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報觀察|燦谷(CANG.US):雙平臺戰略基本成型,靜待商業化驗證

中概股於10月底觸反彈行情持續展開,隨著三季報相繼出爐,儘管整體增長普遍承壓,但韌性凸顯,且難掩修復跡象,特別是一些在宏觀逆風之下加速轉型的企業,例如汽車交易平臺燦谷(CANG。US)。

財報顯示,2022年第三季度,燦谷實現總收入為4。16億元(人民幣,單位下同),較二季度的“低谷”增長45%,略超公司指引上限。其中車交易服務業務收入為3。47億元,佔總收入比83。4%。

相較之下,燦谷的傳統汽車金融業務則在一直縮減,從2021年四季度佔到總收入的25%,大幅降至今年一季度的13%,再到二季度5%,三季度進一步降到不足4%。今年前三季度,公司該分部業務收入佔比約9%。

在這樣此消彼長下,燦谷已經逐步實現從金融服務平臺向汽車交易平臺的戰略重心轉移,接下來便是商業模式的驗證階段。結合燦谷披露的四季度收入指引(4。5-5億元)來看,雖短期增長仍顯吃力,但好在仍將延續修復趨勢。中長期而言,隨著轉型持續深入,疊加宏觀經濟逐步修復,未來交易量規模放量,不僅可以攤薄成本費用,進一步釋放利潤,同時也將帶動基於車交易相關的其他服務收入的增長。

結合公司管理層在財報電話會對於業務佈局的最新進展來看——新車、二手車平臺構建基本成型,新能源化、供應鏈服務一體化趨勢加劇。

今年6月,正式上線“燦谷好車”APP,將新車交易發展推向新階段。截至九月底,該平臺總PV突破30萬,UV超2。7萬。截至2022年9月30日,“燦谷好車”平臺合作車商數達9350家,覆蓋國內31省、305個城市。

就產品結構而言,新能源趨勢加劇。今年前三個季度,平臺全年共售車12639臺,其中含新能源車7677臺,新能源汽車銷售滲透率超過60%。

與此同時,繼“燦谷好車”小程式之後,燦谷於4月底推出“燦谷優車”微信小程式,預計年內將正式推出APP,助力車商提升二手車交易效率和交易體驗。

資料顯示,截至三季度末,“燦谷優車”小程式累計PV、UV分別超29萬和1。5萬,註冊車商數量超過3000家,且車商的參與度也在逐月提高。

顯然,依託“燦谷好車”+“燦谷優車”,燦谷計劃打造的“新車+二手車”雙平臺戰略已基本成型。目前不論從平臺使用者生態的發展、交易量的增長趨勢,都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生機。

燦谷轉型發展之所以能如此迅速,特別是今年以來,在筆者看來,這背後有幾個不容忽視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燦谷既有的資源稟賦——公司長期專注於汽車金融領域,在汽車產業中有著足夠的資源積累,包括豐富的金融資料和服務經驗、龐大的汽車經銷商網路,特別是在下沉市場。此外,燦谷還與國內多家主機廠維持長期合作關係。也就是說,燦谷在渠道和車源等方面都有一定優勢,是其能有效切入汽車交易環節的戰略基礎。

在此基礎上,燦谷圍繞交易,逐步實現對於車源、物流、車務等供應鏈關鍵資源和能力的整合,能夠為車商提供完善、高效的包括倉儲、物流、交付和金融保險等一條龍的供應鏈服務,以確保自營業務的服務品質,從而建立品牌和市場口碑優勢,並以此透過平臺化加快生態擴容,進一步撬開更大的市場空間。

管理層在財報電話會上表示,在不確定性和波動加劇的中國車市中,“燦谷好車”平臺致力於一條全新的線上數字化供應鏈,圍繞車源、物流、車務等關鍵環節為汽車經銷商提供多樣化的解決方案。技術賦能下的汽車交易平臺生態不但能改善汽車經銷商經營方式,還將大大緩解傳統汽車經銷商在資金、物流和庫存等方面的問題,加速汽車流通產業向數字化、科技化發展,助力整體汽車商業變革。

目前,燦谷還在車源、庫存及管理等多個關鍵方面持續發力,以增強自身的綜合優勢。例如,自營車源方面,積極拓展從種類到數量的儲備。目前與廣汽三菱、一汽大眾和一汽奧迪等大型主機廠的接洽商談也正在穩步推進中。此外,公司還表示透過提升內部團隊對車型及價格的判斷能力,因地制宜囤車及銷車,增加車源多樣化的同時,提升本地化競爭優勢。

而在保障車源供給的同時,燦谷也在完善線上產品功能,實現服務產品化。例如,三季度完成線上一鍵鏈入服務(車後市場+車金融)升級。

另外,公司表示,在撮合業務方面,依舊聚焦服務產品化、標準化和創新化,透過上線一系列根據車商需求定製的新功能及產品,更好地服務經銷商,從而增加其對平臺的粘性。

尾聲

總而言之,燦谷正在構建一個以“新車+二手車”為核心的汽車交易生態,且目前格局良好,隨著公司戰略部署的深入推進,並藉助新能源和二手車發展紅利,有望加快商業化程序,想必未來實現可持續盈利也是不難預期的。

當然,考慮到宏觀經濟仍有不確定性、以及國補退坡等因素影響,公司短期增長可能仍會承壓。不過一旦車市隨著經濟企穩並逐步好轉,燦谷該交易生態大機率也將迎來加速發展。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燦谷現階段的戰略重心在於車交易,一旦量級起來之後,金融業務顯然將成為其變現的一個分支,因而該分部所產生的實際影響將不斷減小。上述已提到公司傳統的助貸業務,目前從收入角度看已壓減到極小的比例。在“一增(車交易量)一減(助貸)”趨勢之下,影響只會愈發微乎其微,甚至歸零,那麼相關的資產質量風險也就無從提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