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與“丞相”到底有什麼區別?如果分不清,容易鬧笑話

喜歡看古裝劇的同學,應該能經常聽到兩個比較相似的官位稱呼。比如宰相劉羅鍋,宰相狄仁傑和丞相諸葛亮。

那宰相與丞相到底有何區別?二者誰的權力更大?

“宰相”與“丞相”到底有什麼區別?如果分不清,容易鬧笑話

古人云,“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出將入相,作為職權頂點,一直是無數古代官員一生追逐的夢想。許多古裝劇裡,能成為丞相和宰相的人,無一不是皇帝身邊的親信愛將。

《史記·秦本紀》曾記載:“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樗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這段話,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有關丞相書面記載。

關於宰相一詞,最早出自《韓非子·顯學》:“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起於卒伍”。後世通常把管仲當作宰相的代表人物。

具體到官職權力時,丞相和宰相基本可以看成是歷朝歷代最高行政長官,具體職位在不同時期都有不同的稱呼。比如春秋戰國時期,齊、楚、魏各個諸侯國的相國,便是大家通常所指的宰相。

戰國末年,秦國一統天下,秦始皇嬴政任命李斯為丞相,幫助自己管理一些行政事務。這也就是為什麼,秦始皇嬴政第五次東巡暴斃,趙高與胡亥迫不及待地拉攏李斯。

“宰相”與“丞相”到底有什麼區別?如果分不清,容易鬧笑話

公元前207年,秦朝正式覆滅,隨即進入楚漢之爭。公元前202年,劉邦戰勝項羽稱帝,定都長安,建立西漢政權。

漢朝初期,採用的是秦始皇所制定的左右丞相制度。據史書記載,漢初丞相是全國最高行政官員,面見皇帝時都是“坐而論道”。大街上,皇帝與丞相車輛相遇,雙方都要走下來互相行禮。

丞相還有獨立的管事機構,名叫相府。一般全國各地的奏摺,先由丞相和相府人員進行統籌閱讀。制定好具體方案,最後再由皇帝負責批准。

皇帝不能直接繞過丞相下達命令,如果丞相不同意皇帝宣佈的詔令,他有權直接駁回,然後重新由相府商議,再由皇帝做定奪。

漢朝初年,這種相府制度雖可以幫助皇帝分憂解難。卻從一定程度上,干擾了皇上處理國家大事時的決斷能力。直至漢武帝劉徹即位,這位躊躇滿志,且雄心勃勃的皇帝,直接架空了丞相與相府制度。

“宰相”與“丞相”到底有什麼區別?如果分不清,容易鬧笑話

漢武帝劉徹設立內朝制度,提高三公九卿的存在感,丞相就被列入三公之一。每逢大事之前,劉徹先與衛青、霍去病、霍光等人商量完,再由尚書令負責傳話,“請”丞相批准。

所以在漢武帝劉徹執政時期,丞相權力被稀釋。皇帝先制定各種事務章程,再給丞相進行審閱批准。(漢哀帝時期,改丞相為大司馬。)

當然了,整個封建歷史上,並沒有幾個像漢武帝劉徹這樣有如此魄力和雄心壯志的皇帝。漢武帝劉徹駕崩後,丞相職權也被一分為三,單獨設定司馬、司空、司徒,與御史大夫和太尉等職,以此分化丞相權力。

大家要注意,無論是司馬、司空、司徒,還是御史大夫,這幾個官職互不統屬。根據這些官員所處不同機構,司馬、司空、司徒又被統稱為“三公”,每個人手中權力只有此前丞相的1/3。

東漢末年,曹操一家獨大,他挾持漢獻帝劉協以令天下諸侯。曹操曾廢除三公制度恢復丞相,“掌丞天子,助理萬機”。

就因為丞相的法定權力要比普通三公大得多,因此在各種史書或古裝劇中,曹操經常被稱為“曹丞相”。

“宰相”與“丞相”到底有什麼區別?如果分不清,容易鬧笑話

就連蜀國第二任皇帝劉禪,也效仿過曹操。劉禪等到諸葛亮去世,他就廢除了丞相官職,讓蔣琬、費禕分別擔任大司馬和大將軍,互相牽制。

因為劉備臨終前,將整個蜀國交於諸葛亮,當時諸葛亮就是蜀國的丞相,後主劉禪只是個“精神象徵”。也難怪劉禪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政由葛氏,祭則寡人”。

諸葛亮死後,蔣琬、費禕各懷心思,導致蜀國被魏國消滅。

在這之後,魏晉南北朝與隋唐時期,丞相這個職位被摒棄不用。(東晉與北朝初年,曾有過一段丞相執政時期,不過這個時期都很短暫)

唐承隋制,唐朝繼續沿用三省六部制度,中書、尚書、門下三省最高長官,同為宰相(三省有4個宰相,尚書省有左右僕射),與漢朝的三公制度有異曲同工之妙。

隨著唐太宗李世民與唐高宗李治的先後駕崩,女皇武則天登基。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武則天改門下省為鸞臺,中書為鳳閣,同鳳閣鸞臺,三省最高長官又改為鳳閣鸞臺平章事。

狄仁傑就曾擔任過這個官職,他與唐朝開國功臣李靖一樣,同為宰相。(唐玄宗曾設過左右丞相,但玄宗之後又恢復舊制)

“宰相”與“丞相”到底有什麼區別?如果分不清,容易鬧笑話

到了宋代,宰相職權被進一步分化。不僅同平章事是宰相,就連參政知事,樞密院最高長官都是宰相。再加上宋朝官吏體制臃腫,趙家皇帝過分重文抑武,就更加沒有丞相與宰相這種集中大量權力的官職。

宋孝宗趙昚時期,才將尚書左右僕射,改為左右丞相。這只是走個過場,並沒有實際提高左右丞相的權力。

宋朝滅亡,隨之而來的便是元明清三朝。元朝是由蒙古人統治,其官僚制度與體系機構。相較於宋、唐時期又有很大不同。元朝承襲中原文化,常設丞相一職,位居一品。

元朝滅亡,朱元璋建立明朝。明朝初年,李善長曾擔任過丞相一職。由於朱元璋過分疑神疑鬼,加上為皇太孫朱允炆掃清障礙,於是他連宰相、丞相制度一併廢除,繼續沿用三省六部制。(朱元璋廢除中書省和丞相職位,保留其他機構。)

朱元璋死後,朱允炆設立內閣制,內閣最高長官成為全國行政一把手。諸如解縉、楊榮、張居正,都曾擔任過明朝內閣首輔,首輔就相當於宰相。

“宰相”與“丞相”到底有什麼區別?如果分不清,容易鬧笑話

公元1644年,明朝正式覆滅,女真族入關建立清朝。清朝初期,沿用明朝制度。後來清朝雖然沒有沿用三省六部制,但愛新覺羅家族卻設立了軍機處,軍機處大臣便相當於宰相。

和珅、阿桂都曾當過軍機大臣,相當於宰相。(清早期是南書房和三殿三閣大學士議政決策,康熙時是尚書房大臣,雍正時設立軍機處。)

宰相與丞相在中國古代權力非常大,甚至大到連皇帝都十分忌憚。因此,歷朝歷代,統治者都會分化相權,加強君權。

因此,宰相與丞相併沒有具體代指某一種官職。漢朝之後,任何輔佐君王並掌握較高權力的官員,都可以稱之為宰相。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丞相一定就是宰相。

丞相是歷朝歷代最高行政長官的統稱,宰相是對最高行政長官的一種泛稱。不同的朝代,職能不同,稱呼不同,職權也不一樣。所以大家不要弄混淆了,不然容易鬧笑話!

“宰相”與“丞相”到底有什麼區別?如果分不清,容易鬧笑話

至於說宰相和丞相哪個官職的權力較大?

丞相一職最低也是從二品,更多的是一品重臣。反觀宰相的正式官名有丞相、大司徒、侍中、中書令、尚書令、中書舍人、同平章事、軍機大臣、總理大臣等多達幾十種,其官位也有一品至從四品。

如此說來,丞相官職應該要比宰相更大。大家常常把丞相與宰相混為一談,其實這兩者代表的含義並不一樣。

參考資料:

[1]《丞相名稱背後的權力演變》,領導文萃,2020,(12)

[2]《丞相與宰相》,作者郭紅光,《初中生學習指導》2019年28期

[3]“丞相”和“宰相”是一回事嗎,《高中生》2016年28期

[4]中國古代宰相制度的演變及其實質分析,作者李榮華,紹興文理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2004-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