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分一週年全民齊減碳

垃分一週年全民齊減碳

2020年11月1日,《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作為國家級新區,江北新區響應在前、部署在前、行動在前,在全區範圍內掀起綠色環保的“全民風潮”。

一年以來,新區垃圾分類成效顯著:在同期人口數量增加超20%的背景下,新區實際生活垃圾焚燒總量同比降低10%,相當於減排二氧化碳2。61萬噸,節約標煤9812噸,垃圾分類已經由“新時尚”轉變為“新日常”,全民減碳已在江北新區蔚然成風。

垃分一週年全民齊減碳

垃圾治理關係人居環境質量,關係城市綜合發展,是民生關鍵事項。為此,江北新區多次專題研究垃圾分類工作,把垃圾分類作為衡量城市治理水平的重要指標,確立了垃圾分類以區級為主、區街分擔的財政投入模式;制訂了全區統一建設、統籌運營,國企主導、民企積極參與的運作模式;形成了各部局分工落實,街道社群大力推動,企事業單位全面踐行,居民全民參與,黨員幹部帶頭先行的工作機制。

作為垃圾分類具體實施主體,新區七個街道及江北公用集團在綜合行政執法局的指導下,積極開展相關舉措,並結合宣傳教育與嚴格執法兩條主線,解決收集點建設“鄰避”問題和商戶非法傾倒問題。“垃分”行動在廣大幹部職工艱辛努力下,和廣大市民支援下,克服重重困難,逐步走向深入。

垃分一週年全民齊減碳

自《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以來,

新區在316個居民小區建成1175個垃圾分類碳中和垃分驛站,除個別小區流動收集外,覆蓋率達100%。

小區廚餘分揀率達到20%以上,垃圾分類已成為新區42萬多戶居民的生活日常。

推進垃圾分類工作,重點在於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態勢,而志願者們就是這場時代行動裡的“先鋒者”。垃圾分類前期,大量志願者們走進小區、學校,開展各類垃圾分類活動,宣傳低碳環保知識。

自2020年11月至今,累計開展宣傳活動19381次,發放宣傳頁137232份。

與此同時,垃圾分類也走進校園,為孩子們帶來低碳發展的“開學第一課”。如今,宣傳成效顯現,“碳排放”“碳中和”“碳足跡”等專有名詞對於每個居民來說,都不再陌生。

垃分一週年全民齊減碳

為鞏固垃圾分類成果,新區實行碳幣(積分)兌換制,垃圾分類換取的碳幣(積分)可以用於兌換紙巾、洗手液、洗潔精等日常生活用品。

當前,共推廣碳幣積分卡使用109885戶,開展4108場兌換活動,累計兌換碳幣(積分)29400萬分。“新風尚”的浪潮下,居民養成新習慣,從“要我分”到“我要分”,垃圾分類實效切實提高。

垃分一週年全民齊減碳

垃圾分類減碳,做好分類投放至關重要。新區安排桶邊分類指導員共計2486人,定時定點指導居民投放垃圾,在前端做好分類工作,確保垃圾的減量率和分揀質量。同時,利用數字化、雲計算、大資料和物聯網等技術,使垃圾分類初步實現“一屏觀分類、一網管全程”,能有效實現運輸車路線合理規劃和排程,是運用智慧化手段促進垃圾分類運輸過程“低碳化”的有益探索。

垃分一週年全民齊減碳

正式實施垃圾分類以來,小區各類低價值可回收物回收584.12噸,分類進入再生迴圈利用系統後,共實現碳減排1564.98噸,相當於828棵普通成年樹一年的二氧化碳吸收量;

廚餘垃圾二次分揀後,經發酵倉,產出變廢為寶的肥料;不可再次被直接迴圈利用的垃圾則被運輸到焚燒發電廠,作為焚燒發電的“燃料”。

相較碳排放量高的填埋,這種處理方式更加“友好”,可累計減排二氧化碳13.44萬噸,推動垃圾分類向低碳目標持續邁進。

垃圾分類是一場全民參與的“馬拉松”,需要持之以恆、循序漸進、不斷投入。未來,江北新區的垃圾分類處理設施的建設力度還將持續“加碼”,不斷補足滲濾液處置、廚餘站建設、回收中心模式等“短板”,形成前端分類投放—中端分類收運—末端分類處置的完美閉環,為實現新區“雙碳目標”寫下生動時代“註腳”。

素材來源 | 江北新區綜合行政執法局、江北公用集團

編輯 | 林濤

部分圖 | 鄭好 林濤

釋出 | 徐雅瑩 遊堃

稽核 | 王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