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施耐德電氣中國區總裁:企業減碳面臨四大挑戰

11月5日至11月10日,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舉行。

在雙碳背景下,施耐德電氣帶來了“零碳城市”概念沙盤,展現了化工油氣、住宅、醫院、大交通、新能源等12大行業的60大零碳應用場景。

施耐德電氣全球執行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尹正接受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施耐德電氣全面展示了領先的綠色創新技術和軟硬體一體化解決方案,助力各行業加快邁向數字化和低碳化的雙轉型。

尹正表示:數字化和低碳化的雙轉型,是我們在中國發展的方向。中國提出的“雙碳”目標正展現出巨大的影響力,減碳也成為了企業未來發展的重點,帶來了大量市場需求。

對話施耐德電氣中國區總裁:企業減碳面臨四大挑戰

施耐德電氣全球執行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尹正。受訪者供圖。

打造減碳生態圈 可持續發展已是必選題

新京報貝殼財經

:這些年來,施耐德電氣在進博會的展臺有什麼變化 ?

尹正:

進博會是我們重要的展示、學習、交流平臺。五屆參展,施耐德電氣展示的產品和解決方案越來越豐富,覆蓋行業持續擴增。今年,我們全方位展示了數字化技術、綠色生態、減碳成果等,並牽頭打造覆蓋廣泛的減碳生態圈。

本屆進博會上,施耐德電氣帶來了面向未來的“零碳城市”,為各行各業邁向零碳提供借鑑。

新京報貝殼財經:施耐德電氣未來在中國的發展規劃是什麼?在中國,多中心戰略具體包括哪些舉措,是否有下一步的投資計劃?

尹正:

我們對深耕中國有堅定的信心和決心,未來將在中國持續深化“多中心”戰略。

新京報貝殼財經:當前,在能源危機等多重因素影響下,全球經濟發展受到挑戰,可持續發展又需要不斷投資,因此外界產生了一些爭議,施耐德電氣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尹正:

目前全球氣溫已經上升了1。2攝氏度。國際能源署(IEA)預計,按照目前的政策,每年僅減少40億噸碳,到2030年氣溫可能上升2。4攝氏度。未來十年,每年減碳需達到100億噸到150億噸,才能實現1。5攝氏度目標。全球需拿出3倍力度、3倍速度加速減碳。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說,氣候變化加劇,可持續發展已是必選題。

可持續發展當前確實面臨挑戰,對於國家和企業來說,更需要透過協同和技術創新,推進經濟和可持續的同步發展,使短期投資成為長期收益。現在的技術已能解決可持續中遇見的70%的問題,尤其是數字化是減碳的最有力武器,其潛力仍被低估,有待發掘。

企業減碳仍面臨四個方面挑戰 數字化是應對挑戰的最佳手段

新京報貝殼財經:目前有許多企業已經有了減碳目標,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仍然面臨一些難題,你認為有哪些難題 ?

尹正:

我認為企業在實踐過程中面臨著來自頂層規劃、技術能力、管理文化、供應鏈四個方面的挑戰。在實踐中,企業很容易缺乏全盤考慮,不知從何入手,無法制定出科學、明確的減碳路線圖。在技術層面,施耐德電氣商業價值研究院的報告顯示,85%的企業都認為技術能力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首要內部因素。同時,可持續發展是長期的事業,需要管理、文化上的轉型來配合。

此外,企業自身運營所產生的碳排放只佔供應鏈一小部分。例如,施耐德電氣自身碳排放在整個供應鏈中只佔10%。

新京報貝殼財經:在如今不確定性較大的環境下,企業發展面臨哪些挑戰,應當如何破局?

尹正:

當前,企業主要面臨三大挑戰:低碳轉型、能源安全、供應鏈韌性。我認為,技術應對是關鍵,數字化是當下應對挑戰的最佳手段。

首先,數字化能促進低碳轉型,例如,藉助數字化運營系統,中國區供應鏈能耗過去三年降低了13。3%。第二,數字化降低能源需求,確保能源安全。另外,數字化能透過打通供應鏈上下游之間的資訊,幫助管理者分析和決策,提高供應鏈韌性。

新京報貝殼財經:未來,軟體在施耐德電氣的業務架構中扮演什麼角色?

尹正:

軟體是數字化轉型的中樞系統,不僅能透過資料的採集和計算,幫助使用者找到減碳盲點,還能打通全生命週期產業鏈,實現上下游協同。

總體來說,數字化、低碳化的“雙轉型”,是中國產業發展的兩大方向,也是我們的研發重點。未來,我們的軟體創新也將更加深入應用場景,將技術產業化、場景固定化,同時堅持開展軟硬體協同創新。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林子 編輯 李夢涵 校對 李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