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甲是健康的“晴雨表”?哪些變化需警惕疾病風險?

聽說指甲是健康的“晴雨表”?

指甲哪些變化

可能有疾病的風險?

一起來看

指甲哪些變化需警惕疾病風險?

指甲是健康的“晴雨表”?哪些變化需警惕疾病風險?

新華社資料圖

01

指甲薄軟

指甲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如果指甲又薄又軟甚至可以輕易撕裂,則很可能是營養不良的表現。

建議:多食用蛋白質豐富的魚蝦類,還可以補充有利於指甲健康的微量元素,如鐵、鉀、鋅等。

02

指甲脫落

如果指甲發生部分或者全部脫落,則可能是發生了急性感染,尤其是嬰幼兒,可能出現了手足口病。

建議:及時到醫院就診。

03

指甲顏色變化

肺病的病人容易出現杵狀甲,同時指甲容易蒼白,肝病病人的指甲易變黃,腎病病人的指甲易變黑。

建議:發現自己指甲顏色發生異樣時,及時就醫。

04

指甲上出現黑線

甲板底下長了一個色素痣,如果黑線慢慢變寬,超過整個指甲寬度的1/3,就需引起重視,提示可能有甲母黑色素瘤的風險。

05

指甲增厚、變色變形、無光澤

可能是灰指甲,這是一種具有傳染性的真菌感染性疾病,且腳指甲比手指甲出現的機率更高。

建議:及時就醫,堅持用藥,灰指甲是可以治癒的。

06

指甲根部出現黑斑

黑斑不規則,並且向指甲上蔓延,如果越來越寬,惡性黑色素瘤的可能性比較大。

07

指甲凹凸不平

表面有凹坑,像縫衣服針的頂針一樣的叫頂針甲,這個指甲如果出現比較多的話,可能提示銀屑病和溼疹處於活動期。

有人愛咬指甲是咋回事?

咬指甲也稱咬指甲症或咬指甲癖,一般指反覆咬指甲的行為,在3~6歲兒童中最為常見。

大部分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地不再有這種習慣,但也有一些人,咬指甲成了終身習慣,難以戒掉。

指甲如“盾牌”,切勿剪太短

指甲作為面板的附件之一,能起到“盾牌”作用,既保護了末節指腹免受損傷,還能增強手指觸覺的敏感性,協助手抓、挾、捏、擠等。由於每個人習慣不同,指甲修剪的形狀、長短也有所不一,但剪得過短或過長,都可能存在一些隱患。

而甲溝炎正是因為指甲修剪過短所致。指甲、趾甲的甲根與面板緊密相連,形成甲溝,不良的修剪指甲、趾甲習慣是甲溝炎發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家長將孩子的甲角修剪掉或剪得太短,甲溝組織被擠向甲角,甲角就會嵌入肉中導致“嵌甲”,繼而引發甲溝炎。

如何科學修剪指甲?

1。用溫熱水泡手或泡腳,使指甲軟化,這樣有利於控制使用指甲刀的力度。

2。將指甲末端修剪成一條直線,並分別與指尖保持齊平,保留的長度約1mm,然後將指甲末端的左右邊角稍作修剪。

3。對銳利的指甲末端進行打磨,使其邊緣光滑順暢。

4。手上的倒刺也應該用指甲刀在其根部剪斷,避免手撕發生面板破損。

流程編輯:TF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