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部制改革究竟改的是什麼?

學部制改革是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健全大學內部治理體系、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的重要一環。

——楊輝 上海大學政策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記者 滕繼濮 實習記者 韓 榮

日前,太原理工大學召開學部啟動會,正式成立包括理學部、資訊與電氣學部、材料與化工學部等在內的八大學部。啟動會上,學校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學部未來將致力於提高學術水平,最佳化學術資源,促進內涵發展,加快學校“雙一流”建設提檔升級。

無獨有偶,不久前中山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部成立暨幹部聘任儀式在中山大學廣州校區南校園舉行。這是中山大學成立的首個學部,標誌著學校學部制改革正式啟動。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校“雙一流”建設不斷推進,國家政策層面對高校開展交叉學科研究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推進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其中學部制改革便是加強學科間交叉融合建設的有益探索之一。

越來越多高校加入學部制改革大軍

在太原理工大學學部啟動會上,太原理工大學黨委書記鄭強表示,學校、學部、學院、學系、學科、學者、學術、學派、學風、學生,構成了高等教育以“學”為中心的十大核心要素。其中,學部是超越學院層次的,具有更高起點、更高標準、更高要求的一種開放式跨學科組織。

所謂學部制改革,是高校內部在學校和學院之間增加學部一級的學術組織或管理機構,實現相關院系的資源整合,以促進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發展,提高內部管理效率,從而進一步統籌院系、科研單位開展學科建設,形成學科綜合優勢。

深圳大學教育學部執行主任李均表示,從學部的建立模式來看,高校學部制改革分為“單一學院升格型”和“多學院多單位整合型”兩種模式。所謂“單一學院升格型”是指由原來一個學院升格為學部,原來的體制機制不做過多改變,而“多學院多單位整合型”即由多個學院或單位整合而成的學部。

“各學部應積極發揮學科綜合優勢,激發基層學術組織活力和自我發展能力,推動學科交叉和多學科整合,開拓新的學科領域和研究方向,不斷提升學科整體水平。”鄭強說。

國內高校學部制改革歷史並不算長,2000年北京大學率先在國內展開學部制改革,由此拉開中國高校學部制改革的帷幕。此後20餘年,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相繼實行了學部制改革。

科技日報記者查詢發現,今年以來包括太原理工大學在內,國內多所高校都在發力學部制改革,相繼加入學部制改革大軍。山西師範大學成立教育學部;中山大學成立經濟與管理學部;雲南農業大學設立了農學學部、理工學部和人文社會科學學部3個學部;濰坊科技學院組建了農學與環境學部、經濟管理學部、機電資訊學部、建築與藝術學部、通識教育學部等5個學部……

將學科由“細分”變成“粗分”

高校已經有了學院,為何還要設立學部?上海大學政策研究室助理研究員楊輝認為,新的知識生產方式和人才培養方式在當今科技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產生極大的變化,隨著“雙一流”建設深入推進,一些高校開始嘗試內部管理體制改革以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和需求。

“學部制改革是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健全大學內部治理體系、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的重要一環。”楊輝說。

學部制改革的邏輯起點一方面是新知識的產生和學科之間不斷分化、交融需要突破單一學科視野侷限,讓學科具有較大的整合度、開放性和靈活性,同時新的知識生產方式形成的新型社會協作關係,也需要打破以單一學科為中心的院系結構。

另一方面,在新知識經濟的時代,社會需要更多的複合型人才。而學部制改革恰恰反映的是在國家推進“雙一流”建設的背景下,高校緊密結合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需求,將學科之間的關係從“競爭共生”轉變為“協同創新”,培養新時代需要的複合型人才、實現教育創新與新時代同頻共振。

推進學部制改革對於高校來說有哪些益處?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洪成文表示,學部制改革將學科由“細分”變成“粗分”,學校的管理更容易了,效率也更高了。

“過去學院制改革將院系越分越細,不利於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也增加了管理上的困難。”李均表示,2022年1月,深圳大學師範學院(教育學部)改制,成立深圳大學教育學部。改制後的教育學部,不僅開展人才培養工作,也承擔起教育研究、師資培訓等工作,加強了學科間交叉融合力度,提升了管理效率。

需要學校進行整體的系統性改革

福建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王偉宜介紹,目前我國學部制改革路徑大致分為實體型學部、虛體型學部、虛實結合型學部三種類型,但本質都是整合學術資源。

“實體型學部與虛體型學部的區別主要是有無行政權力或者政治權力。”王偉宜解釋,實體型學部兼具行政管理、政治管理和學術管理的功能,黨務、行政、教學、科研等管理職能及相應建制一應俱全;虛體型學部不承擔黨政管理功能,只承擔全部或部分學術管理的功能;虛實結合型學部則介於二者之間。

儘管各個高校選擇的改革路徑有所不同,但王偉宜認為不同型別的學部制改革都是高校完善內部治理結構的表現形式,本質上則是透過外在的變革,整合優質教育、科研資源,實現高校治理的現代化,推進中國高等教育走上具有中國特色的內涵式發展道路。

學部制改革一定不是單個的改革,它必然需要伴隨著學校機關大部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否則就會演變成學校內部的院系簡單排列組合。

“學部制改革的核心是大學內部權力的再分配,特別是要對學校、學部、學院三個主體之間的權力關係進行重新安排。但學部制改革不能僅僅是設立一個學部,而是要把交叉學科建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以及加強基層單位學術權力的功能體現出來。”李均說。

高校實施學部制改革,不是把其視為管理模式的變革或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的切割,隨意地在學校和二級學院之間增加層級,也不是簡單的院系歸併和學科辦學佈局調整,更不是為了改革而改革。

只有從外界條件變化出發,將學部制改革放在高校綜合改革的大背景下,對高校辦學影響進行系統性分析,對學部制改革進行統籌設計、協同推進,並在此基礎上結合學校的辦學基礎和自身情況,進行學部制改革方案的可操作性設計,學部制改革才能產生實效。此外,學部制改革要真正響應新科技革命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新需求,迎合學科交叉融合的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