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週報(第68期)丨中方提交落實國家自主貢獻目標進展報告;COP14透過《武漢宣言》;發改委:鼓勵完善支援綠色發展的投資體系

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正積極穩妥推進。目前,“雙碳”1+N政策體系已經構建完成,涉及多個行業領域的N個配套政策檔案不斷出臺,各地“雙碳”工作實施意見及碳達峰方案陸續公佈。

21碳中和課題組推出的碳中和週報,梳理盤點近期碳中和宏觀政策、綠色金融等重點訊息,致力於發現綠色低碳發展背後的價值。

本期看點:中方提交落實國家自主貢獻目標進展報告;COP14透過《武漢宣言》;國家發改委:鼓勵完善支援綠色發展的投資體系;工信部等四部門印發《建材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

碳中和週報(第68期)丨中方提交落實國家自主貢獻目標進展報告;COP14透過《武漢宣言》;發改委:鼓勵完善支援綠色發展的投資體系

一、碳中和政策週報

1、中方提交落實國家自主貢獻目標進展報告

11月11日,中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下簡稱《公約》)國家聯絡人向《公約》秘書處正式提交《中國落實國家自主貢獻目標進展報告(2022)》(以下簡稱《進展報告》)。《進展報告》反映2020年中國提出新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以來,落實國家自主貢獻目標的進展,體現了中國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決心和努力。

《進展報告》總結了中國更新國家自主貢獻目標以來的新部署新舉措,重點講述應對氣候變化的頂層設計,以及在工業、城鄉建設、交通、農業、全民行動等重點領域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取得的新進展,總結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生態系統碳匯鞏固提升、碳市場建設、適應氣候變化等方面的成效。

21碳中和課題組快評:

《進展報告》體現了我國堅持多邊主義,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等原則,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報告還闡述了中方關於《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7次締約方大會(COP27)的基本立場和主張。

2、COP14透過《武漢宣言》

11月6日,《溼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部級高級別會議在湖北武漢召開,會議正式透過“武漢宣言”,呼籲各方採取行動,遏制和扭轉全球溼地退化引發的系統性風險。

作為《溼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的重要成果,宣言指出,自《溼地公約》締結51年來,儘管已指定2466個國際重要溼地,認定了43個溼地城市,發起了19項區域倡議,各方為實現溼地持續保護做出了許多努力,但全球自然溼地面積仍減少了35%。

宣言呼籲,推進溼地保護、修復、管理以及合理和可持續利用的立法和執法,併為評估和維護溼地生態系統服務做出努力;開展溼地及其生態系統服務的自然資產評估和核算;保護、修復和可持續地管理城市和郊區的溼地,酌情建立溼地公園或溼地教育中心;採取溼地保護和修復措施,以應對社會、經濟和環境挑戰;鼓勵對泥炭地、珊瑚礁和海草床、紅樹林、高原溼地、地下水系等脆弱生態系統適當採取優先保護和管理;加強溼地水汙染防治;加強全球溼地保護工作者之間的技術合作和知識共享等。

21碳中和課題組快評:

《武漢宣言》是一份凝聚各方共識、展示全球意願的重要檔案,向世界宣告了中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溼地保護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決心和責任。也展現了各締約方對溼地保護的高度重視和創新舉措,未來各方將攜手共進,形成更高水平的全球合作。

3、工信部等四部門印發《建材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

為切實做好建材行業碳達峰工作,工業和資訊化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生態環境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近日聯合印發《建材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下稱《實施方案》),明確了具體目標,劃定了重點任務,給出了保障措施。

《實施方案》提出的主要目標是,在“十四五”期間,建材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明顯進展,行業節能低碳技術持續推廣,水泥、玻璃、陶瓷等重點產品單位能耗、碳排放強度不斷下降,水泥熟料單位產品綜合能耗水平降低3%以上。“十五五”期間,建材行業綠色低碳關鍵技術產業化實現重大突破,原燃料替代水平大幅提高,基本建立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的產業體系。確保2030年前建材行業實現碳達峰。

21碳中和課題組快評:

建材行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產業,也是工業領域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點行業。近年來,國家對水泥、平板玻璃等重點行業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產能得到有效控制。考慮水泥、平板玻璃等產品需求量已進入了平臺調整期,隨著“雙碳”工作的持續推進,仍需嚴格控制重點行業產能總量。

4、國家發改委環資司趙鵬高:鼓勵外資助力中國“雙碳”發展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環資司副司長趙鵬高出席第二屆碳中和國際實踐大會並發表主旨演講,全面介紹了中國“雙碳”工作積極進展和鼓勵外資參與中國“雙碳”程序的政策措施。

關於外資企業如何在中國能源轉型中發揮積極作用,以及如何向城市、園區可持續轉型提供技術方案,趙鵬高說,在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檔案中,已經對鼓勵外資助力綠色低碳發展作出具體部署,明確提出要落實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完善相關支援政策,吸引和引導外資投入清潔低碳產業領域;完善鼓勵外資融入我國清潔低碳產業創新體系的激勵機制,嚴格智慧財產權保護;推動建立技術創新國際合作平臺,促進低碳零碳負碳技術聯合攻關。

21碳中和課題組快評:

一直以來,我國以優質實惠勞動力、穩定的政經環境和開放的態度吸引著外資投資建設,現階段我國在“雙碳”目標的引導下深化轉型,向高質量發展,實則有更大的發展潛力和發展空間,將為外資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外資在“雙碳”目標的推進過程中可以參與投資建設的專案會更多,參與的模式更加豐富。

5、武漢、合肥等七城成為第二批國際溼地城市

11月10日,《溼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日內瓦分會場舉辦第二批國際溼地城市頒證儀式。其中,中國的安徽合肥、山東濟寧、重慶梁平、江西南昌、遼寧盤錦、湖北武漢、江蘇鹽城等中國7個城市,獲第二批國際溼地城市認證。

國際溼地城市是指按照《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溼地公約》(簡稱《溼地公約》)決議規定的程式和要求,由成員國政府提名,經《溼地公約》國際溼地城市認證獨立諮詢委員會批准,頒發“國際溼地城市”認證證書的城市。

21碳中和課題組快評:

開展國際溼地城市認證,是加強城市溼地保護的創新舉措,對於提升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溼地保護意識,促進城市發展與溼地保護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我國在《溼地公約》秘書處支援下,科學開展了國際溼地城市認證工作。隨著第二批國際溼地城市獲得認證,全世界43個“國際溼地城市”中,中國佔據13個,數量居各國第一。

6、國家能源局:加強海上風電專案安全風險防控

11月11日,國家能源局公佈《關於進一步加強海上風電專案安全風險防控相關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通知》從嚴格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加強施工安全管理、加強運維安全管理、加強涉網安全管理、加強應急管理、加強監督管理六個方面對加強海上風電專案安全風險防控提出36項具體要求。

21碳中和課題組快評:

我國海上風電裝機容量躍居世界第一,近年來,碳中和的發展目標為海上風電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中國更是提出了新增可再生能源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建立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等政策方針,為海上風電發展提供了更有利的契機。不過,在快速發展過程中,一些安全風險問題也應得到重視,及時進行防控。

7、湖南實施“十大行動”,錨定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目標

近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印發了《湖南省碳達峰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錨定了2025年、2030年兩個時間節點,明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2%左右,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確保完成國家下達目標。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左右,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和碳排放下降完成國家下達目標,順利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

《方案》列出了重點實施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節能減汙協同降碳、工業領域碳達峰、城鄉建設碳達峰、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資源迴圈利用助力降碳、綠色低碳科技創新、碳匯能力鞏固提升、綠色低碳全民行動、綠色金融支撐等“碳達峰十大行動”。

21碳中和課題組快評:

作為工業大省,短時期內高耗能企業仍是湖南工業經濟增長的“主力軍”,高耗能行業較快增長對湖南省實現“雙碳”目標帶來了較大壓力。因此,湖南重點推動冶金行業、建材行業、石化化工行業有序達峰。此外,未來一段時間內,風電和光伏發電將是湖南重點發展的新能源產業。

8、湖北出臺12條措施,加速建設氫能強省

11月7日,湖北省釋出的《支援氫能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探索分散式可再生能源制氫,建設規模化制氫產業基地,逐步構建多元化氫能供給體系。該措施共12條,將推動氫能在冶金、建材、化工等工業領域融合發展,積極探索氫燃料電池分散式熱電聯供,燃氣摻燒氫氣,氫儲能在可再生能源消納、電網調峰等應用場景示範。

21碳中和課題組快評:

氫能是有巨大市場規模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構建新型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雙碳”目標、加快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載體。今年3月,《湖北省氫能產業發展規劃》出臺,湖北省氫能產業發展有一定產業基礎、研發能力和應用環境,國家能源集團氫能工程技術中心落戶武漢,武漢經開區已初步形成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叢集。

二、綠色金融週報

1、國家發改委:鼓勵完善支援綠色發展的投資體系

11月7日釋出的《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進一步完善政策環境加大力度支援民間投資發展的意見》指出,鼓勵民間投資以城市基礎設施等為重點,透過綜合開發模式參與重點專案建設,提高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水平。鼓勵民營企業加大太陽能發電、風電、生物質發電、儲能等節能降碳領域投資力度。探索開展投資專案環境、社會和治理(ESG)評價。完善支援綠色發展的投資體系,充分借鑑國際經驗,結合國內資本市場、綠色金融等方面的具體實踐,研究開展投資專案ESG評價,引導民間投資更加註重環境影響最佳化、社會責任擔當、治理機制完善。ESG評價工作要堅持前瞻性和指導性,幫助民營企業更好地預判、防範和管控投資專案可能產生的環境、社會、治理風險,規範投資行為,提高投資質量。

21碳中和課題組快評:

綠色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除公共資金外,充分利用民間資本也是必不可少的。發改委關於加大民間投資發展的建議,鼓勵民間資本參與綠色工程,為綠色金融注入活水。

2、銀保監會建立《綠色保險業務統計制度》,首次定義綠色保險

近期,銀保監會發布《綠色保險業務統計制度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首次對綠色保險進行定義。

《通知》明確,綠色保險是指保險業在環境資源保護與社會治理、綠色產業執行和綠色生活消費等方面提供風險保障和資金支援等經濟行為的統稱。

《通知》正式印發《綠色保險統計制度》(以下簡稱《統計制度》),將按照產品維度和客戶維度相結合的方式,分步驟統計各保險公司綠色保險負債端業務。進一步明確綠色保險內涵包括負債端和資產端兩個方面。按照重點突出、急用先行的原則,《統計制度》僅統計綠色保險負債端業務。

《通知》強調,各公司應高度重視綠色保險業務統計工作,準確把握綠色保險定義及其內涵,緊密圍繞綠色發展理念,高質量地做好綠色保險業務統計工作。《通知》要求,各公司要加強綠色保險能力建設,強化綠色保險業務資料治理,最佳化資訊系統建設,建立健全對綠色保險產品、綠色產業客戶和綠色保險標的的識別及管理機制。

21碳中和課題組快評:

綠色保險作為綠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在加強環境等風險管理、助力綠色產業發展和綠色技術新成果應用、加強環境生態保護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還可不斷提升公眾和社會的綠色環保意識,引導社會資源投向,促進經濟社會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前期,保險業已經在綠色保險領域開展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建立《綠色保險業務統計制度》將進一步加強監管統籌引領,實現綠色保險可統計可監測,提升綠色保險政策制定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從而更好地發揮綠色保險在落實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積極作用。

3、工商銀行釋出綠色金融品牌“工銀綠色銀行+”

11月5日,中國工商銀行在第五屆進博會上正式釋出綠色金融品牌“工銀綠色銀行+”。該品牌立足於工行綠色金融長效發展機制,積極倡導“和合、共融、友好”理念,透過發揮工行在綠色金融領域的核心優勢,以更多助力、更多協作,為綠色發展注入金融活水,讓地球家園更美麗,實現“‘加’更多,‘家’更美”。 “工銀綠色銀行+”綠色金融品牌秉持多元、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其中,“綠色銀行”主要包含兩方面內容,在對客戶端,工行將統籌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產品創新與風險管理,豐富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服務國家“雙碳”目標;在銀行端,工行將穩步推進自身運營綠色低碳轉型,提升自身環境表現,研究制定自身運營“雙碳”目標和實施路線,引導全行節能增效、綠色運營。

21碳中和課題組快評:

作為綠色金融的參與主體之一,“工銀綠色銀行+”一方面可以為客戶提供更豐富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另一方面在銀行端推動自身運營低碳轉型。作為綠色金融的參與主體之一,銀行的綠色金融創新將起到引領作用。

4、中信銀行個人碳普惠平臺升級 拓展中信碳賬戶碳減排場景

近日,基於中信銀行綠色金融體系打造的個人碳普惠平臺——“中信碳賬戶”新升級,自11月起,中信銀行借記卡使用者的金融低碳行為,可透過“中信碳賬戶”累計碳減排量,其中涵蓋無介質借記卡開通、線上轉賬、信秒貸辦理、信秒貸還款等四個碳減排場景。同期,本次新升級的“中信碳賬戶”無論是中信銀行借記卡、信用卡使用者,還是其他銀行卡使用者,均可透過中信銀行手機銀行APP、動卡空間APP註冊開通,支援全民開戶,讓更多消費者的綠色低碳行為可計量、可追溯,推動綠色低碳廣泛融入民眾生活。圍繞中信銀行今年全新發布“讓財富有溫度”的品牌主張,本次“中信碳賬戶”的新升級,旨在為廣大消費者的綠色生活“加一度”。

21碳中和課題組快評:

銀行提供導向性的綠色金融產品,可以帶動更多的群眾參與碳減排。中信銀行碳賬戶的升級將更多的低碳場景納入考慮,覆蓋了更廣闊的群眾參與範圍,促進消費方式的綠色轉型升級。

5、平安銀行:完成發行200億元綠色金融債券

11月10日,平安銀行釋出公告稱,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平安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於近日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成功發行了總額為200億元人民幣的綠色金融債券。本期債券發行總規模人民幣200億元,為3年期固定利率債券,票面利率2。45%,募集資金將依據適用法律和監管部門的批准,用於《綠色債券支援專案目錄(2021年版)》規定的綠色產業專案。

21碳中和課題組快評:

銀行積極推進綠色金融債券發行,一方面踐行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初心,引導社會資本支援綠色經濟;另一方面契合經濟轉型發展方向,帶動客戶參與分享中長期高質量發展紅利,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6、青島農商銀行發行首款ESG主題理財產品

近日,青島農商銀行自主研發的首款ESG主題理財產品——“青島農商銀行ESG主題創富優享418號”面向公司客戶成功發行。該產品期限610天,業績比較基準4。10%,募集金額10000萬元。“青島農商銀行ESG主題創富優享418號”以固定收益類資產主要投資標的,透過“配置+交易”、騎乘等投資策略為投資者謀求更好的投資業績,並嚴把產品准入關、風險評估關,嚴格投前、投中、投後管理,制定了突發事件和流動性應急預案。

21碳中和課題組快評:

ESG主題理財產品是繼綠色金融主題理財之後,青島農商銀行落實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理念的又一探索,豐富了綠色金融產品體系,把握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生態保護等綠色產業投資機會,更好地發揮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和支援經濟轉型的功能。

7、蘭州新區“綠金通”平臺企業使用者數突破1萬戶

近日,蘭州新區“綠金通”平臺企業使用者數突破1萬戶,達10008戶,註冊企業1212家,實現融資總額176。57億元。今年以來,蘭州新區不斷增強金融支援實體經濟能力,先後舉辦新區綠色金融助力“強省會”行動暨專案簽約儀式等活動。截至9月底,召開專案融資推進會、綠色金融專題會等各類協調對接會議近70次,與各金融機構對接110次,駐區金融機構向監管企業發放新增貸款179。85億元,累計簽約650億元。持續引導金融資源向綠色產業聚集,在界定標準、激勵政策、能力建設和組織保障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截至目前,“綠金通”平臺企業使用者數10008戶,註冊企業1212家,上架金融產品134種,實現融資總額176。57億元。此外,成功申報獲批中央財政支援普惠金融發展示範區,爭取3000萬元資金推動發展,配套出臺實施方案、獎補資金使用管理辦法,建立健全財政支援普惠金融發展政策體系。

21碳中和課題組快評:

“綠金通”平臺創新運用大資料技術,整合覆蓋工商、稅務、司法、環保、用能等多維度涉企資料,率先實現為金融機構提供高資料價值的“企業信用報告”。同時,平臺藉助人工智慧創新實現綠色貸款線上智慧識別,高效輔助金融機構開展綠色信貸業務。

8、大公國際釋出盧森堡、拉美、東南亞投資環境評價報告

11月8日,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釋出了2022年盧森堡國家投資環境評價報告,以及東南亞和拉美兩個地區的投資環境評價報告。

報告針對盧森堡的綠色債券及ESG投資兩個領域指出,在盧森堡綠色金融業表現優異,隨著“一帶一路”綠色發展不斷推進,以及中國“雙碳”目標提出,未來中盧兩國在綠色標準制定、綠色債券貼標、綠色債券評級互認、ESG監管及標準制定以及ESG基金投融資方面存在較大合作空間。

報告指出,拉美國家在農林牧漁業、採礦業、旅遊業、鋼鐵工業和汽車工業方面具有優勢;大多數拉美國家設有經濟特區,特區內優惠政策主要分為稅收優惠和非稅收優惠;交通運輸、數字經濟、金融業以及當地優勢產業為拉美地區發展潛力較大的行業;拉美國家科研環境及科研能力總體處於中等偏低水平,但巴西科研能力進步較快,未來在科研方面提升潛力巨大。

報告指出,東南亞地區擁有豐富的礦產和熱帶經濟作物資源,並在種植業、農產品加工業、海洋工業、造船業、電子工業和旅遊業等產業形成產業發展優勢;東南亞充分發揮其在吸引外資、建立東盟和亞太層面的區域貿易協定等政策優勢,不斷推動產業鏈和供應鏈的跨國跨地區最佳化,在跨境電商、國際產業轉移、數字經濟和綠色經濟等領域逐步形成發展潛力和空間;東南亞國家科研及創新力差異顯著,新加坡科研環境優勢突出,馬來西亞科技投入較有優勢,其他國家在科技創新環境、投入產出合作等方面表現出較弱的競爭力。

21碳中和課題組快評:

三個投資環境評價報告體現中國評級機構在助力“走出去”企業增強綠色發展能力,完善境外專案環境風險防控體系中發揮積極作用。

9、螞蟻集團升級“綠色計算”,雙十一期間減排效果同比增長140%

今年雙11期間,螞蟻集團透過應用“綠色計算”技術體系,有效提高算力、降低伺服器需求壓力。經中環聯合認證中心(CEC)測算,在2022年雙十一期間,螞蟻集團透過“綠色計算”技術節省153。8萬度電,可供一盞普通節能燈使用1億5千萬個小時;減排947噸二氧化碳當量,約等於79000棵樹的年碳吸存量。這是螞蟻集團第二年大規模應用“綠色計算”技術提高雙十一期間算力資源利用效率,節能減排效果較去年同期增長140%。

21碳中和課題組快評:

算力是數字經濟時代的新生產力,在相關政策的引導下,近幾年螞蟻等科技企業紛紛發展“綠色計算”技術,螞蟻的“綠色計算”就是在軟體技術側的典型探索。

10、京東雙十一承諾減碳20萬噸,聯動消費者參與供應鏈脫碳計劃

今年京東11。11,京東物流承諾減碳20萬噸,透過發放減碳消費券的方式,聯動廣大消費者共同踐行綠色可持續理念。在今年京東11。11期間,京東物流為消費者提供了減碳參與平臺,基於物流碳足跡計算平臺,轉化京東物流自身的減碳量,並向消費者派發“20萬噸減碳券”,使用者在11。11期間透過京東快遞寄遞包裹,在個人碳賬戶中可自動獲得減碳券,以此實現供應鏈脫碳共享。

21碳中和課題組快評:

供應鏈的碳排放屬於企業範圍3排放,供應鏈聯動上下游企業合力開展脫碳可以促進供應鏈生態的可持續,從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符合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的戰略理念。

撰稿:

李德尚玉、李明明 實習生陳芬 車儒昊 劉雨青

統籌策劃:

李博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