賤賣過自己的人,再也貴不起來?

作者 | 張良計

前兩天,一位讀者發來一個問題:

“週五下班的時候收到甲方客戶的緊急要求,要出3張設計海報,週六就要。但是設計師放假回老家了,沒法在高鐵上作圖。作為專案溝通者的自己,該如何與客戶講?”

我的回答是:

想方設法不要滿足客戶的要求。如果必須交稿,那也要在某些地方打個折。

這不是誤人子弟,而是保人平安。

為什麼這麼說?

首先,半天時間出3張設計海報,但凡懂一點設計的朋友,都知道這個要求不合理。

作為專案溝通者的你如果答應了,要設計師晚上回家加班加點做,且做出來的質量還不錯,客戶很滿意,那麼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設計師會在心裡罵你,放假都不讓我好好休息,以後你再來工作需求我就給你穿小鞋。

客戶會在心裡想,半天出3張海報看來工作量不是很大啊,這麼快就交稿了。那下次讓你們一天出8張海報應該也可以吧。

你以為總算完成任務,大家開心過個週末。殊不知你給自己挖了好幾個雷,未來總有一天會踩上。

不顧及實際情況,毫無底線什麼都答應,最後害的只有自己。

所以我說要打個折:

半天交3張海報來不及,只能做2張。這是在數量上打折;

交3張海報可以,但設計的精細度肯定要比以前的差一些。這是在質量上打折;

或者簡單粗暴點的,3張海報能做好,但是得加錢。這是在價格上反向“打折”。

總之,你不能讓對方覺得這個需求是理所當然。你要想辦法給他設定點障礙,讓對方沒那麼順利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客戶管理不是毫無底線什麼都答應,而是在內部資源和對方要求之間找到一個合理的平衡點。

不然,你就是賤賣你們的設計師,賤賣你們公司的服務。

類似的情況,我也遭遇過。

有一個甲方大客戶,給了我們公司不少生意做。也正因為生意體量龐大,所以分配給了我們乙方旗下好幾家分公司一起來服務。

有一次,客戶發過來一個專案需求,要我們這邊2個分公司一起配合來完成。

因為這個客戶是甲方另外一個部門的,日常對接的也是我們兄弟公司的負責人,所以在這個專案裡我們是作為輔助角色來幫忙完成,並不直接和這個客戶溝通,而是由兄弟公司的人來牽頭。

專案整體的預算是300萬。做專案方案的過程倒是一帆風順,爭執點發生在專案要進入執行的時候,這個錢該怎麼分?

我方的業務總監堅持不能低於100萬,否則後面就不做了。

兄弟公司的人軟磨硬泡,說這個數字對於他們而言太高了,他們最多隻能接受60萬的價格,還請我們酌情考慮一下。

最後這個專案沒做成。

為什麼?

因為如果答應了,就破壞了這個市場的價格體系。

我前面說過,這個甲方大客戶有許多業務生意都放在我們集團不同的分公司在做。對於不同的業務型別,都有一個規定範圍內的價格體系存在。

比如A型別的業務,收費範圍在50-80萬之間,B型別的業務,收費在100-150萬之間,以此類推。

這些數字,都明確寫在雙方的合作合同中。

拿上面這個案例來說,我們業務總監報價100萬不是瞎報的,而是根據以往類似專案的價格體系為參考,再根據實際產生的額外工作量進行的計算。

試想如果答應了兄弟公司60萬的價格,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

我們一定會被自己這邊的客戶挑戰。

因為客戶那邊都是互相通氣的,今天這個專案我們答應60萬做下來,第二天我們就會收到自己這邊客戶的質疑:

為什麼你做其他部門的業務60萬就能做下來,做我們這邊相同的業務就要收費100萬?

一旦被這麼問了,那是相當危險的。

這40萬的差價裡面,會不會有水分?會不會被別有用心的人挪作他用?會不會進了某些人的腰包?每一個問題都是送命題。

你以為隨便降價,把錢賺到手再說。誰知後面引發一連串的蝴蝶效應,才是真正的可怕。

賤賣過自己的人,再也貴不起來?

再說個例子。

做市場營銷的朋友,一定都對一個詞諱莫如深:

串貨。

什麼叫串貨?

比如同一批手機產品,北京的經銷商拿到上海去銷售,價格還比上海的經銷商便宜500塊。

這個時候,沒有人會去上海的經銷商那裡買,而是都跑去買北京出的貨。這時,上海的經銷商就只能虧錢。

電商也是一樣。

同樣一款音響,京東上賣的價格,居然比天貓便宜了200塊錢。火眼金睛的消費者立馬一傳十十傳百,瞬間一搶而光。

串貨的本質,是小部分人為了滿足私慾,擾亂了整個大市場的價格體系。

發展到最後,會讓所有渠道商對廠家失去信任,對產品失去信心,最後導致拒絕銷售。

這也是為什麼,所有企業都對串貨行為零容忍,他們願意花極大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去扼制串貨行為,嚴格控制所有渠道的產品價格。

同樣的,所有電商平臺在上架商品前,都要和商家把市面上同類產品的價格對一遍,確保自己拿到的是正確的價格。

上面這3個例子,從個人,到公司,再到行業,雖然故事不同,但本質上都在說一個道理:

無論何時,你都不能輕易賤賣自己。

無論是商品還是個人,你的價值體系一定要是穩定向上的,而不是今天可以下跌,明天可以上漲,後天又發生了變化。

一旦你的價值不穩定,給人的感覺是這也可以那也可以,那麼是沒有人願意為你付出高溢價的。

為什麼?

因為你的底線太模糊,總有人覺得它一定還可以再低。

一旦你開了這個口子,在別人心裡形成了這樣的認知,你就不值錢了。

最典型的例子,是奢侈品。

大傢什麼時候見過LV愛馬仕或者保時捷降價大促銷過?

因為他們深諳這個道理,一旦打折,長期以來建立的價值體系就被破壞了,高階的品牌溢價會蕩然無存。

所以即使是打折,他們也不會大肆宣傳,告訴消費者說我們換季清倉大甩賣,不買你就虧了。

而是偷偷摸摸搞個內賣會,趕緊賣完了收工。總之,悄悄地進村,打槍的不要。

關於這個話題,有一本書叫《定價的藝術》,詳細描述了“定價”這門學問在商業世界裡的運用,大家可以買來抽空看看。

那麼,這些對於我們的個人成長有什麼啟發?

你要維護好自己的價值體系,不要輕易妥協,更不要隨便答應不合理的要求。因為你的價值一旦跌下來過,再想貴起來就難了。

這個道理,放在人生許多場合都適用。

比如面試。

很多小夥伴告訴我,跳槽面試的過程一切順利,到最後談薪資的時候HR跑過來壓價。

這個時候怎麼辦?我建議你不要馬上答應,而是堅持一下,據理力爭你值得這個價錢。

薪資,反映的是你在求職市場上的價值。一旦答應了對方壓價的要求,相當於自降身價,以後再把自己掛出去的時候,想賣高價就難了。

因為跳槽漲薪,都是根據你上一家公司的薪水為基準做調整的。今天你答應了HR的壓價,相當於未來三五年你都給自己做了壓價。

再比如談戀愛。

為什麼大家都說,舔狗不得好死?

因為“舔”這個行為,同樣也是自降身價。

你為對方付出一切,掏心掏肺,這很感人,但卻是低價值行為。因為你太容易到手。

這個世界上凡是太容易得到的東西,稀缺性都不強,價值感都不高。

你看,道理都是相通的。

明白了這些,那麼該怎麼做,相信大家心裡都有譜。最後給3個小建議:

1. 找到你的稀缺屬性

記住,越稀缺的東西越有價值。

比如你的專業能力稀缺,能解決別人解決不了的問題;

比如你的資源稀缺,別人談不下來的資源,你就有辦法搞到手;

比如你的經驗稀缺,別人都沒做過的專案,你看一眼就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

甚至你的顏值稀缺,長了一張耐看又過目不忘的臉,這也是一種先天資本。

它們都能構建你的高價值體系。這個市場需要什麼,我有什麼,我有的這個東西別人是不是也有,順著這個思路去思考,你會茅塞頓開。

你會的東西別人也會,那就沒有競爭力。最後就只能壓低自己的價格,這是最低階也是最內卷的競爭。

2. 適當提高你的准入門檻

有了稀缺性只是第一步,你還要讓你的稀缺性不能夠被輕易獲得。

人性是很賤的。越是容易得到的東西,越不會珍惜,越是難得到的東西,反而越會當做珍寶。

有人願意為你的專業能力付錢,這很好,但你的准入門檻一定不能太低。

諸葛亮為什麼要三顧茅廬才肯出來,是他在故意擺架子嗎?並不是,他是在測試劉備的誠意到底有多少,耐心到底夠不夠。

雷軍也說過,現在的人才,三十顧茅廬都不一定請的出山。只有誠意才能打動對方,找人這件事是他在創業初期花時間最久的工作。

這個誠意,可以是錢,也可以是別的東西,但一定不是畫大餅。

適當地擺一點“架子”,有助於你去探查對方是不是真心想合作,不要輕易讓別人得到你。

3. 掌握你的市場行價

你值多少錢,不是由你決定的,而是由市場決定的。

比如求職市場有個叫薪酬指南的東西,知名的人力諮詢公司每年都會發表,網上就能下載。

這裡面對每個行業,每個崗位,不同工作年限甚至不同城市的薪資水平,都做了詳盡披露。

對照裡面的數字,你就知道自己這一行處於一個什麼水平。這個就是標尺,你未來的升職跳槽都可以用這個作參考。

再比如,你接了一個幫人寫PPT的活兒,應該報價多少錢?

這個不能隨便亂報,而是有市場行價的。工作的體量,難易程度,你的能力資歷,對方要求的完成時間,都會影響最終的價格。

所以在報價之前,最好四處找前輩同行打聽一下,不然報高了對方不同意,報少了你自己吃虧。

一個成熟的買賣市場,一定都有固定的價值體系。你在這個體系中處於什麼位置,比你厲害的人處於什麼位置,你想到達什麼位置,這都有清晰的路徑。

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以上就是今天的內容,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記住那句話,永遠不要輕易賤賣自己。

祝大家做一個高價值的人,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