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含金量”到“含科量”,榜單之變反映了啥?

第十三個“雙十一”電商購物節已經落下帷幕,往年此時,正是各大平臺“成交榜”張榜之日。甚至可以說,這份“含金量”頗高的榜單,一定程度上就是每年度電商巨頭——淘寶與京東“貓狗之爭”的終極較量。然而,今年的成交榜卻有些靜悄悄。細看榜單內容才發現,人們對總體“含金量”的關注少了,“含科量”成為新看點——

11月11日,京東釋出“雙十一”成交資料,從消費喜好來看,四川熱銷品類成交額TOP5為:家用電器、電腦辦公、手機通訊、酒類、母嬰;同比增長最快TOP5為:健康服務、珠寶首飾、生鮮、家居日用、食品飲料;熱銷商品成交額TOP5為:Apple iPhone 12、iPhone 13 Pro Max 256GB 藍色、聯想ThinkPad X13 輕薄筆記本、華為Mate40 Pro 5G手機、愛他美Aptamil 卓萃幼兒配方3段奶粉900g——處處都是科技等高質量消費品的影子。而天貓雙十一則首次取消了顯示動態成交額的資料大屏,天貓副總裁吹雪迴應稱此舉是因為公司戰略調整,將更關注增長質量和長期的社會價值。

其實,即便公佈榜單,電商們也面臨著一個巨大的壓力:雖然成交額還在上升,但這幾年成交額的增速趨勢卻在放緩。一位阿里人士就曾透露,淘寶、天貓、拼多多、京東等傳統電商平臺都已感覺到明顯的壓力,“流量效應見頂了,各種花樣都沒辦法帶來明顯增長。”這一判斷也得到了本屆“雙十一”的印證:儘管直播花樣頻出,且預售日當日,李佳琦和薇婭兩位頭部主播的成交額近200億,但第三名開始銷量均斷崖式下跌。甚至佰草集的直播“戲精上線”,才藝比拼,也依然只能吸引圍觀吸引不了下單。不公佈“含金量”榜單,可能正與雙十一遇到的瓶頸有關聯。可見,從比拼“含金量”到比拼“含科量”,電商既是主動轉型,也是形勢倒逼。

“含科量”提升,本身反映的還是群眾對消費理念的提升。比起單純比拼價格優勢,囤起一年的各種低價貨,如今的消費者已經越來越理性,瞅準心儀的商品,趕在合適的時候下單。這樣的消費方式,顯然是升級了的。無論是科技產品,還是綠色農產品、健康消費品,都體現出消費者對新時代美好生活的嚮往。適應新需求的產品,必然是符合“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產品,而非單純的促銷品。

適應新需求,就是適應新形勢。對於商家而言,應該意識到,當今的“流量密碼”,已經褪去浮華,從促銷賽道升級到商品附加值的賽道了。廣大中小企業應該苦練內功,用更能滿足人們美好生活需要的產品硬實力,在已然成型的賽道上做出成績。這既是自救的必然,更是發展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