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幕後人|普陀區青少年體校佩劍教練徐琳:她拿著劍,耕耘18年

下午3時半,普陀區青少年體育運動學校的擊劍房,劍與劍清脆的擊打聲不絕於耳。由於放學時間不同,佩劍教練徐琳在這裡等每一個參加訓練的孩子,一直到晚上7時。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當私人俱樂部的教練,工資會比基層教練翻三四倍不止,但徐琳18年來始終耕耘在基層一線,她說:“我們去學校主動選才,給家長和孩子普及擊劍專案,還擔負著給上海輸送青訓人才的重任,這些都是沒法用金錢來衡量的。”

體壇幕後人|普陀區青少年體校佩劍教練徐琳:她拿著劍,耕耘18年

圖說:本文主人公徐琳 新民晚報記者 李銘珅 攝

人生選擇題 堅守

人生,就是在不斷做選擇題,徐琳說自己是那種一旦選定了,就會腳踏實地,將眼前的事情做好的人。

16歲,徐琳就面臨人生第一個選擇。練了4年重劍的她,成績平平,1998年上海成立了女子佩劍隊,是專心讀書,還是改項佩劍?徐琳覺得這道選擇題不難,她決定接受新挑戰。僅僅1年後,上海女子佩劍隊成了全國冠軍,很快徐琳和隊友入選國家隊。

選擇不難,但要堅持下去不易。在備戰國際賽事的關鍵節點,徐琳先後兩次受傷,最終沒能在國際賽場展現自己。帶著這份遺憾,徐琳22歲退役後,去到普陀區青少年體育運動學校當了一名普通的基層教練。她相信,一定能培養出比自己更出色的運動員。

體壇幕後人|普陀區青少年體校佩劍教練徐琳:她拿著劍,耕耘18年

圖說:徐琳給學員訓練

面對好苗子 動情

“她比我當年厲害。”提起已入選國青隊的劉彬淑,徐琳有很多感慨,“她剛入隊時,是一個看上去不怎麼起眼的孩子。”中間有個小插曲,練了一陣子,因為父母工作的原因,劉彬淑一家搬去了外地。沒想到一年後,父母又將女兒送回了徐琳手裡。原來,劉彬淑認定了要練佩劍,但在外地找不到好的教練和俱樂部。為了佩劍,全家又搬回上海,那一刻,徐琳便告訴自己,衝著她這股勁兒,一定要好好培養。

“她平時看上去文文靜靜的,但在訓練時,特別有拼勁、有韌勁。她家離少體校距離非常遠,但無論颳風下雨,都會早早到達訓練場地。訓練時從不偷懶,不折不扣地完成每一項訓練要求,回家後還自我加壓,反覆回顧動作要領……”

去年全運會,比賽剛開始不久劉彬淑的腳踝就扭傷了,但她強忍著疼痛堅持,在她的帶領下,上海女子佩劍團體衝進決賽,創造近幾屆全運會最好成績。“她最後是憑意志品質堅持下來的,我聽說後差點落淚。”徐琳說。

體壇幕後人|普陀區青少年體校佩劍教練徐琳:她拿著劍,耕耘18年

圖說:學員們在訓練中

自己當運動員時很少落淚,反倒是當教練後,徐琳會因為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快樂和挫折而動情。

全身心工作 值得

教練這份工作幾乎佔據了徐琳的整個生活。一週訓練6天,每年只有春節放4天假。“我從來不給自己放假,也不出去旅遊。”甚至在休產假期間,她也心繫訓練,“只要孩子想練,我就開心。”

徐琳說,佩劍的技戰術一直在更新,她也一直在自我學習。前幾年全國聯賽,她自費帶隊比賽。“從早上7點到晚上9點,我一直在各個賽場指揮,雖然很辛苦,但看到家長支援、孩子積極性強,我就覺得很值得。”

隊裡有不少來自甘泉外國語學校的孩子,為了備戰市運會,徐琳每週二到學校給孩子們開小灶,在體育課的時間,孩子們到她這裡報到,她一對一帶訓。

體壇幕後人|普陀區青少年體校佩劍教練徐琳:她拿著劍,耕耘18年

圖說:徐琳為學員整理擊劍服

去年的上海市擊劍錦標賽,普陀區佩劍位列全市總分第一,徐琳本人則連續兩年獲得上海市精英系列賽優秀教練員稱號。“我練重劍時參加過市運會,當時運動員沒現在那麼多。”徐琳說,“今年市運會,擊劍共有48個組別,其中佩劍就有16個組別,包括個人、團體、男女單項等比賽。無論最終成績如何,擊劍運動對孩子們的人生會有深遠的影響,培養了他們的體力、腦力、意志品質……”(新民晚報記者 陶邢瑩)

記者手記|親歷者

因為受傷,徐琳的擊劍生涯,以一種遺憾的方式落幕。如今,在劉彬淑的身上,徐琳看到了比自己更強、更有韌勁的新一代。全運會後,徐琳問劉彬淑,腳疼的時候有沒有想過放棄。她堅定地說:“沒有。我就想著,無論如何都要拼一把!”

體壇幕後人|普陀區青少年體校佩劍教練徐琳:她拿著劍,耕耘18年

圖說:徐琳準備訓練器材

徐琳是上海第一批佩劍女運動員,到了今年市運會,上海的佩劍隊伍愈發壯大,培育出的佩劍人才更是一茬又一茬。她和她弟子的經歷,也是上海體育蓬勃發展的縮影。

上海市運動會是培育青少年體育人才的舞臺,這個舞臺曾走出王勵勤、莊泳、鍾天使等世界冠軍,鼓舞著更多的青少年向更高的目標奮進。即便最終沒有獲獎,體育依然能帶給青少年無窮盡的寶貴財富,塑造堅強不屈、勇於挑戰的性格品質,這是徐琳的親身經歷,也是她想跟參加市運會的青少年說的。(陶邢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