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八號首飛成功背後,商業航天的博弈與使命

近日,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八號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點火起飛,順利將五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首飛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長征八號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是我國首款國家立項的商業運載火箭,具有價效比優、易用性好、安全性高等特點。具備5噸級運載能力的長征八號火箭將和長征家族新一代運載火箭一起,共同提升中國航天進出空間的能力;同時,將技術與經濟平衡的長征八號也將成為商業發射的有力競爭者。

而商業航天,正是近年來航天博弈的一大熱土。

市場需求強烈,商業航天博弈進行時

以SpaceX為代表的“星鏈計劃”將網際網路衛星星座組網推向聚光燈下,衛星網際網路星座作為一項空間通訊基礎設施,具備極大的戰略意義和經濟前景。衛星頻率及軌位資源有限,誰能夠搶先佔據優質軌道決定著這場太空之爭的成敗,因此各國競相佈局。

網際網路星座往往呈現出衛星小、數量多、組網時間短等特點,對衛星製造、運載、發射、運營等過程中的商業回報和成本收益有更嚴格的要求。這也是當下商業航天蓬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據中投產業研究院釋出的《2021-2025年中國商業航天產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顯示,2015-2019年期間我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總體呈逐年增長態勢,2019年我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為8362。3億元,同比增長23。5%。

高態勢增長背後,既有國有巨頭入局,更湧現出大量民營航天企業。在搭載長征八號成功入軌的5顆試驗性衛星中,“海思一號”和“元光號”均由天儀研究院研製,其中“海思一號”重量僅 185kg,可為全球變化背景下海洋動力環境引數的遙感反演、海洋災害監測、洪水監測和地表形變分析等提供有力支援,衛星業務壽命可達 5 年。

政策資金助力,星辰大海未來可及

放眼全球,民營公司已成航天中的重要力量。從2020年完成首次正式載人任務的SpaceX,到亞馬遜CEO傑夫·貝佐斯的藍色起源,再到傳統巨頭企業如加拿大電信衛星公司(Telesat)、美國波音公司及韓國三星公司等,紛紛佈局商業航天。

2015年,中國第一顆商用遙感衛星吉林一號發射,以此為標誌,中國民營商業航天正式起步。今年4月,國家發改委首次把“航天航空事業”納入了“新基建”範疇。

受益於政策紅利,我國商業航天蓬勃發展。資料顯示,截至2019年年底,國內已註冊的商業航天領域公司194家,較2018年增加37。6%。其中,衛星製造企業50家,衛星發射企業33家,衛星運營企業46家,衛星應用企業65家。

作為重資產行業,商業航天具有高投入、高風險和長週期的特點。因此行業存在自我造血能力和構建商業閉環能力不足的問題,對資本的依賴很高。

據哈工創投不完全統計,除去上市公司的融資行為,2019年全年我國商業航天領域至少披露了24筆融資,總金額在15億元左右。而據介面新聞的不完全統計,2020年我國民營航天領域累計融資額已達約28。6億元。

不少投資機構長期關注這一賽道,如聯想控股旗下風投機構君聯資本。2020年11月,衛星網際網路企業銀河航天完成最新一輪融資,投後估值近80億元人民幣,成為我國商業航天及衛星網際網路領域獨角獸企業。作為上一輪投資方,君聯資本持續跟進投資,加碼前沿科技領域佈局。其實早在2016年,君聯資本就開始關注這一領域,此前投資了天儀研究院,君聯資本也正在持續關注商業航天產業鏈的機會。

而聯想控股旗下早期投資機構聯想之星,則將智慧航天與前沿科技作為系統佈局人工智慧的方向之一。早在國內商業航天起步的階段,聯想之星就分別於2015年、2016年投資了成立初期的零壹空間、天儀研究院。如今,這兩家企業已成為國內商業航天領域中的領先企業。

儘管目前國內商業航天仍在初期,資金仍主要流向衛星製造、發射這兩大產業鏈上游環節,但隨著政策支援和資金注入,中國商業航天將持續發展,助力我們早日邁向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