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是我國古代最早的百科全書,一個版本莫名消失,一個版本。

《永樂大典》是我國明代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全書28877卷,目錄60卷,供11095冊,全書約3億7千萬字,是18世紀法國狄德羅編著的《科學、美術與工藝百科全書》的12倍,比著名的《不列顛百科全書》成書早了300多年。《永樂大典》記載了我國古代字先秦到明初的典籍,收錄達8000餘種,是我國最早的百科全書,也是我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可以裝滿4卡車。但它只有正本和副本兩套,一個版本莫名消失,一個版本命運多舛。如果它被找到了,不僅彰顯了我國古代科學文化的成就,是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更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

永樂大典是我國古代最早的百科全書,一個版本莫名消失,一個版本。

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初,也就是永樂元年,命人編纂一本系統收集古今書籍的大規模叢書,且收書越多越好。為此,朱棣命翰林院學士解縉,太子少保姚廣孝為監修,前後動用編輯者3000餘人,其中國子監監生千餘人。第二年十一月,第一次完成,被賜名為《文獻大成》,但是明成祖看完之後,還是覺得有不完備的地方,於是再次重修。永樂五年,全書大致定稿,明成祖朱棣看後很滿意,並正式命名為《永樂大典》。直到永樂六年冬,《永樂大典》全書才完畢定稿。

永樂大典是我國古代最早的百科全書,一個版本莫名消失,一個版本。

《永樂大典》的寶貴,在於它的內容龐博。

《永樂大典》不僅篇幅巨大,收集廣泛,而且書寫工整。它儲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學,藝術,宗教,科學等方面的書籍,手中的文字全部用楷書書寫,有些還配有精緻的插圖,山川以白描繪製而成。在編寫過程中,明成祖朱棣曾下令,遍訪天下典籍,奇書,且只要是奇書,古書不計代價。

《永樂大典》的寶貴,還在於它一字不差,悉數按原著編入。

《永樂大典》無論是收錄的經史子集,還是輯錄的農醫雜技,不管是全本,還是某一篇,某一段落,都是對照原書一字不差地編入。這種一字不易的方法,使大量珍貴的文獻資料能儲存原貌。即使那些比較早的典籍原本失散了,但是透過《永樂大典》依然能準確瞭解相關資訊,這也是《永樂大典》最為突出的地方。所以,人們稱它為“輯佚明初以前珍本秘籍的寶庫”。

永樂大典是我國古代最早的百科全書,一個版本莫名消失,一個版本。

一場大火,《永樂大典》有了正本和副本。

由於《永樂大典》的成書規模太大,因此只有一套,當時被藏在了南京的文淵閣。朱棣遷都北京後,又派人將文淵閣所有典籍一起運至京城。但是到了嘉靖皇帝時期,一心想從手中尋求長生不老之法的嘉靖皇帝,更是將其視為珍寶。但是嘉靖三十六年,宮中失火,距離放置《永樂大典》的文樓很近,差點將《永樂大典》付之一炬。火災之後,為防不測,嘉靖帝下旨將《永樂大典》重錄一份。重錄的副本,跟正本格式完全一致,不過在每冊書後面都記有重錄官員的名字。於是,《永樂大典》有了正本和副本兩本,一般稱為“永樂正本”和“嘉靖副本”。

永樂大典是我國古代最早的百科全書,一個版本莫名消失,一個版本。

正本失蹤之謎

副本抄寫完成後,按照計劃正本要被送回南京的文淵閣,但是它卻突然音訊全無,此後的史籍中也沒有了它的記載。體積超過40立方米的鉅著,銷聲匿跡了,真是一大謎團。時至今日,關於正本的去向之謎,有三種不同的猜測。

其一:殉葬說

支援這種說法的主要原因是,嘉靖帝死亡三個多月後,才下葬。為何死後,拖延這麼久才才藏,很可能是在等待《永樂大典》副本抄錄完畢。因為這兩個時間剛好吻合,巧合嗎?另外,明朝朱棣以後的皇帝到嘉靖帝,嘉靖帝是最喜歡《永樂大典》的。而嘉靖帝的永陵修建期間,他曾11次實地檢視,還大規模修葺了前七陵,且永陵是明十三陵中最大的一座,它的地宮規模可能在朱棣的長陵之上,是否是在為《永樂大典》做考慮?

但是,定陵一直未被髮掘,這個謎底的答案還無法揭曉。

永樂大典是我國古代最早的百科全書,一個版本莫名消失,一個版本。

其二:萬曆火災說

據史料記載,萬曆二十五年六月,北京皇宮發生大火災,《永樂大典》也在此次大火中和其他的文獻一起被焚燬了。晚明學者方以智《通雅》中記載:近時《永樂大典》,洪州雲命解縉纂集,……今散失矣。這段文字的後面還有方以智的兒子方中履寫的註文:“《永樂大典》藏於文樓,嘉靖中火,上亟命救得免,覆命儒臣摹錄,隆慶元年始竟。萬曆中因三殿火,書遂亡。”

其三:明末大火

也有人說它毀於明末的大火。明末之際,戰火不斷。李自成進京後,短短42天,更是讓京城動盪不安。首先他進城之初,城內就已經大火漫天,燒到了西華門。而李自成撤離京城的時候,又放了一把大火,燒燬了紫禁城近半的殿宇,《永樂大典》在此時被焚燬了。

永樂大典是我國古代最早的百科全書,一個版本莫名消失,一個版本。

《永樂大典》的正本下落撲朔迷離,副本也同樣命運坎坷。

副本完成之後,先是存放在皇家檔案庫中,到清朝康熙年間被發現時,已經散佚了1000多冊。雍正時,把它移到翰林院收藏。到了乾隆時期編修《四庫全書》時,曾對《永樂大典》做過清點,發現又缺失了1000多冊,只有8000多冊了。到了嘉慶,道光年間,又被翰林院的官員們盜走了100多冊。據說冬天時,早上進翰林院的時候,他們隨身帶一件棉襖,弄成包袱狀,形狀跟《永樂大典》差不多大小,等走的時候,把棉襖穿在身上,將書包入包袱。看守的人員,看到他們走的時候和來的時候一樣,也不起什麼疑心。

永樂大典是我國古代最早的百科全書,一個版本莫名消失,一個版本。

1860年,英法聯軍侵佔北京,搶走了大量寶物,《永樂大典》也在其中。到1875年重修翰林院,再次清點時,1萬多冊的《永樂大典》只剩下不到一半了。然而,在此後的20多年裡,一些利慾薰心的官員更是無恥的偷盜《永樂大典》,將其賣給外國人或者古董商,致使到1894年,只剩下800餘冊了。據說,光緒年間的翰林侍讀文廷式一人就盜走了100多冊。此後北京城又經歷八國聯軍的掠奪,城中一片混亂,到1908年籌建京師圖書館時,《永樂大典》只剩下64冊了。就這樣,《永樂大典》被散落在世界各地。據專家統計,目前尚存的有375冊,810卷,分散在10多個國家的30多個公私收藏家手中。

永樂大典是我國古代最早的百科全書,一個版本莫名消失,一個版本。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曾全力尋找《永樂大典》,流落民間的也有不少被找回,而流落國外的也有一部分回到了祖國。據說還有個有意思的故事,20世紀80年代,山東一個叫孫洪林的農民,有天無意間發現掛曆上的《永樂大典》跟自己家中的一本古書相似。他自己翻看了半天也沒有弄出什麼名堂,於是帶著書去找了在圖書館工作的堂哥。這位堂哥認為這很肯惡搞就是傳說中的《永樂大典》,立即給北京圖書館寫了封信。1983年初,這本《永樂大典》被帶了回去,但是有些已經被孫家女人剪成了鞋樣或者描繡的花樣。好在,她們只是剪得無字得空白部分。經專家鑑定,正是嘉靖副本中的“門”字韻的第3518捲到3519卷。後經專家修復,恢復了原貌。

迄今為止在我國的已有221冊,其中161冊在中國國家圖書館,60冊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但也只有原書的4%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