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州觀察丨打下“五良”底子、下繡花功夫內江探索丘區農業向規模化要效益

四川線上記者 鄭志浩

“小麥是‘七分種、三分管’,大家一定要抓好現在的小麥播種視窗期……”11月2日,站在資中縣公民鎮太平寺村的田坎上,內江市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所長汪仁全聲音洪亮,介紹小麥種植的心得。

這是內江小春生產暨全程機械化工作現場推進會現場的一幕。內江計劃以推進會為契機,在宜機化改造後的土地上以更大力度推廣小麥種植,探索丘區農業規模化、高效益發展的新路徑。

市州觀察丨打下“五良”底子、下繡花功夫內江探索丘區農業向規模化要效益

內江小春生產暨全程機械化工作現場推進會現場。鄭志浩 攝

狠下功夫:

引入新機械,作業更精細

活動現場,在一塊3畝左右的梯田裡,播種機尾部的刀刃快速旋轉翻耕土地,已經拌好肥料的種子沿著導管不斷滾落到地面上,隨即被翻起的深色土壤淹沒,靜待發芽。

資中縣公民鎮是省縣共建“五良”融合宜機化改造專案省級樣板區所在地,在去年完成了土地宜機化改造。“這裡有一個重要使命,就是探索應用更適合四川丘區農業作業的機械裝置。”內江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郭曦介紹,去年這塊地嘗試了無人機飛播,雖然效率較高,但是播種的深度偏淺,種肥損耗偏多,今年選擇了由省農業機械研究設計院開發的新型播種機。

目前的試驗情況頗為令人滿意。“新機械作業效率高,旋耕、滅茬、施肥播種一次完成,並且更適應川內陰雨天氣帶來的土壤黏溼等問題。”四川省農業機械研究設計院高階工程師楊昌敏介紹。郭曦則開啟駕駛室,指著駕駛員身旁的導航平板說,新機械引入了北斗導航系統,能夠讓初學者快速上手,還能提醒駕駛員有無播種遺漏的區塊,“這能解決當地農機操作人才緊缺的困擾。”

既有外來的新機械,也有本地的“老面孔”。“去年這裡就使用了本地的小麥品種,雖然播種晚播了半個月,仍實現了畝產408公斤,今年力爭邁向畝產500公斤。”汪仁全在現場抄起一袋寫有“內麥101”的種子袋介紹,今年內江小麥種植擴面目標為2萬畝,這一來自內江本地的小麥品種也將成為推廣種植的主力。

打好底子:

“良制”為保障,村集體當“管家”

在播種機忙碌時,記者注意到,郭曦走到長滿雜草的田坎上,用力跺了幾下腳,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田坎很硬,說明天然的生態護坡已經起作用了。”他說,這表明土地經過改造後已經有了良好基礎。

“五良”融合即良種、良田、良機、良法、良制的融合發展。郭曦介紹,在前期探索之後,前四個“良”在樣板區已經基本具備,接下來關鍵在“良制”上進行探索,摸索更符合當地實際的發展模式。

相比於以往依靠大戶帶動規模化種植,內江將探索以村集體經濟組織為主導的方式。

“將更側重於讓村集體當好‘管家’。”太平寺村黨支部書記申林介紹,農戶將土地託管給村集體經濟組織,目前按照每畝500元的保底收入進行分配。村集體經濟組織在糧油作物種植和管理上購買專業社會化服務,實現農事打包託管。產品收穫售賣後,村集體經濟組織提取必要的公用設施建設資金和集體備用金後,和託管農戶分紅。

“這一模式的優勢在於保障了農戶的收益,也能讓村集體經濟組織有了穩定收入,並透過市場化的服務帶動撂荒地整治。”汪仁全表示,在這一模式的實踐中,考慮到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專業人員相對不足的現狀,村一級還要遴選一批有意願參與農田管理的人才,跟著專業農事服務機構學習,培養本地的農田“管家”。

【來源:四川線上】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