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見灣區丨加強垃圾分類精細化宣導,引領灣區低碳生活新時尚

#FormatImgID_1#

廣東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研究員  王繼昌

近日,《廣州市南沙區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建立規劃(2022-2035年)》透過專家評審會,檔案綜合分析南沙區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特點,提出生態文明建設重點任務和措施,為南沙區乃至大灣區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有益參考。檔案還特別提到,垃圾分類是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不可忽視的環節,需要進一步落實落細。

近年來,我國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深入貫徹“政府推動,全民參與”原則,各項工作穩步推進。在政策引導層面,中央陸續出臺《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前者主要強調引導居民自覺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加強生活垃圾分類配套體系建設,後者側重加強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建設資源迴圈利用基地。在地方落實層面,自2019年起,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2020年46個重點城市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預計到2025年全國所有地級及以上城市都將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

中央檔案的引導和地方設施的完善,為全民參與垃圾分類打下堅實基礎。隨著各地垃圾分類處理系統的逐步建成,推動全民參與垃圾分類工作的重要性還將更加凸顯。南京林業大學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釋出的《生態文明綠皮書: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報告(2022)》指出,在探索出完備的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末端處置技術之前,需要分階段推進前端源頭分類,宣傳教育在這個環節中至關重要。

廣東省和大灣區主要城市均重視城市垃圾分類宣導工作,並在近年來取得顯著成效。《廣東省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指引(試行)》在2019年印發,從分類技術體系、分類管理體系等方面對垃圾分類工作給予了系統指引,並在“分類管理體系”部分強調宣傳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向民眾倡導環保低碳理念,培養垃圾分類自覺意識。《廣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管理辦法》也陸續印發,宣傳和引導居民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相關資料顯示,2021年廣州居民對垃圾分類的知曉率、參與率分別達到99。1%、95。5%。深圳建立全國首個垃圾分類公益服務機構聯盟,組建4。3 萬人組成的垃圾分類志願服務隊伍,開展入戶宣傳 700 餘萬次,覆蓋全市超 600 萬戶居民,入戶宣傳覆蓋率超過98%。

隨著綠色低碳理念深入推廣和相關技術不斷髮展,垃圾分類工作也呈現出新的特質。南京大學環境學院袁增偉教授指出,全量資源化、低碳環保化、裝備智慧化、產品高值化、模式商業化將成為生活垃圾分類資源技術發展的大趨勢,同時也對垃圾分類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向。

接下來,大灣區可結合時代背景和國內其他地區經驗,在兩方面深入推動垃圾分類落實落細,進一步在全社會引領低碳生活新時尚。一是與時俱進推進重點人群宣導工作,天津商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薛立強曾指出,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仍面臨著傳統垃圾分類習慣與國際化處理設施不相適應的矛盾,大灣區也仍有大量中老年人秉持傳統的、本土化的生活垃圾分類習慣,需要針對這類人群量身打造宣傳產品,克服垃圾分類推廣工作中的難點痛點。二是寓教於樂打造互動參與平臺,全國已有部分地區打造社群垃圾分類科普館,集科普宣教、趣味互動、環保手工製作展示等形式於一體,大灣區可借鑑相關模式,利用自身數字技術發達、基礎設施齊全的有利條件,搭建科普場景,生動、活潑地傳播垃圾分類知識,進一步促進綠色低碳理念深入人心。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