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謀求“芯”霸權

蘋果謀求“芯”霸權

在剛剛開幕的蘋果2022年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上,蘋果全新一代自研晶片M2和首批搭載該晶片的新款膝上型電腦MacBook Air如約而至。

M2晶片官方宣稱的效能提升還是不錯的,但經過全新設計的MacBook Air售價高達9499元起,沒這麼多預算的可以散了。

另外,儘管在釋出會開始前曾有很大的聲勢說蘋果會發布AR相關產品,並以此正式進軍元宇宙。但這一次的WWDC上,蘋果沒有任何相關表態。

“軟硬兼施”的一屆

北京時間6月7日凌晨1點,WWDC正式開幕,蘋果釋出了包括iOS 16、WatchOS 9、MacOS Ventura、iPadOS 16等全新系統,同時還推出了M2晶片,以及搭載該晶片的Macbook Air和13英寸的MacBook Pro。其中,Macbook Air自2008年釋出以來,第一次進行了設計上的重大升級。

可以說,這是一屆“軟硬兼施”的WWDC。

iOS16系統對於國內iPhone使用者來說,新增的一個最直觀的功能可能就屬鎖屏顯示了,它類似於安卓手機的鎖屏介面,可以顯示自設桌布,天氣、時間等小元件。其他如資訊撤回、家人共享等功能的更新,對國內的使用者來說影響不大。實際上,很多功能對於國內蘋果使用者來說實在是沒有什麼參與感。

一個不太好的訊息是,iOS16需要iPhone 8或更高版本的機型。理論上不再支援“一代神機”iPhone 6S了。這足夠讓那些蘋果手機“釘子戶們”難受一陣子的。

除此之外,蘋果還在iOS16中對CarPlay(車載)功能進行了一次大升級,使介面和顯示內容更加豐富多元。蘋果CarPlay起步於2013年,早期發展不錯,但之後市場份額逐年下降。這次的重大升級,從中可以窺見蘋果在為自己的汽車戰略加碼。但蘋果仍然隻字未提自己的造車計劃進展。

WatchOS 9的更新沒什麼驚喜。很多人期待的省電模式並沒有到來,只是增加了一些錶盤和睡眠監測相關功能。至於MacOS Ventura、iPadOS 16,則更多還是主打跨裝置的連線互通,以及提升多工處理的操作體驗,增加了提升多軟體使用效率的“臺前排程”功能。

即便如此,使用iPad工作的弊端依然無法透過這一兩個功能的更新而得到徹底解決。蘋果離實現“你的下一臺電腦何必是電腦”這樣的暢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蘋果謀求“芯”霸權

圖/視覺中國

M2晶片是蘋果本次大會的釋出重點。雖然沒有M1晶片誕生時那種從無到有的開創感,但也可以用一個穩字來形容。

根據蘋果的介紹,M2晶片採用5nm製程,集成了200億個電晶體,比 M1 多出 25% 。相比上一代M1,M2的效能高出18%。M2在效能增強的基礎上,功耗做到了進一步降低。蘋果聲稱,M2同功耗下的效能是最新10核PC膝上型電腦晶片效能的1。9倍。

新晶片的效能提升整體還是不錯的,但也如業內此前的預測,3nm製程的M2可能要等到2023年了,目前的M2更像是M1的升級版。

搭載了這顆新晶片的MacBook Air,外觀進行了重新設計,一改過去堅持了十多年的楔形形態,採用了直角切邊使外觀更方形,更接近於MacBook Pro。

兩年前蘋果宣佈桌面晶片自研計劃,宣佈用兩年時間完成從英特爾晶片向蘋果自研晶片的過渡。如今,“兩年之約”已到。蘋果如願擺脫了英特爾的束縛,幾乎實現了Mac產品線自研晶片的全面替換。

蘋果掀起的這場晶片“革命”,帶來的好處也顯而易見。在轉向自研晶片之後,蘋果的Mac銷售和業務收入快速增長。資料顯示,蘋果2020財年Mac收入創新高達到了280億美元。而2021財年這一數字更是達到350億美元。在最新的一季度市場報告中,全球PC出貨量整體下滑,但蘋果Mac出貨量實現逆勢增長。分析機構們認為,效能強勁的M晶片,仍將在未來兩三年為蘋果Mac業務帶來提振。

只用了兩年,蘋果儼然已經成長為電腦晶片行業的標杆。當然,蘋果強化自有生態的野心也隨之膨脹開來。

自研晶片陽謀

業內已經將蘋果視為“新晉晶片巨頭”。

根據市場調研機構Strategy Analytics之前釋出的報告,蘋果在2021 年的第一季度來自 A 系列和 M 系列應用處理器的收入增長了 54% 。“Apple 的 iPhone、iPad 和 Mac 裝置因為其內部的半導體投資提供受益匪淺。”該機構稱,“蘋果用M系列晶片取代英特爾晶片重新點燃了移動計算大戰。”

蘋果自研晶片始於喬布斯時代。喬布斯信奉和提倡的蘋果哲學是,只有核心技術才能帶來競爭優勢。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蘋果自研晶片已經涵蓋了包括iPhone、iPad、Mac等蘋果所有的產品線。蘋果晶片部門已經擁有了數以千計的工程師團隊。

兩年前,蘋果將這個蓄謀已久的自研晶片計劃,以線上釋出的形式呈現到大眾眼前。又僅僅用了不到兩年時間,蘋果已經成為計算機晶片行業無法迴避的名字,英特爾、AMD與英偉達等晶片巨頭曾多次下場與蘋果晶片進行效能PK。

看上去過去兩年時間裡,蘋果執行力超群,完成了它的“兩年之約”,全面轉向自研晶片。但為了這個果斷的時刻,蘋果已經準備了許多年。

根據媒體報道,蘋果為了研發PC處理器,已經投入了10多年,至少斥資10億美元收購了6家以上的公司。其中,2008年收購PA Semi被認為是蘋果自研晶片戰略騰飛的重要一步。

有分析人士曾告訴《財經天下》週刊,蘋果推出自研晶片,是出於競爭的需要。“是蘋果追求效能領先功耗平衡,和實現最大化利潤的關鍵部分。”

蘋果執行長庫克曾經表示,低功耗是蘋果過渡到自研晶片的原因。蘋果自研晶片採取的Arm架構,相比英特爾的X86架構,在功耗控制上更具優勢。“低功耗更有利於5G時代的競爭。”一位業內人士對《財經天下》週刊說。

一個較為普遍的觀點是,蘋果更換底層架構,選擇自研晶片取代英特爾,是為了自身產品節奏不受英特爾的牽制,掌握產品節奏的主動權。據《財經天下》週刊瞭解,蘋果過去的確受到過英特爾的“拖累”。2018年,受英特爾製程遲延影響,蘋果不得不推遲了當時13英寸MacBook的出貨。

蘋果謀求“芯”霸權

圖/視覺中國

2020年釋出的M1,就成了蘋果擺脫英特爾計劃的第一步。雙方長達14年友好的合作關係,從那時開始被打破。

不過,相比於開戰英特爾,更為有說服力的一個觀點為,蘋果轉向自主晶片,有助於打通自家的各條產品線,實現軟硬體高度整合,增強產品體驗的一致性。從而實現強化自有生態的目的。有分析師曾告訴《財經天下》週刊,處理器價格至少佔膝上型電腦整體成本的20%,“蘋果自研晶片,可以降低成本”。

根據機構估計,2020年蘋果推出首款自研電腦晶片之後,年內為蘋果總共節省了25億美元的成本。“隨著蘋果將其整個Mac產品線過渡到自己的晶片,將有更大的花費節省。”有分析師當時判斷,蘋果M1晶片的成本僅在40-50美元,但採購英特爾酷睿i5處理器的價格為200美元左右。

業內評估,蘋果實現了Mac晶片自給自足,對英特爾的影響頗大,大約每年讓英特爾少賺36億美元。

步入“芯”時代?

一位觀看了今天WWDC的硬體行業人士告訴《財經天下》週刊,搭載了自研M晶片的Mac產品,擴充套件了其在遊戲市場的想象。“過去用蘋果膝上型電腦玩一些大型遊戲是難以想象的。”該人士說,歷來蘋果電腦在支援遊戲方面是很不理想的,“但你可以看到,隨著裝置效能的提升蘋果對遊戲市場越來越重視了。”

這一次在WWDC上,蘋果就特意展示了幾款即將登陸MacOS平臺的遊戲大作,包括《生化危機:村莊》、《無人的天空》等。針對遊戲提升,蘋果新的Metal3介面,提供MetalFX超取樣技術,用於提升遊戲畫面效果和幀率,使得一些適配的3A遊戲大作也可以在Mac上流暢執行。

“引入大作,拉近知名遊戲發行商,是蘋果為了扭轉其在電腦遊戲市場劣勢的重要一步。”上述人士說,這一切都得益於蘋果自研晶片給Mac帶來的效能提升。

不過,目前蘋果只是開始有了重視電腦遊戲市場的跡象,想讓Mac真正打動遊戲玩家,仍然任重道遠。

但無論如何,蘋果打造晶片帝國,在加築其生態“圍牆”的同時,擴充了其生態想象力。

在今天的WWDC上,蘋果演示Mac和iPad的無縫互動操作,流暢的體驗依賴底層的打通。而蘋果全家桶連線互通的魅力,也是蘋果硬體生態的核心競爭力。蘋果擁有自己的晶片,自己的作業系統,可以從最底層提升跨裝置的互動體驗,同時強化產品的安全屬性。

好的軟體體驗需要強大的硬體支撐。蘋果的軟硬體版圖是一個整體。“蘋果已經擁有了強大的軟體系統,那麼晶片就是它需要補齊的能力。”曾有業內人士對《財經天下》週刊說,這也是為什麼近些年蘋果頻繁搶供應商的活。

2019年蘋果以10億美元收購英特爾的智慧手機調變解調器業務,表露了自研基帶晶片的野心。當時,蘋果透過這筆收購從英特爾那得到了超過2000名基帶工程師。

根據最新的傳言,蘋果有望在2023年也就是在iPhone 15系列上正式採用自研基帶。切換到自研基帶,在降低成本的同時,可以減少對高通的依賴。過去蘋果採用英特爾和高通基帶,但是iPhone訊號差一直是被詬病的點。有了自研的基帶,蘋果可以透過底層調優,補足短板滿足使用者對訊號網速提升的需要,強化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除了手機SoC、PC處理器和調變解調器之外,蘋果還在投入Wi-Fi、藍芽、射頻積體電路等晶片的自主研發。

蘋果造芯為消費者帶來的優質體驗,也為其自身帶來巨大利益。就如這幾年其在WWDC上呈現的結果一樣,蘋果已經是晶片行業的強手。而過去十多年來,蘋果逐步構築起了屬於自己的晶片王國,實現了系統、終端、晶片一把抓的戰略。這構成了其寬廣的護城河。

撰文/ 《財經天下》週刊作者 吳迪

編輯/ 董雨晴

本文由《財經天下》週刊旗下賬號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