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從0到1”原始創新,首批新基石研究員北京上榜四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孫奇茹

作為目前國內社會資金資助基礎科研力度最大的公益專案之一,“新基石研究員專案”1月13日揭曉首期獲資助名單,來自數學與物質科學、生物與醫學科學兩大領域的58位傑出科學家成為首批新基石研究員,其中24名入選科學家來自北京的高校院所、新型研發機構,占上榜人數比例超四成。

“新基石研究員專案”是一項聚焦原始創新、鼓勵自由探索、公益屬性的新型基礎研究資助專案。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指導下,“新基石研究員專案”由科學家主導,由騰訊出資支援。2022年,騰訊宣佈10年內出資100億元人民幣,成立新基石科學基金會。基金會獨立運營,長期穩定地支援一批傑出科學家潛心基礎研究、實現“從0到1”的原始創新。“新基石研究員”資助類別分為兩類:實驗類不超過500萬元每人每年,理論類不超過300萬元每人每年,並連續資助5年。

“‘新基石研究員專案’是在基礎研究領域一次全新嘗試,我們要支援最聰明、最有成就、也是最膽大的一批人,讓他們自由探索。相信在新基石研究員中,未來一定會產生世界級的大師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新基石研究員專案”科學委員會主席施一公說。

“選人不選專案”,是“新基石研究員專案”最鮮明的特色,這意味著不對獲資助的科學家設定明確的研究任務,不考核論文數量,也不限定必須拿出成果的期限。施一公認為,真正的原始創新從0到1,往往是“突發奇想”,是不能計劃的。基於此,“新基石研究員專案”向研究員提供長期、穩定、靈活的資助,期待他們全力以赴,探索人類未達之境。

首批入選的58位“新基石研究員”,正體現出專案這一鮮明特色。從深入理解混沌現象到探究中微子質量奧秘,從提升人工光合作用效率到細胞應激與衰老,從拓展植物遠緣雜交到啟用腫瘤免疫……他們的未來研究計劃瞄準重要科學問題,充滿挑戰而又激動人心。首批“新基石研究員”平均年齡48歲,遠低於55歲的申報門檻,其中包括8位“80後”,最年輕的年僅38歲。

首批“新基石研究員”,來自12個城市(含中國香港地區)的31家機構。從地域分佈來看,在北京、上海之外,也包括西安、昆明、哈爾濱、福州這樣的非一線城市,從機構來看,除了傳統頂尖高校和科研機構外,諸如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等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也有科學家上榜,這些都印證著中國基礎研究的蓬勃生機。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到,加強基礎研究,突出原創,鼓勵自由探索。然而,自由探索難以預測、難以規劃、風險極高、耗時漫長,往往不容易得到穩定資助。多位參與新基石科學委員會的科學家表示,“新基石研究員專案”可以充分發揮社會資金的靈活性優勢,為科學家提供最大的自由空間,為推動“從0到1”的原始創新提供新的可能。

“‘新基石研究員專案’放眼長遠,堅持公益屬性,由科學家主導人才遴選。我們期待這些富有遠見與雄心的科學家,在新基石的支援下,心無旁騖地進行自由探索,催生原始創新,產出世界領先的研究成果,突破人類認知邊界。”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馬化騰說。

“從跟蹤到模仿,到超越引領,中國的科學發展正處於有條件突破與收穫的關鍵機遇期。‘新基石研究員專案’希望成為國家支援基礎科研的有益補充,為基礎研究的突破注入獨特的‘催化劑’。”施一公說。

助推“從0到1”原始創新,首批新基石研究員北京上榜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