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點贊10w+的網紅美食,真的好吃嗎?

你吃過網紅美食嗎?沒吃過也應該在社交平臺上看到過吧,比如可以嗦粉的奶茶、肥腸包榴蓮、西瓜冷麵等等,聽著名字就像是黑暗料理,它們的味道不一定好,但風頭可大了,而本篇文章就從商業的角度,聊聊為什麼網紅美食的終點是黑暗料理,快來看看吧。

網上點贊10w+的網紅美食,真的好吃嗎?

最近,我的朋友們特別熱衷於給我推送小X書上的各種網紅美食。

比如有綠到發光、可以嗦粉的奶茶:

網上點贊10w+的網紅美食,真的好吃嗎?

臭上加臭的肥腸包榴蓮:

網上點贊10w+的網紅美食,真的好吃嗎?

以前只有在搞笑圖片裡才能看到的西瓜冷麵:

網上點贊10w+的網紅美食,真的好吃嗎?

完全不能想象是什麼的螺螄粉串串:

網上點贊10w+的網紅美食,真的好吃嗎?

火屬性的雪糕刺客辣子雞丁冰淇淋:

網上點贊10w+的網紅美食,真的好吃嗎?

以及不知道為什麼非要把食物放袋子裡而不是碗裡的小龍蝦袋面:

網上點贊10w+的網紅美食,真的好吃嗎?

等等等等……

總之,現在的網紅「美食」之離譜,不僅超出了我的想象,還超出了我的理解。

這期內容,我想從商業的角度,聊聊為什麼網紅美食的終點是黑暗料理。

一、初代網際網路餐飲

在社交網路出現之前,其實是不存在網紅的概念的,更別說網紅美食了。

中國最早的網紅美食,我認為應該是2012年開業的

黃太吉煎餅

黃太吉打出的口號是用網際網路思維做煎餅。

老闆赫暢出身百度,也在谷歌和4A廣告公司工作過,估計是積累了一肚子「賦能」、「降維」、「迭代」之類的黑話。看啥都覺得可以用網際網路思維改造一下。

但是他所謂網際網路思維,現在看來就是衝熱搜。

很多人也許還記得「老闆開賓士送煎餅」的土味營銷,在微博上一度引起很大反響。這個開賓士的老闆就是赫暢。

那年,微博還是個新興社交平臺。黃太吉在微博上各種搞噱頭,包括把煎餅果子開進北京CBD,找美女送煎餅,號稱要打造中國的麥當勞等等。

網上點贊10w+的網紅美食,真的好吃嗎?

很多後來網紅店的玩法,都能在黃太吉這裡找到原型。

比如取餐的機打小票上,附帶各種雞湯文案,至今茶顏悅色還在這麼幹。

網上點贊10w+的網紅美食,真的好吃嗎?

還有牆上《葫蘆娃》、《變形金剛》的懷舊插畫,算是懷舊主題網紅店的先行者。

另外就是貴,黃太吉在十年前就敢把煎餅賣到9塊錢,某種程度上也算是雪糕刺客和喜茶奈雪們的祖師爺了。

利用微博帶來的影響力,黃太吉在北京引發了一陣打卡熱潮。隨之而來的是雕爺、伏牛堂、西少爺等一眾「網際網路思維」網紅餐飲。

這批「網際網路餐飲」,就是中國第一代網紅美食。

說是網際網路思維,總結一下它們的特點,無非就是認真吹牛皮,認真搞噱頭,認真賣高價。

至於食物本身,煎餅還是那個煎餅,肉夾饃也還是那個肉夾饃,沒啥創新,但是也不至於到黑暗料理的層面。

只不過初代網紅們死得都比較快,很少有活過四年的。

二、第二代運營網紅產品

二代網紅美食的思路,本質上也是搞噱頭,但是他們逐漸發現頂著「網際網路思維」的名頭賣傳統食品不好使了。

因為第一代網紅美食吹逼的目的,其實是tovc,也就是針對投資人的,目的就是告訴投資人我這玩意兒不一樣,趕緊來投我吧。

但隨著第一代網紅美食的失敗,投資人也變聰明瞭,不見兔子不撒鷹啊,你不能光給我講概念看PPT,你得讓我看到市場成效。

所以第二代網紅美食,基本就是把產品當作網紅本身去運營了。

剛好處於社交網路的爆發期,他們敏銳地察覺到,其實客人來吃啥根本不重要,能來拍照把照片發到社交媒體上,才是最重要的。

那麼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把產品做得好看點,把店面裝修搞得漂亮一點,一切都是為了方便人們拍照。

除此之外,當你把產品完全看作網紅之後,怎麼才能持續製造虛假繁榮呢?

很簡單,就是買流量,刷資料,放線上下,就是我僱人排隊不就好了?發通稿報道很多人排隊不就好了?再請人在社交媒體上發帖發照片不就好了?

這樣一來,短期內消費者一看這個東西火了,我要去試試,投資方一看,好傢伙,網上都是你的照片,彷彿全國人民都是你的消費者,兩三個城市就這麼誇張,等開滿全國那還了得?趕緊投了。

三、第三代極端化

而第三代網紅美食,則是在第二代的基礎上,繼續極端化。

因為從初代網紅美食開始,大家選擇的品類基本都是複製難度低的,把產品做好看、請人來排隊的手段已經越來越卷,消費者也視覺疲勞了。

於是,網紅美食扭曲了,開始朝著「怪」的方向發展,要的就是出格,要的就是博出位。

而短影片的出現,也讓網紅美食在視覺造型之外,還要注重「玩法」。

短影片要的不止是一眼好看,而是在15秒的時長裡能提供驚喜感和刺激,能玩得起來的美食,才適合發短影片。

所以可以用來占卜的答案茶火了,海底撈的DIY選單火了,西安摔碗酒火了。

可以看到,網紅美食的三個階段,口味其實是越來越不重要了。

早期「網際網路餐飲」還會和你聊聊「你的味蕾還沒開啟」,後來的網紅美食只關心能不能出好看的照片,拍完再吃。

到短影片時代,已經沒人在意吃不吃了,娛樂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是一個老派的美食家或者餐飲從業者,你肯定會覺得難以理解。在傳統角度看來,烹飪有底層的邏輯,美食有基本的原則。創新可以,但改編不是亂編,戲說不是胡說。

網紅美食呢?它完全跳出了這個思維,開闢出了一條全新的標準:

既然是網紅美食,那隻要紅了那就是美食。成為網紅美食,最大門檻不是好吃,而是紅。

反正排隊的店,總有人要去試試。

哪怕味蕾告訴你不好吃,排隊的時間成本和朋友圈幾十上百的點贊也會強行修正你的味蕾,改造你的記憶,讓你喊出「yyds絕絕子」。

四、打造網紅的方法論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讓一款產品成為網紅?

之前辣醬那期影片裡,我引用過一個概念:

你在米飯裡放點肉,叫炒飯。在肉裡面放點米飯,那就是網紅炒飯。

你在奶茶裡面放芝士,叫做奶茶。但如果你在芝士裡面放點奶茶,那就是網紅奶茶。

不成比例地放大某一項原料的比重,然後放大使用者感知,就容易出網紅款。

這句話不是我原創,但我願稱其為網紅第一定律,因為它高瞻遠矚地指出了網紅的基本屬性「感知」,和打造網紅的基本方法論「不成比例」。

先說感知。

在我看來,凡是能極大程度調動起人們感官的東西,客觀上都具備網紅的潛質。網紅兩個字,就是感官系的代名詞。

網紅是極致的商品化,一手給刺激,一手送流量,在稽核能透過的情況下,你刺激給得越多,換來的流量一定也就越多,公平交易童叟無欺。

如果說賺錢的方法都寫在刑法裡,那麼爆紅的方法則都寫在了稽核規則裡。

為什麼感官刺激那麼重要,這裡就要聊到

網際網路的推薦演算法

了。

推薦演算法這個東西,其實類似於打怪闖關,一條內容需要從小到大,闖過一個個流量池,最終才能成為一條爆款內容。

當你在網路平臺上釋出一條內容,這條內容就會被分配到一個小型流量池裡。

這個流量池裡的使用者就都能看到你的內容出現在他的手機螢幕上。一般來說,這個初期流量池的規模大概在幾百到一千多個使用者。

而這條內容是可以繼續傳播下去,還是就此停在這裡,完全取決於這些使用者是否開啟你的內容,是否留言、點贊、轉發,完播率和完讀率有多高。

如果資料指標足夠好,那麼你的內容就算是過關成功,會被推薦到下一個更大的流量池。這裡有數萬到數十萬不等的使用者,你的內容將會接受他們的審判。

此時,你能看到的是,你的內容的推薦量,閱讀量都會有一個飛躍式的增長。

如果在他們這裡,你的內容依舊資料良好,那麼以此類推,這條內容會被推到一個個更大的流量池接受檢驗,直到碰到一個它征服不了的流量池,或者隨著時間推移,它的生命週期自然結束。

那麼,真正能跑通所有流量池,在每一個關卡都能成功打怪進階的,就是人性。

這裡的人性包含各種要素。感動、同情、熱血這些正面情緒可以擊中人性,獵奇、慾望、仇恨這些上不了檯面的東西也能擊中人性。

找到人性的最大公約數,就找到了所謂的流量密碼。

而直接的感官刺激,就是人性最大公約數,畢竟每個人的情感點可能不一樣,但誰還沒個眼耳口鼻呢。

那麼如何強化感知呢?就要靠「不成比例」。

我舉個例子,為什麼要把瘦臉、大眼開到最大,造成不成比例的大眼高鼻樑尖下巴?

很多人說這種不成比例並不好看呀。

但這種事情,要的不是一部分人說好看,要的是更多人點贊,資料是不說謊的。

同樣的原理,在所有涉及網紅的領域,都有應用。

在情感博主這裡,就是不成比例的小作文、撒狗血、賣苦情。

在網紅景點這裡,就是不成比例地打造各種視覺奇觀,鋪設打卡攝影點。

在網紅美食這裡,就是不成比例地堆料,把看上去互不相容的食材硬懟上去。把油脂、碳水這些能激發進食慾望的成分加入配料,最好還要弄得花花綠綠,美其名曰「出片」。

網上點贊10w+的網紅美食,真的好吃嗎?

媒介是人的延伸,但是這種延伸是跛腳的,網際網路媒介只注重視聽感官,其他感官刺激是解決不了的。

那網紅能做的,就是在視聽刺激上不斷加量。

而視聽刺激不斷加量,感官的平衡不斷被破壞,最後必然產生一些奇葩的存在。

例如網紅臉、筷子腿、A4腰、夾子音、氣泡音,也比如網紅暗黑料理。

五、打造網紅美食的過程

「不成比例,放大感知」。有了這套方法論,我們就可以打造網紅美食了。

接下來,我做一個網紅美食的構想啊。

比如我做一個奶茶品牌,就叫館式茶藝,大家沒意見吧?

在開店之前,我要開發一個王牌單品,我現在大家喜歡嗦粉、喜歡喝椰奶、喜歡鴨屎香檸檬茶。

考慮到現在是夏天,要清涼,我覺得氣泡水之類的飲料一定賣得好。

於是我決定推出一款鴨屎香椰奶涼粉氣泡茶。

名字是不是有點太普通了?那就改叫鴨鴨椰椰冰冰涼好喝到冒泡茶。

有茶飲還不夠,你喝奶茶不順便整點甜品?我又去網上看了一下,發現臭豆腐很火,千層蛋糕很火。所以我決定開發一款臭豆腐榴蓮千層,一層臭豆腐一層榴蓮,要的就是極致的嗅覺享受。頂上還得放兩塊油炸臭豆腐,強化視覺感知。

消費者跑到我的門店一看,發現連個排隊的人也沒有,也不行。僱人排隊那是常規手段了,一勞永逸最好搞限定發售。鴨鴨椰椰冰冰涼好喝到冒泡茶每天只有晚上5點到8點供應,臭豆腐蛋糕每天限量50份,售完為止。

最好門口放個女裝熊貓打卡點,來店裡喝茶,還可以和女裝館長合影。

到這個時候,差不多風投也該注意到我的館式茶藝了,接下來就是融資擴張,破產跑路的故事了,以前挖的坑也不用填了,簡直一舉兩得。

六、總結

說回網紅美食。我覺得用「食物」來定義網紅美食,那格局還是太小了,網紅美食是一種多維度全感官刺激型產品。

而在所謂全感官裡面,美味是最不重要的。

味覺是沒有傳播力的,它沒法順著網線,讓網際網路另一頭的人感受到。這個問題,5G解決不了、6G也解決不了、元宇宙也解決不了,只有快進到22世紀殺人網路,所有人都快進到腦後插管進入The Matrix才可能實現。

但是視覺和聽覺傳播力就很強。

你為肥腸包榴蓮發一條朋友圈,那種奇葩的造型,帶來的視覺衝擊,所有人都能看到。

你拍個西瓜冷麵的短影片,你滋溜滋溜暴風吸入,所有人都能聽到。

前面我提到了,媒介即人的延伸。但這種延伸不是平均的延伸。我們的視聽可以走得很遠,但觸覺聽覺嗅覺味覺只能停在原地。

這注定了媒介反過來干預正常生活的時候,視聽效果越好,越容易得到媒介的青睞。

網紅美食不是美食,同理,網紅景點不是景點,網紅藝術展不是藝術展,網紅健身房不是健身房,網紅書店也不是書店。

它們雖然身在現實世界,但它們的價值卻存在於賽博世界,仰賴網路流量和推薦演算法實現。

所以你在網上看他們無比美好,實地探查總會發現一地雞毛。

網紅街區多半離市區十萬八千里,附近荒草叢生演繹荒野求生;

網紅展除了幾個造型奇葩的合影打卡點什麼都沒有,用鮮明的案例告訴你藝術是需要想象力的;

網紅健身房根本不像健身房更像夜店,教練也不是上課的更像是拿來拍照的;

網紅書店賣的書不是小四就是大冰,比起書店更像心靈雞湯館。

所以你看今天為什麼這麼多人反對雪糕刺客,反對網紅美食,根本原因是什麼?

在我看來,真正的原因是普通人在保衛平凡,保衛生活,保衛一種選擇的權力。

因為事實上,當這些網紅食品製造噱頭,製造虛假繁榮時,那些好吃的、平價的食物,因為被擠壓得沒了生存空間,正在逐步消失。

我能接受偶爾被刺,但等我開啟冰櫃,發現裡面是個武器庫,我該怎麼辦?

我能接受食物偶爾的離譜形態,但當我只想簡單嗦一碗粉,發現只有用奶茶煮的,我又該怎麼辦?

在一個魔幻的市場裡,就連保持正常,都成了一件需要我們為之爭去的事情。

作者:IC實驗室;公眾號:IC實驗室(ID:InsightPlusClub)

原文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6Tc8npMNcbBravlJvQW3LQ

本文由 @IC實驗室 授權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資訊儲存空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