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成立軍團,位元組跳動架構大調整,這些大企業嗅到了什麼?

-

今天是單仁行陪伴您的第2049天

(錄音可在點選播放後自行調整倍速)

01

在10月29日,華為在松山湖誓師,開了一場規格特別高的軍團大會,對核心業務的架構進行了大的調整,重新確立了煤礦軍團、智慧公路軍團、海關和港口軍團、智慧光伏軍團和資料中心能源軍團,開始去到各個傳統行業服務客戶。

同樣在11月2日,位元組跳動也宣佈進行了重大的組織架構調整。

華為成立軍團,位元組跳動架構大調整,這些大企業嗅到了什麼?

調整後的位元組跳動分為了2B\2C\國際化三大業務、6個板塊。

毫不誇張的說,這次組織架構調整對華為、位元組跳動而言,是決定未來10年發展的基礎。

這些組織架構變動的背後,代表了從上到下,從一把手到基層員工所有人的權利和義務,決定了每個團隊利益分配,以及最重要的業務發展方向和重心。

華為、位元組跳動這些大企業嗅到了什麼,才會對組織架構進行這麼大的調整?這些調整對我們企業來說,有哪些值得借鑑和思考的地方?

2

首先來說華為。

5大軍團的建立都跟傳統行業有關,這說明了華為逐漸從最開始的通訊領域,到涉及手機的C端業務,再到今天進入工業體系的B端業務和G端業務,形成了一個系統的整合。

這種整合背後除了確定了華為未來業務的發展路線,也在規劃手機業務帶來的缺口怎麼去彌補。

比如在這次大會中,智慧光伏軍團就立下軍令狀,2022年的目標營收是200億,利潤40億,2023年目標營收300億,利潤60億。

數字能源軍團2022年目標營收150億,利潤30億,2023年目標營收225億,利潤45億,這些目標裡,每年增長率高達50%。

華為成立軍團,位元組跳動架構大調整,這些大企業嗅到了什麼?

這麼高的增長率怎麼實現?

除了資源和組織的整合,也是華為在通訊領域成功方法論的複製。

華為最擅長的事是什麼?

是能集中力量,大量投入、投錢到一個行業中,攻克技術難關,把專利落地變成解決方案,迅速完成商業落地,然後快速複製,在短期內打下行業山頭,從而實現高速增長。

舉個例子,最近B站上關於華為有一條特別火的影片,這個影片是華為在2018年的一場規格非常高的頒獎典禮,任正非親自給其中一位來自土耳其的科學家Arikan教授頒獎。

華為成立軍團,位元組跳動架構大調整,這些大企業嗅到了什麼?

這位Arikan教授所提出的“極化碼”,幫助華為攻克了5G的技術難關,把科學理論上的創新真正落地商用,同時,也確立了華為在5G通訊領域的領先地位。

華為建立的5大軍團,也就是複製這一套方法論,把基礎研究的科學家、技術專家、產品專家、工程專家、銷售專家、交付與服務專家匯聚在一個部門,同一條業務線上,保證領域的垂直性。

也就是說,這5大軍團只做細分產業,縱向分佈,聚合在一起做到“精”。

所謂的垂直,也就是把一個人需求劃分開,把注意力和生產力全部集中在某一個特定的領域、特定的需求,不追求大而廣,而是做到小而精。

在一個個以細分場景,就像華為佈局的海關港口、公路、能源、光伏這些獨立部門中,對重點行業進行突破,縮短產品進步的週期,提供有關這個行業的全部深度服務和產品。

同樣,煤炭、港口、光伏這幾個行業在執行層面和業務屬性上來說,其實是有著相似之處,可以高度複製,各自實踐的經驗和方法論完全可以給其他部門傳遞,推動華為的飛輪前進,創造新的增長引擎。

還有一點,我認為是處於戰略層面上的考慮。

華為的使命我們都知道,構建萬物互聯的世界。

在華為官網上,有一份華為自身對於“數字化轉型”從戰略到執行的研究報告。

基於這份報告,我們能看出華為對於未來業務和戰略的一些理解。

華為認為數字化轉型有三個波次,第一波次是資訊密集型,涉及到金融和資訊通訊,第二波次最長,涉及到消費與服務、支柱型工業,第三波次就到了屬地型的行業。

這些行業數字化的潛在價值大多都是在萬億美元以上。

華為成立軍團,位元組跳動架構大調整,這些大企業嗅到了什麼?

這樣的區分對不對,我們暫且不論。

事實上,華為目前就是這麼去做的,在華為官網上,明確寫出了目前華為涉及到的行業。

華為成立軍團,位元組跳動架構大調整,這些大企業嗅到了什麼?

仔細一看,你大概就會明白,在移動支付和網上通訊變得非常普遍和發達之後,華為已經在第二波次當中的“消費與服務”佈局,未來必然要邁向支柱型工業。

而建立數字中國又是已經公開寫進“十四五規劃”的目標,在經歷一系列教育行業“雙減”、反壟斷、房地產改革後,還有誰會不相信中國政府的執行力?

所以,進入到TOB和TOG業務去深耕,不僅是華為已經定下的戰略步驟,也是對於未來紅利產業的敏銳嗅覺。

這一點,確實值得我們大家借鑑。

03

同樣的,位元組跳動的組織架構調整也同樣巨大。

華為成立軍團,位元組跳動架構大調整,這些大企業嗅到了什麼?

事實上,我認為這次調整並不意外,不調整我才會覺得位元組跳動出了問題。

為什麼這麼說呢?

組織架構的調整,除了區分具體、清晰的業務方向和板塊,整合資源之外,重要的意義在於

管理

你猜猜。位元組跳動現在有多少人?

超過10萬人。

而且,光是在2020年,位元組跳動的員工總數就從6萬一下達到了10萬以上,平均每個工作日就有150人入職。

華為成立軍團,位元組跳動架構大調整,這些大企業嗅到了什麼?

要知道,在中美科技巨頭裡,之前最短的京東用了17年時間才到達了10萬的規模,像微軟、蘋果這些前輩更是用了將近40年的時間,甚至今天的Facebook和騰訊也沒有到過位元組跳動的員工人數這麼多。

短期時間內,如此規模的招人,那些管理上必然會出現的問題,光想一想,我就覺得恐怖。

事實上,張一鳴早就直接表現過自己的擔憂。

他在面對工作時間裡,在公司遊戲群裡聊天的員工,直接就發出過疑問:

“一大早到現在就在群裡聊天的同學,是今天工作很空閒嗎?這很常見嗎?”

這樣的事發生在一向崇尚延遲滿足,理性思考的張一鳴身上,很少見。

對於我們企業來說,招人自然是件好事,它意味著公司業務的邊界正在擴張。

但是,這也意味著企業的管理藝術必須要得到提升。

像位元組跳動一直在沿用矽谷流行的OKR模式,也就是把公司的大目標一級一級拆解,成為每個人的工作目標,而不是由領導直接下達業務考核指標。

這樣做的目的,是希望減小資訊不對稱,保證員工與公司方向一致。

假如每個員工都能兌現自己的OKR,那麼,公司整體的目標就能夠實現,而且是超額實現。

而且,在員工的管理上,張一鳴崇尚Netflix(網飛)的 “充分Context(環境),少量Control(控制)”,

華為成立軍團,位元組跳動架構大調整,這些大企業嗅到了什麼?

他認為,一個理想的組織=優秀的人+充分的Context+少量的Control=高質量決策、高效率的執行、低成本的推動。

這些都沒有問題,而且非常值得學習,但是,即使是這些成功企業的流程和標準,都是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下取得了巨大成功。

這種成功並不意味著我們的企業在另一種環境下,也可以取得同樣的結果。

就像中小企業去直接照搬華為的模式,那肯定無法發展下去。

所以,位元組跳動這一次調整背後,真正的重點在於:

第一、位元組跳動有了明確的上下級關係。

原先可能職位平級的負責人,現在有了高低變換和競爭壓力。

當然,這種調整帶來的負責人變化,也是給中高層輪崗、重新帶兵的機會,往更高的能力空間發展。

第二、抖音,成為了位元組跳動的絕對核心,類似於微信在騰訊當中的地位。

第三、每個板塊都形成了自己專門的“中臺部門”

,比如說“業務中臺”,“技術中臺”, “系統中臺”,把常規業務上可能遇到的配套物料問題、技術問題、銜接問題全部綜合放到一個專門的部門去解決。

這種“中臺”就是前端業務的支撐,包括了通用的業務領域能力和對應的後臺系統。

這些轉變,讓我多多少少想起了一家公司,誰呢?

騰訊。

華為成立軍團,位元組跳動架構大調整,這些大企業嗅到了什麼?

騰訊在歷史上,有過三次大的組織結構的調整。

分別是2005年的BU化,也就是商業單位化,騰訊有了專門的業務單元和事業部,2012年進一步推行了BG化,從事業部演進為7大事業群。

最新一次的調整就是在三年之前的2018年,騰訊重新梳理了架構,變成了6個事業群,包括新成立的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

華為成立軍團,位元組跳動架構大調整,這些大企業嗅到了什麼?

而這一次調整的目的,意味著騰訊把雲服務提高到了戰略層面,並且全面進軍企業服務的B端領域,由面向消費者領域的消費網際網路,逐漸向產業網際網路發展。

位元組跳動目前的調整,就有點像騰訊前三次的組織架構變化路線。

04

事實上,每個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它的組織形態和管理模式都不可能從一而終。

商業模式在變,業務邏輯在變,時代在變,想靠著同樣的經驗坐吃山空,獲得業務邊界的擴張,那隻能在一棵樹上吊死。

幾乎所有企業的組織架構調整,都離不開企業有目標,高層有方向,中層有權力,基層有活力。

這三層要保持緊密的聯絡,不能各自割裂和孤立。

華為成立軍團,位元組跳動架構大調整,這些大企業嗅到了什麼?

既要讓企業未來能進入新的高增長市場,又要保證高層能夠在戰略上制定和堅守新目標;中層確定責任意識,帶領團隊執行;低層在實踐當中不斷總結經驗,提高人均產出,真正擴大業務的邊界和能力。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