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蛻變改變國運?魏國為何滅亡?看12到15歲的曹操經歷了啥就懂

人常言三歲看小,七歲看老,意思是人的一生在很小的時候,就註定了未來。

這點,也有無數的歷史故事為證。

但國家滅亡的故事,能跟一個人的童年有關嗎?答案是當然有而且關係還不小。

比如曹操就是如此。

一個在少年時受到了思潮衝擊的人,最後形成了自己獨有的三觀。

誰曾想這三觀卻要了曹魏的命。

這人才觀就是“唯才是舉”。

而這要命的思潮影響,就是黨錮之患。

思想蛻變改變國運?魏國為何滅亡?看12到15歲的曹操經歷了啥就懂

(少年曹操)

曹操是公元155年生人,他的少年時代,也是漢朝思潮湧動的時代!

因為思潮湧動,還有對官宦專權的不滿,讓漢朝士子先後引發了數次輿論風潮。

有了輿論風潮,就有了鎮壓行動啊,於是,就有了持續數次的黨錮之患。

黨錮之患的時候,曹操多大咧?

答案是12到15歲,正是少年建立價值觀的重要時刻。

這個時段的曹操,被黨人的作為和氣節深深震撼,弄的一個宦官之後,卻成了士人仰慕者,崇拜的偶像居然都是士人領袖。

這就有點背叛階級了。

思想蛻變改變國運?魏國為何滅亡?看12到15歲的曹操經歷了啥就懂

(宦官之後)

說曹操是宦官之後,也是無可爭議的!

曹操按史料的說法,本姓夏侯氏,他的親爺爺名為夏侯睿,曾經當過南陽縣令。

這親爺爺士人風骨很足,不搞貪汙受賄,弄的家裡很窮,最後因為黨爭成了失敗者,弄的夏侯家家道中落,一蹶不振。

誰曾想這一蹶不振,卻讓子孫因禍得福!

這福分就是

:養不起孩子的夏侯睿居然將自己的二兒子夏侯嵩,送給了自己的宦官朋友曹騰當養子。

這夏侯嵩就是後來的曹嵩,也就是曹操死在徐州的親爹。

有了這層關係,曹操就此成了宦官之後。

而且這宦官爺爺據說還是漢相曹參之後,一個先後侍奉過順帝、衝帝、質帝、桓帝的太監,就算憑資歷也是牛人的人!

更難得的是,這牛人曹騰還是漢恆帝當皇帝時的幫手,那就更了不得了!

由此才有了曹騰,被封費亭侯,官拜大長秋為極人臣的地位出現。

思想蛻變改變國運?魏國為何滅亡?看12到15歲的曹操經歷了啥就懂

(曹操)

這樣的爺爺,讓少年曹操難免尋思啊!

自己親爺爺為官清廉卻遭遇悽慘?

自己的養祖父身體殘缺卻身居高位?

自己的親爹僅僅因為祖父關係,居然能成為太尉。

為什麼啊?

是啊為什麼啊?

少年曹操的疑問我也想問?

那麼曹操是如何找答案的咧?他從言傳身教中找。

雖然曹操是宦官之後,但受到的教育卻是標準計程車人教育,或者說黨人教育。

估計是身為宦官的爺爺,覺得自己的路其實不算好,皇帝倒下了自己也就沒戲了,就安排孫兒走不同的路線。

這黨人教育還有家族的政治鬥爭基因,讓曹操耳聞目染,自小就親密接觸政治,也明白了政治的黑暗和朋黨之爭的不堪。

思想蛻變改變國運?魏國為何滅亡?看12到15歲的曹操經歷了啥就懂

(曹操劇照)

由此才有了曹操最初的人生認知,貌似自己的出生不算好啊!

這認知也讓曹操雖自信,卻有了些自卑。

後來在經歷數次黨錮之患後,因為心中的自卑,越發欣賞起那些氣質優雅,氣節高尚計程車人。

但遺憾的是,這欣賞和親近舉動,卻並不受士人待見。原因很簡單,曹操是宦官之後屬閹禍遺醜,是士人階級排斥的物件。

這一來二去,就讓曹操脾氣上來了。

你們不接納我,我非要跟你們混。

於是,就有了不少故事的出現。

《世說新語·方正門》中曾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少年曹操前往拜會一位名士,結果卻遭遇

“屢拜其門,不能得言”。

的待遇。

這意思是,別人看你敲門就是不待見你,不開門,見面了也不跟你說話。

這狀況讓少年曹操怒了,轉而就幹起賴皮事情,一直等在門口就是不離開,等別人出來了之後,就抓住對方的手,求交流,求帶帶,就組團,求進圈子。

可即便如此低三下四,士人依舊不帶曹操玩,理由還是:閹禍遺醜,宦官之後。

這讓少年曹操留下了不少童年陰影。

為此,他曾經非常不滿自己的極愛他那個出生,然後升騰起了改變的心。

改變啥,改變門第高低論貴賤,士人身份論圈子的漢朝政治生態。

當然那是後話。

當時的少年曹操還沒想那麼多,反而因為不受接納,更加崇拜起了兩個士人領袖。

思想蛻變改變國運?魏國為何滅亡?看12到15歲的曹操經歷了啥就懂

他們就是漢末名士李膺和陳蕃。

李膺號稱東漢最後的脊樑,出生官僚地主家庭的李膺,不僅學問高,還能打,可謂能文能武,為人正直,也因此成了月旦評中的紅人,被稱為黨人領袖。

在跟宦官鬥爭時,他也威武不屈。

雖然屢遭殺身之險,卻從不退縮,成了士人的精神領袖,弄的曹操心馳神往。

思想蛻變改變國運?魏國為何滅亡?看12到15歲的曹操經歷了啥就懂

至於那陳蕃,就是“大丈夫當掃除天下”,典故的少年!

成年後的他確實不掃屋子,反而有了掃除天下的心。這大志氣還有好出生,讓他仕途一路順遂,名氣節節高,官職節節高,當上了太傅。

可就算身居太傅高位,陳蕃依舊勤政為民,禮賢下士,才名遠播,按《世說新語》的說法就是

:言為士則,行為世範。

堪稱士子楷模!

但是這兩人都跟曹操所在的宦官集團不對盤,就讓曹操雖然對他們心馳神往,卻一直求見無門,弄的曹操鬱悶非常!

思想蛻變改變國運?魏國為何滅亡?看12到15歲的曹操經歷了啥就懂

(敢瞧不起我)

這鬱悶了咋整咧?答案是報復。

你們都不待見我?我就偏讓你們難堪。

然後,才有了曹操崛起之後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舉措出現。

這心理就是:你們來我願意接納,但沒本事的不要,這逆反舉措就是,你們掃不平天下我來掃,但什麼是人才由我來定義。

秉持這樣的心態,才有了曹操陣營的人才濟濟,這是曹操成功的關鍵

:不問出身,只看能力。

相較於深受士人影響的袁紹和袁術,曹操帳下多有平民英才甚至投降將領。

諸如於禁、許褚、張遼、戲志才、甚至郭嘉等,不都是如此嗎,或平民,或寒門。

在這樣的人才觀之下,曾經風行漢朝的舉孝廉製成了過去時。曹操甚至在《舉賢勿拘品行令》中公然宣稱,就要按舉薦那些

“不仁不孝,但有用兵之術”

的人為官,他也一樣提拔。

思想蛻變改變國運?魏國為何滅亡?看12到15歲的曹操經歷了啥就懂

(唯才是舉)

這無疑是對於士子階層的嘲諷,你們唸叨的人品,在我這不是事。

這一切還有後來的”唯才是舉,不問出生。”成就了曹操的天下,也讓他奠定了曹魏的根基。

但這一切做派,也埋下曹魏滅亡的因由。

這因由就是極端重視人才,不問德行的曹操,讓司馬懿為官了!

率真的曹操從不是一個會掩飾內心的人,他看中誰了就要想方設法弄到手。於是才有了避禍不出,不願入仕的司馬懿出山。

按《晉書·宣帝紀》說法: 建安六年(201年)時,曹操聽聞了司馬懿的才名,於是起了招納的心思!

可當時的司馬懿卻有士子之風,不待見曹操這個宦官之後,藉口自己得了病,身體癱瘓,就是不願意出山。

一看自己看重的人才是個病秧子,曹操也沒強求,就讓司馬懿又快活了幾年。

思想蛻變改變國運?魏國為何滅亡?看12到15歲的曹操經歷了啥就懂

(曹操和司馬懿)

誰曾想幾年之後,曹操勢力越來越大,再不出山就沒職位了。

司馬懿心急的同時,曹操也想起了司馬懿,兩人一拍即合,在一出看似強行任免的忸怩作態之後,司馬懿出山了!

出山之後的司馬懿,從曹操的文學掾(秘書)幹起,一路升到了丞相主簿。

知道司馬懿才能的曹操,還讓曹丕跟司馬懿親近,弄好兩人關係同時,也給兒子發掘人才。

這狀況,讓兩人關係,從一開始的互相不待見,變成了重新認識後的互相欣賞。

然後,司馬懿冒頭了,在那個曹操手下智囊要麼早死,要麼衰老,青黃不接的時候,成了曹操的首席智囊。

思想蛻變改變國運?魏國為何滅亡?看12到15歲的曹操經歷了啥就懂

(司馬懿冒頭)

由此,才有了曹操聽從司馬懿的一系列舉措出現。

這舉措有軍屯制度,解決軍隊糧草問題。

有關羽威震中原時的力阻曹操遷都。

有聯手東吳背刺關羽的“驅虎吞狼”計。

這也讓曹操越來越離不開司馬懿,更讓司馬懿有了成為曹魏重臣的可能,那一刻的曹操尋思的可能是,這是王佐之才啊!

誰曾想這王佐之才,再後來卻步步高昇,成了滅國之才。

曹操死後,曹丕上位。

早就明白司馬懿重要性的曹丕,給了司馬懿無限信任,居然讓他從文臣變成了武將,單獨領軍作戰,戰績還不錯。

在開了外姓將領單獨帶兵的頭之後(曹魏大多數時候都是曹家跟夏侯家領軍),就一發不可收拾。

曹丕之後到了曹睿時代,雖然曹睿忌憚司馬懿,弄了不少遏制手段,可打仗牛逼的司馬懿,愣是用自己的才華,借曹魏陣營青黃不接的契機,成了曹魏的軍事統帥。

思想蛻變改變國運?魏國為何滅亡?看12到15歲的曹操經歷了啥就懂

(司馬懿領軍)

這點,從司馬懿征伐遼東就能看的一清二楚,曹睿真就無人可用。

這狀況也讓曹睿在託孤時,苦心孤詣安排了曹爽的上位。用臨時加官進爵的方式,指望志大才疏的曹爽能抗衡司馬懿。

誰曾想,曹爽無能啊,在佔盡優勢的情況下,居然被司馬懿絕地反殺,用一出高平陵之變,讓曹魏換了主心骨。

思想蛻變改變國運?魏國為何滅亡?看12到15歲的曹操經歷了啥就懂

(曹爽)

司馬懿為何能成功?除了自身擁有經天緯地之才外,也有壽命長的因果,但是最關鍵的則是,他深諳曹操的用人之道!

在曹操言傳身教之下,曾經計程車人司馬懿,也明白了社會達爾文主義,明白了唯才是舉重要性,明白了為達目標要不折手段。

可以這麼說,曹操培養了司馬懿,最後在司馬懿自身隱忍的秉性幫助下,才有了司馬懿的成功。

思想蛻變改變國運?魏國為何滅亡?看12到15歲的曹操經歷了啥就懂

曹操的做派不僅影響了司馬懿,還透過司馬懿傳給了司馬昭。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成了典故。

那麼為何曾經忠臣與曹魏的臣子們,紛紛成了司馬昭的臣子咧?

且看司馬昭是如何用人的?

在用人上,司馬昭可謂深諳曹操精髓,講的也是不問出身,只看功業。

由此,才有了滅亡蜀漢的鄧艾上位。

這鄧艾原來是個小官吏,出生不咋地,還有口吃的毛病,左右看都不算人傑英才。

按《三國志》記載就是

:以口吃,不得作幹佐。

但司馬昭卻在這口吃的鄧艾身上看到了閃光點,於是在他的一路提拔之下,才有了後來的滅蜀大將。

這樣的事,司馬昭幹過不少,也讓不少千里馬被司馬昭這個伯樂發現了。

思想蛻變改變國運?魏國為何滅亡?看12到15歲的曹操經歷了啥就懂

伯樂遇見了千里馬,會如何報恩咧?當然是赴湯蹈火啊!

“任人唯賢,注重事功”讓司馬昭帳下人才濟濟,恢復了曹操時候的盛況。

這群人從曹魏陣營變成司馬昭支持者,背後的根源就是

:這老闆給官職,給待遇,給榮光,給希望唄。

你說,他們還會跟曹魏混嗎?

首創唯才是舉的曹操,用自己的用人之道成功了,也教育了司馬懿如何用人,如何成功,然後司馬懿又教育了司馬昭,!

這三人可謂一脈相承,用唯才是舉方式,讓曾經的門第之見滾蛋。複製了曹操用人之道的司馬家,也用一輪輪步步緊逼,讓曹家最後成了歷史雲煙。

思想蛻變改變國運?魏國為何滅亡?看12到15歲的曹操經歷了啥就懂

(司馬炎)

那麼或許有人會問,為啥曹操後人不弄唯才是舉?這要問曹丕啊。

政治鬥爭中有主次之分,也有主動權之分,這兩個區別就讓曹家沒辦法繼續弄唯才是舉,而必須弄九品中正制。

因為跟世家大族的妥協,是曹操留給曹丕的歷史責任,早就知道事不可為的曹操,一直沒有邁出最後的禪讓之路。

除了心中顧念的“漢徵西將軍曹候之墓”理想外,也有不讓追隨者寒心思慮在內。

思想蛻變改變國運?魏國為何滅亡?看12到15歲的曹操經歷了啥就懂

(不當皇帝)

試想,如果曹操時代就跟世家大族妥協,他的那一群寒門庶族支持者作何感想?這是他的政治遺產,何嘗不是政治負擔。

曹丕上位後換了人,這政治負擔就少了很多,於是就有了博弈和妥協之後的九品中正制。

自那以後“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成了曹魏的政治正確,這讓曹魏收穫了皇位,替代了漢朝。

但也讓曹魏跟司馬家得失錯位。

曹魏政權的人才梯隊變了,從原來的唯才是舉啥人都用,變成了基於規則的必須用世家。這也讓平民英才,在曹魏失去上升空間。

反觀司馬家,卻多了這人才提拔自主權。

因為他們不是皇族,也不存在必須用世家大族的因由,就算成了權臣,提拔寒門不也有曹家在前面頂著嗎?

思想蛻變改變國運?魏國為何滅亡?看12到15歲的曹操經歷了啥就懂

(勝負之道)

這得失之間,就讓精英人才心猿意馬。

人才是成事的關鍵。

然後,司馬懿先奪權,司馬昭後殺曹髦、最後的司馬炎接受魏帝“禪讓”也就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唯一可惜的是,司馬家也沒有逃脫這妥協之後的九品中正制頑疾,等他們成為皇族之後,跟曹魏面臨一樣的問題。

那就是看似管的人更多了,可是可用的人才反而少了,因為出身和血統,決定了你能選擇的人。

那麼要顛覆這樣的政權難嗎?不難也難。

有文化的人怕內亂也怕流氓莽夫。

於是西晉亡先有“八王之亂”的內鬥。

後有五胡亂華的侵襲。

世家大族倒在了內鬥和莽夫之手。

在衣冠南渡後,依靠“王與馬,共天下”勉強維持華夏正統,留下漢文明火種。

輪迴往復之後,在看這段歷史。

不由感嘆曹操的勇氣和反叛心,愣是在那個世家獨大的時代,逆天而行,成就一世之威名。

當然,在哪個天下也有跟他一樣的志同道合者,這就是劉玄德了。

不過這就是另一個故事了,有暇再說。

思想蛻變改變國運?魏國為何滅亡?看12到15歲的曹操經歷了啥就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