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釋出2022年中軸線、琉璃河遺址、新宮遺址等多項考古成果

10月29日上午,“2022北京公眾考古季開幕式”活動在圓明園正覺寺啟動。活動中,北京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陳名傑介紹了北京市2022年最新考古成果。

北京釋出2022年中軸線、琉璃河遺址、新宮遺址等多項考古成果

2022北京公眾考古季活動開幕式(啟動儀式)。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北京釋出2022年中軸線、琉璃河遺址、新宮遺址等多項考古成果

開幕式表演。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陳名傑介紹,自“2021首屆北京公眾考古季”啟動以來,北京市完成考古勘探256項,勘探面積1670萬平方米;考古發掘102項,考古發掘面積10。8萬平方米。考古發現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中軸線考古、琉璃河遺址、新宮遺址、路縣故城、金中都、長城等。

北京釋出2022年中軸線、琉璃河遺址、新宮遺址等多項考古成果

北京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陳名傑介紹年度考古成果。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明確南中軸路規制和工程做法

南中軸路考古取得重要成果,尤其是發現了明嘉靖三十二年(甚或更早)以來依次疊壓的七條道路,明確了南中軸路的規制和工程做法,釐清了明清以來南中軸路的歷史脈絡,揭示了中國自古以來“執中守正”的價值觀,是中國古代都城中軸線理念在北京的具體體現。

琉璃河遺址考古為三千年築城史提供最早文獻證據

琉璃河遺址考古勘探工作在西周燕都城內新發現7處大型夯土水井和數處夯土建築基礎,城外新發現大面積西周居址。考古發掘出房址3座、墓葬5座,出土銅器、蚌器、骨器、石器、陶器等各類遺物170餘件。已提取的青銅器包括鼎、簋、尊、卣、爵等容器,三角援戈、矛、短劍等兵器,成組車馬器,人面形飾、組合人面形飾等裝飾器。

出土於D15M1902號墓葬的尊、卣、爵、觶、鼎內銘文基本一致,明確記載召公奭親自築城燕都。太保(召公)築城,證明了燕國與中原的密切聯絡,彰顯了燕國在西周早期的重要地位。銘文中召公建燕的史實,填補了傳世文獻中關於西周封國都城建造記載的空白,明確了西周燕都最早的築城者和建城時間,為北京地區三千年築城史提供了最早的文獻證據。

首次發現夏商周時期帶環壕聚落遺址

豐臺區新宮發現夏商周時期聚落遺址,由內外雙重環壕圍合而成。外環壕直徑約150米,圍合面積達1。7萬平方米。環壕以內發現有房址、灰坑等。外環壕東南側為墓葬區,經過有意識規劃。出土文物有陶鬲、陶甗和玉玦、金耳環、綠松石等。

該遺址是一處以大坨頭文化(相當於夏代晚期)為主體的環壕聚落,兼有早商和西周時期遺存。文化因素以本地土著文化為主,兼受中原地區和歐亞草原文化因素的影響。這是北京地區首次發現該時期帶環壕的聚落遺址,對研究早期北京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首次發現最大規模魏晉時期窖藏

路縣故城南城門遺址由門洞、道路和城牆夯土基址等構成。城門中部為西漢時期道路,北朝墓葬、唐代溝渠修建於西漢道路及兩側城牆基址之上,進一步明確了路縣故城的使用、廢棄歷史。

路縣故城城郊遺址區兩漢道路的發現對了解和認識城郊遺址區的範圍與界線十分重要。魏晉時期窖藏是北京地區首次發現的最大規模的魏晉時期窖藏。東漢水井中發現的木、竹簡牘在北京地區考古中尚屬首次發現,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史料價值。

路縣故城後屯墓地考古發現了戰國至明清時期墓葬千餘座,尤以戰國墓葬居多,墓主人多屬下層貴族和平民。前北營墓地發現了以兩漢時期墓葬為主的漢代墓葬群。城外墓葬區年代從戰國至明清時期,各個時期墓葬數量的多寡與城址始建、利用和衰落的時間段基本吻合。

金中都考古出土遺物見證城內居民生活

金中都考古發現了豐富的隋唐、遼金、明清時期遺存,為研究北京城由唐幽州、遼南京、金中都、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城的變遷提供了新材料,遼金時期道路、房址對研究遼南京、金中都城內街巷、裡坊佈局非常重要,出土的大量遺物見證了城內居民的生活狀態和精神世界,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過程的具體體現,是展示、實證中華文明史、北京地方史的重要內容。

懷柔箭扣長城考古首次發現明代火炕等生活設施遺址

懷柔箭扣長城考古一定程度上覆原了不同時期長城防禦體系的樣貌和發展變化,首次在敵臺頂部鋪房內發現明代火炕、灶址等生活設施遺蹟,進一步豐富了長城遺存的文化內涵。發現的刻劃棋盤磚、炮臺和旗杆墩等,豐富了長城附屬設施的型別,提升了對明長城功能和明代戍邊生活的認識。

延慶柳溝長城發掘究明瞭明代宣府鎮南山邊垣實心敵臺的建築形制,出土的“萬曆二年題名鼎建碑”明確了營建時代,證明了長城防禦體系由點狀到連續性防禦的發展、演變過程。

大莊科長城考古首次發現營建空心敵臺開鑿基槽的例項,也是第一次發現營建敵臺前開鑿自然山體的例項。

昌平南口城、上關城首次發現了“半地穴式”鋪房遺址,豐富了鋪房類的建築型別,為尋找明中期乃至早期居庸關關址、復原關城佈局提供了線索。

據介紹,這六處重要發現時代跨度大、分佈區域廣,是踐行“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和“先考古、後出讓”理念的行動成效,是緊密圍繞“一軸三帶”開展考古工作的重要成果,完善了北京歷史軸線發展的時間鏈條。

啟動儀式中,新組建的北京市考古研究院正式揭牌,2022北京公眾考古季系列活動也正式啟動。

北京釋出2022年中軸線、琉璃河遺址、新宮遺址等多項考古成果

北京市人民政府黨組成員、副市長談緒祥(左),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右)為新組建的北京市考古研究院揭牌。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據悉,2022北京公眾考古季以“考古探源,文明北京”為主題,為期兩個月,開展6個板塊24項系列活動,6個板塊分別為體驗考古、專題展覽、雲端展示、學術論壇、考古講座、考古進校園;同時開展社會徵集類活動,並拓展海外合作,在韓國漢城百濟博物館推出《琉璃河遺址歷史圖片展》。活動將招募20組家庭共同探秘琉璃河遺址,並邀請津冀考古專家進行雲端考古對話。

新京報記者 展聖潔

編輯 劉茜賢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