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正義在變什麼“戲法”?

孫正義在變什麼“戲法”?

8月11日,《華爾街日報》報道稱,著名韓裔日本投資家孫正義所屬軟銀表示,將“暫停在中國開展新的投資”,同時觀察中國對國內科技行業的整頓走向如何發展。但當天稍晚,有人注意到軟銀刪除了自己所發的相關資訊,儘管如此,有人仍引述財報會議上的發言,稱孫正義打算“在形勢更加明朗之前靜觀其變”。

在“大眾創業、萬業創新”的火爆時代,路演滿天飛,“孵化器”邊上的咖啡館、盒飯店都水漲船高、身價百倍,所謂“天使投資人”無不頂著《大話西遊》中駕上筋斗雲的至尊寶般炫目光環,被等米下鍋的各路創業者百般追捧,而孫正義則在中國大陸被譽為“天使中之天使”,享受著在其國籍國日本和祖籍國韓國都未曾有過的褒揚溢美,他本人也一度被傳在中國市場賺得盆滿缽滿,如今咖啡、盒飯未冷,孫正義卻遮遮掩掩地敲起了退堂鼓,他這是在變什麼“戲法”?

正如許多熟悉他的觀察家所指出的,孫正義從來都是一個追逐實利和尋求快速“變現”的投機者,而並非真是注重投資綜合效益,不求具體回報的“天使”,他在日本及海外的投資,取捨的主要標尺,就是賺錢、賺快錢,並尋求儘可能短且大的實利回報。“軟銀”雖然在幾十年裡精心鍛造了自己的“高科技產業投資者”的“人設”,,但“人設”表皮卻包藏著追逐風險投資、偏好槓桿和對賭的心,其投資取向總是趨於快錢、熱錢,且寧可早日“變現”或“止損”,也不願“博預期”去長期充當“潛力控股物件”的長期大股東——如果長期控股,那八成是被“套牢”而一時無法脫身。

不論泡沫經濟或“破裂後的二十年”,高科技領域都是當時已是“成熟經濟體”的日本少有的高增長、高回報(當然也伴隨著高風險)經濟領域,這讓孫正義“高科技投資者”的“人設”變得更加名副其實。而在中國,他的所謂“天使投資”實際上並沒有多少真的投向所謂“高科技產業”,不論眾所周知的某網購平臺,還是某社交APP、某通勤APP、某自媒體運營號……,他們幾乎無一例外,都是或多或沙標榜著“新經濟”、“新業態”的“網紅型企業”,一度發展迅猛知名度暴增,但並不是真正的高科技研發或製造企業。

事實上在中國以外,孫正義“圈內”投資名頭並不那麼“天使”,人們對他最多的詬病除了前述種種,最重要的,就是認為他過於熱衷“快錢”,輕視長線回報和實體經濟,說客氣點是“投機性偏強”,說不客氣點就是有點“雞賊”。這種投資風格,十分契合數年前中國熱衷“虛擬經濟”、“網路經濟”,崇尚“後實體經濟”的風口氛圍,因此“兩情相悅”、相得益彰,他最大的受益人、某位相貌清奇的中國企業家,則成為“孫正義在華投資奇蹟”最大最好的廣告,彼此可謂“伴隨成長”,令人羨慕不已。

但此一時,彼一時,近幾年來,飽受“新常態”和貿易戰等洗禮的中國經濟面臨又一輪轉型,這一最新轉型的顯著特點,恰是減少投機性,強化實體經濟地位,並且較此前更重視“真正的”高科技研發、製造,以及科研成果轉化,而頂著“高科技企業”外殼的“網紅企業”則成了明日黃花,雖不能說生存狀態惡化,卻也不再符合孫正義“賺快熱錢”的既定投資風格和標尺。投資環境和風格取向變了,軟銀卻仍是“老做派”,刻舟求劍,如何是好?

不僅如此,在改變了的大環境下,孫正義曾經或仍然持股的一些中國“招牌投資物件”接二連三“暴雷”,自身光環褪盡、萬千擁躉“粉轉黑”之餘,也讓軟銀“名實”連遭重挫。既然軟銀“畫風”依舊,此時此刻若不趕緊脫鞋跑路,順便再踩昨天的“小甜甜”、今天的“牛夫人”一腳,孫正義就不是孫正義了。

但習慣了“白手套”操作的孫正義未必真想就此放棄昔日的“肥肉”,他的“退”未必是“真退”,宣而復刪,閃爍其詞,“兩頭堵”式的吹風,則更給自己留下“變招”的分寸。不過“天變”了,投資家的“道”倘若不變,未來的日子不論走與不走怕是都不容易。

對於新環境下仍然嗷嗷待哺的某些人或企業,面對如今恢復“虛虛實實”本色的軟銀和風雲變幻的形勢,恐怕必須早日認清一個道路——長翅膀的不一定是天使,也可能是航空炸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