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配送車持證上崗,無人配送無人汽車能否正名?

無人配送車持證上崗,無人配送無人汽車能否正名?

目前無人配送車最缺的可能不是牌照,而是技術。

文丨BT財經

無人配送車向“名正言順上路”又近一步。

5月25日,《無人配送車管理實施細則(試行版)》在第八屆國際智慧網聯汽車技術年會上亮相,三家無人配送研發企業——京東、美團和新石器——成國內首批獲無人配送上路資質的企業。

但“持證上崗”也並不意味著無人配送就將迎來爆發式發展。BT財經發現,最新出爐的《無人配送車管理實施細則(試行版)》依然對無人配送車上路有嚴格的限制,同時國內外無人配送技術路線也出現了分化。

劃重點:定性為非機動車、在有限區域內運營

此次獲得公開道路行駛資質的無人配送車,來自三家公司:美團、京東和新石器。前兩家分別為本地生活和電商龍頭企業,在此不再贅述,但新石器或許對大眾來說還較為陌生。

新石器於2016年正式開展無人車研發工作,其官網介紹,公司率先實現量產的全棧式軟硬一體無人車,致力於用無人車重構智慧城市物流基礎設施。2020年3月,騰訊新聞《潛望》報道稱新石器完成2億元A+輪融資,由李想的理想汽車領投。

再說回到此次《無人配送車管理實施細則》,BT財經為大家劃兩個重點值得關注的細節。

首先,“持證上崗”的無人配送車只被准許在有限的範圍內(示範區)公開道路上路。“示範區”指的是不久前4月北京市設立的國內首個智慧網聯汽車政策先行區,它的範圍包括亦莊新城、大興國際機場以及京臺高速、京津高速等高速及城市快速路段。

無人配送車持證上崗,無人配送無人汽車能否正名?

其次,據新華社報道,參考上述政策先行區管理政策,無人配送車參照非機動車管理。也就是說無人配送車有了非機動車的“名分”。這一點非常關鍵,因為想要無人配送車真正融入交通體系和人們的生活,那它勢必要納入交通法規及相關部門的監管。明確其非機動車定位,後續的監管和執法將有憑據可依。

另外值得關注的創新點還有:無人配送車等創新產品的上路通行規則(比如怎樣超車、禁止倒車等)得到了明確、對無人車尺寸等車輛標準進行劃分,在商業模式、安全監管模式和探索新產品保險模式等方面,也有了創新突破。

無人配送車持證上崗,無人配送無人汽車能否正名?

國外無人配送到什麼水平了?

除了上述美團、京東和新石器,阿里、騰訊、華為、百度、聯想在無人駕駛領域也都有所佈局。不過細分到無人配送應用方向,國內外公司研究有一定差異。

無人配送車是國內外公司都在研究的方向,從公開渠道可以獲得的資訊來看,它們形似小麵包車的長相也大同小異。在落地應用程序上,海外企業的速度也非常快。比如今年4月美國休斯敦的一些達美樂披薩買家就可以享受無人配送服務,供應商是一家名為Nuro的團隊。

Nuro的產品已經達到自動駕駛L4級別,即在特定環境和條件下完成駕駛任務並監控駕駛環境。這家公司由出身谷歌的工程師朱家俊和Dave Ferfuson創辦,獲得了軟銀、高榕資本、豐田的投資,也是專注於滿足“配送最後一公里”的社會需求。

無人配送車持證上崗,無人配送無人汽車能否正名?

線上零售巨頭亞馬遜則在無人機上押注。2020年年底,亞馬遜取得了美國聯邦航空總署核准的“Part 135許可證飛行執照,獲准運營10人座以下的小型航空器。亞馬遜表示“將開啟無人送貨新時代”。

不過無論是天上飛的還是地上跑的,想在人口稠密的地區實現無人配送,難度都頗高。儘管全球各國都對無人經濟的發展開闢“政策綠色通道”,但真正制約無人配送發展的還是技術。

比如去年6·18期間,京東將一臺配送機器人佈置在人民大學,“科技之窗”文章還原了當時的大型尷尬現場——它很緩慢,需要安保人員不斷吆喝著開路;京東的工作人員一直拿著遙控裝置尾隨,並讓行人避讓機器人;測試環節裡配送機器人多次出現偏差故障……無人配送究竟是真的黑科技,還是電商用來博眼球的噱頭?

無人配送的政策“呵護”已經到位,按照計劃,商圈、超市、社群等場景陸續都會開放給無人配送車使用。或許在不久的將來,無人配送就會正式亮相在人們的生活中,到時候將會是真·黑科技,還是大型尷尬現場?技術的發展將會給我們答案。

歡迎關注【BT財經】,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如涉及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