幼化的趨勢,

“保持文字的嚴肅性和溝通的有效性是很有必要的”。

不用語氣詞和表情包,已經不會聊天了嗎?

總而言之,“文字討好症”的流行,讓網路社交更加順滑、和諧,但也帶來了語言表達上的“內卷”、溝通的低效、過度遣詞造句的負擔等困擾。所以,每個人都有“文字討好”的自由,但無論如何使用文字修飾聊天,都不要忘記,

真誠才是人際交往的必殺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