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狗血分手戲,憑什麼入圍奧斯卡?

提個問題。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明明昨天還是很好的朋友,今天就莫名其妙把你拉黑了,從此不相往來。

被拉黑後,你是痛不欲生,想盡辦法試圖合好,還是積極調整心態,索性一別兩寬?

今天咱們要聊的片子,講述的就是一個關於好友絕交的故事,體量不大,但寓意滿滿,甚至獲得奧斯卡多項提名——

《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

這場狗血分手戲,憑什麼入圍奧斯卡?

本片由拍攝過《三塊廣告牌》《殺手沒有假期》的導演

馬丁·麥克唐納

執導。

主演是他的兩個老搭檔科林·法瑞爾和布萊丹·格里森,他們也曾共同出演過《殺手沒有假期》。

這場狗血分手戲,憑什麼入圍奧斯卡?

相較而言,從氣質上來說,影片更接近於《三塊廣告牌》,

並沒有什麼商業性的元素,藝術片的特色倒是相當濃厚。

這場狗血分手戲,憑什麼入圍奧斯卡?

為了方便理解,按照慣例,咱們先簡單講一講影片的劇情。

如片名所述,片中的故事,發生在1923年,愛爾蘭的一個名叫伊尼舍林的小島上。彼時,愛爾蘭正在內戰,這個小島算是個世外桃源。

這場狗血分手戲,憑什麼入圍奧斯卡?

男主派瑞和康姆曾經是一對形影不離的好朋友,沒事就一起扯淡閒聊逛酒吧。

直到有一天,派瑞興致勃勃地登門來找康姆去酒吧,敲了一頓門,康姆愣是坐在屋裡,沒有給半點反應。

這場狗血分手戲,憑什麼入圍奧斯卡?

自說自話的派瑞,假定康姆默認同意了,來到酒吧等康姆,見康姆沒來,他再一次到康姆的家。

結果沒承想,康姆這會兒自己來到了酒吧,等派瑞上趕著跟他打招呼之時,人家根本就不理他,扭頭就走出了門。

這場狗血分手戲,憑什麼入圍奧斯卡?

咋回事,派瑞琢磨著我也沒做錯什麼啊,這友誼的小船怎麼說翻就翻了,隨即跟了出去,誓要問個究竟。

康姆給出的理由,簡單,直接,但也傷人:沒啥原因,我就是不喜歡你了。

這場狗血分手戲,憑什麼入圍奧斯卡?

這理由就像是渣男的那句“不愛了”,擱誰能受得了。

偏偏在這之後,康姆還開始跟一群拉小提琴的琴友玩得挺嗨。這尼瑪不就是見異思遷,有了新歡忘了舊愛嗎?

這場狗血分手戲,憑什麼入圍奧斯卡?

派瑞越想越難受,一看日曆正好是愚人節,忍不住笑出聲來,開始自欺欺人,覺得應該是康姆跟自己開的玩笑,隨後便又上趕著去找康姆,約對方2點見面。

結果,康姆自己去了酒吧,正忙著創作音樂,依然不願意鳥他。

這場狗血分手戲,憑什麼入圍奧斯卡?

面對派瑞的質問,康姆是這麼回答的:

時光流逝太快了,我只是想把剩下來的時間,用來思考和作曲,不想再浪費在和你進行無聊的聊天上,聽你那些個沒有營養的破事。

這場狗血分手戲,憑什麼入圍奧斯卡?

這話算是傷透了派瑞的心。

他變得整天是茶飯不思,感覺身體被掏空了一般,還懷疑是不是自己這個人太沉悶了,沒有有趣的靈魂。

這場狗血分手戲,憑什麼入圍奧斯卡?

為了能夠讓康姆回心轉意,他買通了一個神父,讓神父在聽康姆禱告時,幫著問問和勸勸。

哪知道,神父根本不靠譜,不會平事只會惹火,竟然還懷疑康姆是不是對派瑞有性幻想,直接惹怒了康姆。

這場狗血分手戲,憑什麼入圍奧斯卡?

他發話給派瑞——

別尼瑪再和我說話了,今天起,請別再打擾我,

你打擾我一次,我就用剪刀剪斷我的一根手指給你,

直到什麼時候你消停了為止。

這場狗血分手戲,憑什麼入圍奧斯卡?

可能小夥伴要問了,多大點事兒,至於嗎?

還真至於。

不久後的一天晚上,心痛的派瑞到酒吧喝酒,看著康姆和別的小夥伴耍琴快樂,藉著酒勁,他突然發瘋,對著康姆一頓大吼大叫。

這場狗血分手戲,憑什麼入圍奧斯卡?

結果是,來到第二天,康姆真的剁掉了一根手指,丟在了派瑞家。

事情發展到這種階段,派瑞不敢再輕舉妄動,路邊偶遇,他都沒有了勇氣再去和康姆搭話。

這場狗血分手戲,憑什麼入圍奧斯卡?

就像一些痴男怨女一樣,愛而不得最是苦惱,看著康姆和別人有說有笑,黯然神傷的派瑞很不是滋味。

不久後,痛苦的派瑞又開始瘋狂作妖,他先是把康姆的一個琴友騙離了小島。

這場狗血分手戲,憑什麼入圍奧斯卡?

接著,他又直接來到康姆家破門而入,一頓抱怨+噓寒問暖。

瞭解到康姆的曲子寫得差不多之時,感覺康姆現在對自己的態度似乎還行,他提議到酒吧慶祝一下。

臨走前,他以為友誼終於修復,還忍不住把自己騙康姆琴友的事和盤托出。

這場狗血分手戲,憑什麼入圍奧斯卡?

拜託,能不能長點心,你這不是沒事找事麼!

康姆是徹底爆炸了,他拿起剪刀把自己左手的其他手指都剪了下來,一個接一個地甩在了派瑞家的門上。

這場狗血分手戲,憑什麼入圍奧斯卡?

為了終止一份友情,可以對自己如此殘忍,

難怪有網友戲稱,這片才是真正的“分手的決心”。

這場狗血分手戲,憑什麼入圍奧斯卡?

發生這樣的事,派瑞也是徹底懵圈了,如果沒有意外,他應該不會再繼續打擾康姆。

這場狗血分手戲,憑什麼入圍奧斯卡?

然而,意外隨之而來。

在康姆疏遠自己的日子裡,家裡的小毛驢成為了派瑞的貼心小棉襖,他沒事就把毛驢放進屋裡,用小毛驢來慰藉自己的孤獨的心靈。

這場狗血分手戲,憑什麼入圍奧斯卡?

不料,小毛驢因為誤食康姆的指頭而噎死了。

一時之間,派瑞徹底崩潰。他對康姆展開報復,放火燒掉了康姆的小屋,帶走了康姆的狗,明明明知道康姆在屋裡,也沒有進行救援。

這場狗血分手戲,憑什麼入圍奧斯卡?

好在,康姆沒有死,當影片來到結尾,兩人在海邊相遇,他的心態平靜了很多。

面對派瑞,他聊起了愛爾蘭的戰火,感嘆戰爭應該快結束了,但派瑞則表示:不,我想很快又會再開始,有些事永遠無法達成和解,我想那是好事。

這場狗血分手戲,憑什麼入圍奧斯卡?

單看這個故事,你可能會有點“WTF”的感覺,倆大老爺們相愛相殺的故事有啥看頭。

但實際上,這部電影裡有著非常多的巧思和深意,在今年威尼斯電影節上,它一舉拿下了最佳編劇和最佳男主兩項大獎。

這場狗血分手戲,憑什麼入圍奧斯卡?

從文字來看,這部電影藉助百年前兩個男人的故事,

探討的是現代社會人類特有的孤獨迷思。

村上春樹說,沒有人喜歡孤獨,只是不願失望。

孤獨是人窮其一生都要面對的事情,某種程度上講,我們發展親情友情,投身娛樂消費,追求價值意義,都是在以不同的方式抵抗孤獨。

這場狗血分手戲,憑什麼入圍奧斯卡?

比如,派瑞解除孤獨的方式,就是透過友誼,去酒吧喝酒,與康姆閒聊,每天也沒啥別的追求,樂呵樂呵就得了。

在片中,我們看到,他最害怕的是獨處,是不被接納,實在不行,他也要把小毛驢什麼的放在屋子裡,以形成對孤獨感的消解。

這場狗血分手戲,憑什麼入圍奧斯卡?

再比如,片中還有個名叫多米尼克角色,他曾經被爸爸猥褻,追求著派瑞的妹妹而不得,想成為派瑞的朋友,可惜不被重視。

如此種種,都讓他的苦悶與孤獨無法得到疏解,令他成為整部片子中最為可憐的人,

影片結尾給他安排了個意外死亡的結局,所象徵的正是孤獨的絕望所在。

這場狗血分手戲,憑什麼入圍奧斯卡?

客觀上講,派瑞應對孤獨的方式是比較普世的,並無不妥,只不過對於康姆來說,他愈發地感覺到與派瑞的相處是對生命的浪費,不具有價值和意義。

所以,他主動選擇了離開派瑞,投身於音樂和思考,用這些更加形而上的東西來豐富自己的內心,留下自己曾經活在世上的證據。

這場狗血分手戲,憑什麼入圍奧斯卡?

到了最後,哪怕失去了手指,他也不曾後悔,依然快樂地投身和群友們演奏音樂的活動之中。

他的種種行為,明顯體現著存在主義“自我賦義”的生存哲學。

這場狗血分手戲,憑什麼入圍奧斯卡?

一般情況下,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念,並不至於走向如此劍拔弩張。

在生活中,曾經的發小長大之後變得致趣相異,沒有了共同語言,我們最多也就是客氣幾句,然後相忘於江湖,斷然不會搞出斷手指、燒房屋這麼大陣仗。

那麼,為什麼康姆和派瑞就會如此呢?是導演在灑狗血嗎?

非也。

這樣的劇情設計,是影片在表文本下隱藏的另一重論述,

其對應的,是當今世界人類思想的極端化傾向。

這場狗血分手戲,憑什麼入圍奧斯卡?

應該說,不同於以往的時代,網際網路的繁榮加劇社會中不同價值取向、意識形態人群之間的相互對立。

以前發生點什麼事,大家還可以靜下心來冷靜討論討論,現在不了,理中客被鄙視,禮貌被嘲笑,立場和情緒代替一切。

這場狗血分手戲,憑什麼入圍奧斯卡?

大家要的就是黨同伐異,要的就是你死我活。

說好的言論自由,結果都成為了只有我罵你的自由,人們一言不合就站隊、舉報、拉黑,戾氣升級的同時,表面上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湧動。

其結果就像影片中一樣,明明康姆和派瑞都不是壞人,卻鬧得產生仇恨,訴諸暴力,最終兩敗俱傷,形成永遠無法彌合的傷口。

這場狗血分手戲,憑什麼入圍奧斯卡?

除了康姆和派瑞以外,影片中其他的一些角色,也都能對應上如今網上的眾生面相。

比如小島中的警察,也就是多米尼克的爸爸,他對愛爾蘭的內戰無動於衷,唯一愛看的是執行死刑過程中的“刺激”。

這一點,特別像網路上少部分心理扭曲的人,他們就像嗜血的蒼蠅一樣,最熱衷的就是看到“血流成河”,什麼是非、對錯,跟他一點關係沒有。

這場狗血分手戲,憑什麼入圍奧斯卡?

比如雜貨店的老闆娘,她是個喜歡打聽各種是非的吃瓜群眾,有時甚至還自己下場偷看別人的信件。

在生活中,她也沒有任何所謂的態度,嚼舌根、看笑話,無外乎把別人的私隱當作佐料,豐富她那貧瘠而乏味的人生。

這場狗血分手戲,憑什麼入圍奧斯卡?

可以說,整個島上,似乎就沒有一個能令人看到希望的人,也因此,有一個人最後離開了小島,她就是派瑞的姐姐。

她見證了康姆和派瑞的關係破裂,也曾在當中企圖做個說客,但終究還是徒勞。

這場狗血分手戲,憑什麼入圍奧斯卡?

仔細想想,離開就真的會好嗎?

雁過留痕,過往的心靈創傷,怎麼可能不影響她今後的人生?

最後,除了探討現代社會的孤獨迷思和心裡症候以外,影片還影射了愛爾蘭本身的歷史。

這場狗血分手戲,憑什麼入圍奧斯卡?

這可不是我過度解讀,片名《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本身就是暗示。

伊尼舍林英文為Inisherin,有人指出,這在蓋爾語裡是Inish-Erin,翻譯成英語就是Island of the Irish,即愛爾蘭。

報喪女妖是愛爾蘭神話中的一個女妖,可以用哭泣和尖叫來預示死亡,在片中以一個神秘的太太形象出現。

這場狗血分手戲,憑什麼入圍奧斯卡?

兩者結合,代指的正是指愛爾蘭人的歷史與宿命。

在影片中,不僅故事背景愛爾蘭內戰時期,康姆和派瑞從朋友走向對立的變化,剛好也對應著愛爾蘭內戰的雙方。

在獨立戰爭中,他們曾是並肩作戰的戰友,但後來因為對“英愛條約”持不同態度,他們分化成了支持者和反對者兩波人,最終因為政治分歧走向了內戰。

這場狗血分手戲,憑什麼入圍奧斯卡?

影片結尾處派瑞所說的永遠無法和解,對映的即是這種內部分化所帶來的久遠內耗。

或許我們身邊沒有戰爭,但因為意識形態和價值觀不同所帶來的撕裂、仇視、詛咒、謾罵卻已是屢見不鮮。

我不想輕飄飄地說一句“和解”來勸慰大家,只是擔心如此發展下去,未來恐怕將會更加糟糕。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憂慮,

那就點贊關注支援一下吧。

今天就到這裡!

拜了個拜!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沼澤

這場狗血分手戲,憑什麼入圍奧斯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