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急“神運算元”,繃起安全“一根筋”

《孫子兵法》中說:“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意思是要想打得贏,就要算得好。瀘州應急部門的許小林,就是一位為了贏取搶險救援勝利,而精研計算的人。

許小林是瀘州市應急局科技與資訊化科室的技術骨幹,是一位當代的“資訊工匠”,有著非常突出的工匠精神。他突破桎梏,闖出新路,為應急管理裝上智慧大腦;他精益求精,鑽研技術,為應急救援添上了“千里眼”和“順風耳”;他恪盡職守,做好崗位“螺絲釘”,甘當人民安全“守夜人”。

從0到1,智慧平臺建起來

“如果把應急管理比作是計算數學題,我的工作就是提升運算效率。在突發情況時,把有效資訊上傳下達,提升應急救援效率。”談及自己的貢獻,許小林總是說得很少,但卻做了很多。為提升應急管理這臺“計算機”的運算速率,許小林和他的團隊在背後付出不少。

應急體制機構改革後,對應急管理的資訊化能力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搭建應急管理綜合資訊平臺迫在眉睫。許小林雖說是相關專業出身,但剛接下這個任務時還是一籌莫展。要在應急管理這個專業領域進行技術探索創新,他當時完全找不到方向。2018年體制改革後,應急部門承接了7個部門12項安全職責,和之前相比職能有了很大變化。要為新部門搭建新平臺,別說創新,連個參照物件也沒有。整個團隊只能在黑暗中摸索,在探索中前行,一點一滴積累經驗。

許小林和團隊成員從“大應急”實際需求出發,在應急指揮系統搭建之初就提出了“融合”的理念。這首先需要進行資料整合,將公安、住建、交通、氣象等資料納入應急管理綜合資訊平臺。工作看似簡單,但實際推進起來並非易事。為了確保各部門單位的平臺白天正常使用,資料遷移整合的工作只能安排在夜裡進行。團隊3人吃在單位、睡在單位,熬過一個又一個通宵,在辦公室窗臺看過一個又一個日出。他們連續奮戰一個月,終於將20個部門34個業務系統2。9億條監測資料整合進一個平臺,初步建立起可以覆蓋整個城市安全的資訊化平臺,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

完成資料整合工作後,許小林和團隊在此基礎上不斷進行最佳化調整。利用這些海量資料,平臺能夠實現對高危重點行業和森林區域等進行實時動態遠端監控,監督企業安全生產,預警自然災害,為科學有效防範化解重大安全和自然災害提供有效保障。

這其中的艱難和辛苦,夜色知道,月光知道。“面對各種突發狀況和自然災害,資訊化手段是最高效、科學的運用方法。如果能更早更準確地預警,那麼人民群眾的安全就更多一分保障。所以,我們不能止步不前,只能不斷地發展創新。”許小林表示,為了實現資訊化建設目標,一切困難他都願意去克服。

從1到N,指揮系統連起來

融合,只是許小林構想應急平臺資訊化建設的第一步。在實現了安全資訊資料整合後,他和團隊又朝著新的高峰發起了挑戰——透過一個平臺,實現應急救援指揮聯動。

一般情況下,自然災害經常帶來次生傷害,常常斷電、斷路、斷網。“三斷”斬斷了災區和指揮後方的通路,上級指令不能及時到達,前線無異於資訊孤島。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打通訊息傳送的“最後一公里”,並將前方各類應急指揮系統聯動回傳,成為許小林團隊亟待攻克的難題。

剛開始,許小林嘗試“音影片矩陣”這種傳統科技手段,實現了影片資訊回傳的暢通,但無論如何除錯,都無法進行不同應急指揮系統對話聯動,更別說實現“市-鎮”直接指揮對話的目標。這種常規路線行不通,就只能另闢蹊徑。許小林和團隊成員走進學校、深入企業,虛心向專業力量請教學習,根據應急管理工作的實際需求不斷去嘗試。一次次失敗,一次次重來,“放棄”是不可能的,不勝利絕不收兵。

“找到個土辦法,但重在實用。”許小林介紹,他們將“智慧應急”平臺作為樞紐,以無線MESH自組網多鏈路通道、衛星傳輸鏈路連線災害現場和後方指揮部,把音影片資料輸入輸出口橋接後進行轉碼,建立起一個虛擬的融合終端,用這種方式打通了“市-鎮”直接對話的渠道,解決了“三斷”情況下的通訊瓶頸,破除了不同應急指揮系統之間的技術壁壘,實現了突發災難遠端排程指揮看得見、喊得應、調得動,為災害救援安上了“千里眼”和“順風耳”。這種“土辦法”搭建起的平臺,成了四川省內不可多得的獨創技術。

2021年瀘縣9·16地震發生後,透過這個平臺,實現了5分鐘向煤礦、建築行業等高危企業發出緊急停產撤人指令,排程了第一批救援力量20分鐘奔赴震中。不僅前方派出的布控球、單兵圖傳、紅外熱成像無人機回傳影片同後方指揮部聯動,市縣也形成上下聯動指揮,部門橫向聯動會商,指揮部看得到前線實時畫面,前線聽得到後方指揮聲音,救援快速有序地展開。藉由一個平臺完成遠端排程指揮,多方聯動協調,“智慧應急”平臺實現了從1到N的跨越。

“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是整個團隊齊心協力才取得的成果。”許小林介紹,為了平臺的搭建和完善,團隊成員付出了很多——張恆志的銀髮爬上了鬢角,付剛的眼角多了幾絲細紋……

從早到晚,人民安全守起來

早上8點半,普通市民剛剛上班,這卻往往是許小林下班的時間。輪轉值班幾乎是他的常態,經常會24小時值守。“做我們這行就是要有責任心和使命感。”對於這樣的工作節奏,許小林已習以為常。

2020年8月19日,瀘州經歷了二十年一遇的長江洪峰。在應急指揮中心室的許小林,從十幾天前就一直在監控水情,透過瀘州市應急指揮平臺及時釋出5輪共計10000餘條預警資訊,兩輪電話排程受威脅區域。他還“點對點”排程提示洪峰過境鄉鎮和低窪地帶,在洪峰到來之前將預警資訊傳達給每一位受洪水威脅的群眾,確保洪峰安全過境。這次災情讓他熬紅了眼,整個人就像繃緊弦的弓,不敢稍有鬆懈。

“職責要求我們,災情在哪裡,應急指揮保障就在哪裡。”有一次因為連續高溫,合江縣車輞鎮突發山火。當時,許小林正和孩子在水上樂園享受難得的親子時光。得知訊息後,他馬上趕回單位,立刻進入戰鬥狀態,連續值守了幾天幾夜。還有一次父親出車禍摔傷,正在值班的許小林為了保證崗位上有人時時監控,只能最後一個趕到醫院。他不能陪伴自己的孩子,去保護千家萬戶孩子的快樂;他不能陪伴自己的父親,去維護千家萬戶父母的安全。這是中華民族家國一體的精神,這是中國人“舍小家為大家”的優秀文化傳統。

“應急人守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維護城市鄉村的生命線。神聖使命,無悔追隨。”這是許小林的心聲,也是千萬個應急人的共同信念。千萬個“許小林”,用堅守換取一方平安、用專業換取一方安逸,一次次幫群眾“化險為夷”,一回回助群眾“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