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積極不主動不在乎,家有“佛系寶寶”,怎樣才能讓他更上進一點

在網上看到這麼一個故事:

作者女兒的成績一直處在全班50名孩子的中游,還因為很多次考第23名,被同學親切地稱為“23號”。

為此,女孩的爸爸、媽媽都比較焦慮,一度也想把孩子的成績“雞”上去。後因為女孩的身體出現狀況而作罷。

但一件事的發生,改變了作者對女兒的看法。

期中考試後,班主任打電話來告訴作者,在“最欣賞班級哪位同學?”這道附加題中,全班同學除了女孩外,無一例外地寫了女孩的名字。

面對媽媽的稱讚,女孩雲淡風輕地說:老師說過英雄路過總要有人坐在路邊鼓掌,我不想做英雄,我想成為坐在路邊鼓掌的人……

如果你家裡也有這麼一位一心想為英雄鼓掌的“佛系”寶寶,這篇文章你千萬不要錯過。

不積極不主動不在乎,家有“佛系寶寶”,怎樣才能讓他更上進一點

尊重孩子“佛”的氣質型別

2018年,BBC曾拍過一部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The Wonderful World of Babies)。

在這部紀錄片中,英國心理學家Emily Johnes博士設計了一個實驗:給6月大的孩子展示讓他們吃驚的玩具,突然跳出玩偶的盒子、會走動的玩具狗,以及實驗人員帶著面具出現在他們面前。

研究人員觀察發現,孩子們的反應分為三種類型:

激動,興奮,甚至想去抓玩具;

平靜,看起來很冷漠,沒有反應;

謹慎,被嚇一跳,甚至哭出來。

Emily Johnes博士認為:這些嬰兒們的反應和成年人身上的氣質型別基本吻合,而這麼小的孩子身上顯示出來的氣質型別,顯然來自遺傳。

Emily Johnes博士還強調說:我們的氣質是我們對周圍環境的反應,而周圍世界對嬰兒的反應,又會影響他們性格的形成。

所以,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能強行改變孩子的個性,而應該為他們提供他們所需要的東西。

比如,如果寶寶偏向謹慎,那麼家長應該對他多一些耐心,做事情慢一些,介紹東西也不要太快,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適應。

家長們始終要明白:孩子小時候,“佛系”還是不“佛系”和遺傳有很大關係,孩子之後的個性則形成於和家長的互動。

不積極不主動不在乎,家有“佛系寶寶”,怎樣才能讓他更上進一點

所謂的“佛”是家長焦慮的投射

作者石霖曾在她的一篇文章《別人一搶他就讓,這樣的孩子會不會被人欺負到底?》中分享了自家孩子的經歷。

石霖的兒子浩浩在小區臨時組織的“兒童足球隊賽”中,每次都被分配到“離球最遠的那個崗位”,10分鐘能摸到2次球就不錯了。

面對這樣的狀況,媽媽問兒子為什麼不爭取一下別的位置?兒子浩浩卻完全不覺得“碰不到球”有什麼問題,而是這樣回答媽媽,他認為守門很重要,全靠他攔截球呢。

另一次在學校的一次活動中,浩浩到手的玩具被其他孩子搶了,兩人推搡的時候,老師走過來,浩浩立刻就放手,把玩具讓給了對方。

之後,老師送給浩浩一把新的,浩浩也完全沒有把剛才的不愉快放在心上,照樣玩得很高興。

但是在一旁的媽媽就很鬱悶,會生出很多不安的聯想:

這樣的委屈,孩子平日或許沒少受吧?在家裡蹦上蹦下的,在班裡怎麼就成了逆來順受的小綿羊了?

還會進一步聯想:未來遭遇霸凌會不會不敢反抗?天天無聲無息沒存在感,會不會以後沒有競爭力?

其實自始至終,對於浩浩的這些經歷,都是媽媽覺得,媽媽擔憂,這在心理學上叫做投射。投射簡單地說就是:“有一種冷叫做媽媽覺得你冷。”

很多時候,家長感覺到的並不是孩子的感受,而是自己的。

不積極不主動不在乎,家有“佛系寶寶”,怎樣才能讓他更上進一點

“佛”不代表孩子未來沒有競爭力

每種氣質型別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優勢,同時存在劣勢,所以,“佛系”寶寶也有其不可取代的優勢。

比如:他們更謹慎,更傾向於自我探索,做事情也更加專注,注意力不容易分散。他們可以全神貫注專注於某項事物,而不依賴於外界的反饋和感官刺激。他們更擅長分析,而且能持之以恆。

而這些優勢,任何一項都足以使他們的未來人生取得傲人的成績。

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該研究顯示:成功人士中性格內向的人佔比高達70%。很多名人小時候不善言談,也不喜歡和別人接觸,但這並不影響他們未來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獲得成功。

比爾•蓋茨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小時候更愛獨處,還經常一個人鑽研新技術。

著名作家村上春樹在他的作品《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裡這樣表示:自己更喜歡一個人默不做聲地讀書或者全神貫注地聽音樂。而且還說,自己能夠想出來很多一個人可以完成的事情。

所以說,孩子的“佛系”≠競爭力差,更無法和未來的競爭力差掛鉤,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學會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