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好劇“出海”東盟架起民心相通之橋

中新社南寧11月20日電 (陳秋霞)六十多年前,中國電影《劉三姐》風靡東南亞,“圈粉”無數。現如今,中國電視劇《山海情》被譯成柬埔寨語、印度尼西亞語等20多個語種在海外播出。中國優秀視聽作品競相“出海”,成為國際觀眾感知中國、瞭解中國、讀懂中國的重要渠道。

影視譯製與傳播高峰論壇19日在線上舉行,專家學者與業界代表共同交流中外影視作品譯製與傳播經驗,助力提升中國視聽作品的國際化表達水平與海外傳播能力。

中國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際合作司一級巡視員周繼紅介紹,近年來,中國視聽產業國際傳播取得顯著成績,一批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反映時代精神的優秀視聽節目,透過高質量譯製走向海外。各影視機構主體已在柬埔寨、越南、印度尼西亞等38個國家的電視臺開辦62個《中國劇場》,實現中國優秀譯配節目的海外常態化播出。

公開報告顯示,東盟是中國視聽節目第一大國際市場。2012年以來,中國節目出口東盟總額佔中國出口全球總金額的13。13%,時長累計5。61萬小時。

中國與東盟視聽領域的交流合作不斷深化,交流合作機制和平臺日益完善。連續四年在廣西舉辦的“中國—東盟視聽周”已成為中國和東盟視聽產業合作主平臺。

依託地緣相近、人緣相親的區位優勢,廣西廣播電視臺已在柬埔寨、泰國等東盟國家開設了《中國劇場》《中國動漫》《多彩中國》等電視欄目,譯製播出了100多部6000多集中國影視劇。《山海情》《紅樓夢》《琅琊榜》《西遊記》等譯製視聽作品走進東盟各國,增進中國與東盟民心相通。

多名專家學者認為,譯製水平是中國影視劇海外傳播的關鍵。如何提高譯製水平,實現中國視聽作品在海外高水平傳播,達到中外文化有效溝通目的,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周繼紅認為,譯製工作者要注重研究語言文化差異、受眾和市場,不斷提升視聽作品本土化譯配的適配性、觀賞性和藝術性,以滿足國內外受眾的觀賞需求。

“我們將攜手東盟各國媒體機構,互學互鑑,共同做好中國影視劇、視聽節目、期刊雜誌等對外的譯製傳播,助力實現優秀中華文化走出去。”廣西廣播電視臺副總編輯鄭葵表示。

“在譯製片處於低迷期的大背景下,要注重對新人配音演員的專業考察與培養,始終堅守‘劇本翻譯要有味,演員配音要有神’的譯製原則。”中國廣播藝術團國家一級演員、配音導演廖菁說。

周繼紅稱,中國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際合作司今年底將宣佈啟動“國際青年視聽傳播計劃”,希望發掘更多具有真才實學、能說會道的青年人才,加強對外傳播力量。此外,該局釋出的《廣播電視和網路視聽節目對外譯製規範》,也將提升中國對外譯製作品的質量與海外傳播效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