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死後,為何萬曆帝會態度大轉彎,將其抄家?

隆慶六年(1572年),明穆宗朱載垕駕崩。年僅10歲的朱翊鈞即位。而在萬曆帝接下來漫長的統治生涯中,有1個關鍵節點可以說成為了他明、昏的分水點。

那便是張居正的去世。張居正生前可謂是極盡恩寵,在他與馮保聯合將高拱鬥倒,穆宗去世後,又受李太后之託,明神宗之倚重,我們必須要承認的是,作為內閣首輔,張居正儼然就是明朝末年的答案。

張居正死後,為何萬曆帝會態度大轉彎,將其抄家?

面對日益腐敗的官僚體系,他推出考成法。以此來克服腐敗,提高朝廷機構辦事效率,使得朝堂大治,而在困擾萬曆朝的財政問題上,他推出一條鞭法,清丈全國田畝,大大的緩解了萬曆朝的財政危機,而這樣一次旨在解決“曰宗室驕恣,曰庶官瘝曠,曰吏治因循,曰邊備未修,曰財用大匱” 的改革也確實卓有成效。而藉由此,張居正也被贊為明朝第一首輔,救時宰相。

但是也就在萬曆十年(1582年)六月二十日,這位被萬曆帝依仗的宰輔結束了他的58年生涯。在萬曆帝最初的十年皇帝生涯中,對張居正可謂是尊崇備至,與“元輔張先生”稱之,對於他所作的決定可謂是言聽計從。但是也就在他死後兩年,他開始了對張居正的清算。

張居正死後,為何萬曆帝會態度大轉彎,將其抄家?

在奏疏中,他直叱其侵奪王墳府第,矇蔽聖聰,專權亂政,於是張家被抄,而張府人口,餓死十餘口。那麼到底是何種原因導致萬曆帝會在張居正生前、死後的做法判若兩人?

第一、張居正的個人行徑

雖然萬曆帝的口碑並不好,但是張居正在其執政的十多年裡,卻無不是專橫跋扈、貪腐而肥。高拱,這位前首輔便是明證。他與馮保商議構陷高拱,並指示一人攜帶利刃進宮行刺,以囑意其為高拱指示,而這場著名的“王大臣案”如果一旦坐實,等待高拱的必是凌遲處死,株連九族。雖然在吏部尚書楊博等人的上書之下,以及萬曆帝的遲疑之下,不了了之。

《明史·張居正傳》記載:居正自奪情後,益偏恣,其所黜陟,多由愛憎。自己父親去世,湖廣巡撫趙應元因為公務繁忙,又染病,故而未去參加張居正父親的葬禮,這一下卻被其憎恨,遂糾結黨羽將其罷官免職。

在對待科舉之上,自己的兒子長子張敬修,次子張嗣修,三子張懋修,皆在他的“幫助”之下高中進士,次子還是狀元。

張居正死後,為何萬曆帝會態度大轉彎,將其抄家?

第二 撥亂反正

萬曆帝在其生涯的前十年裡,他的地位可以使用者部侍郎的對聯來展現“日月並明,萬國仰大明天子;嶽山為嶽,四方頌太嶽相公”。可見張居正的地位甚至能夠與之相提並論。而臥榻之下,萬曆帝又怎麼會一直忍耐。張居正的成功使得朝臣們躍躍欲試,而要樹立自己的權威,推到 張居正無疑是最好最為直接的手段。

張居正死後,為何萬曆帝會態度大轉彎,將其抄家?

也正是透過推到了張居正,萬曆帝實現了親政。更實現了對國家大事的獨攬。而後在他主持之下毅然決然的發動了萬曆三大徵——寧夏之戰,抗倭援朝,播州之戰,實現了國家隊寧夏、朝鮮、西南邊陲的穩固統治。世人常常以其三十年不上朝、誅殺張居正等說他才是亡明的根源。事實上,論跡不論心的歷史上,他 的48在皇帝生涯之中,雖然算不上英主,至少卻是中資之主。

參考資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