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化和規範化天生一對,接受它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資訊化能否發揮作用,關鍵在於是否重視。重視資訊化就能搞好,不重視就搞不好,起碼達不到“更好”。

資訊化和規範化天生一對,接受它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我們不能單純用花了多少錢,購買了多少裝置,建設了多大規模的機房,構建了多少個平臺去衡量是否重視資訊化,對於一些機構,資訊化可能僅僅就是一項任務。

在電子流程帶給我們高效率的同時,資訊化使得公開透明成為一種可能,而透明必然帶來監督,監督帶來規範,這是一條比較清晰的邏輯。

資訊化和規範化天生一對,接受它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實際上,很多人不願意看到規範化。

很多年以前,汽車年審是一件令人頭疼的事。一到車管所,就會圍上來一群人,有拓號的,有消違章的,有代審的,熱情得很。你若不理,有可能拐過頭還得找他們幫忙。

資訊化和規範化天生一對,接受它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隨著整個社會的資訊化程序,一切都在慢慢地變化。自從審車流程上網以後,審車點多了,託少了,以至於漸漸沒有了。現在審車,可以提前用手機預約,到點上線,基本上半個小時就能搞定。

資訊化的物理底層只有在電晶體裡通斷的電流,對應1、0組成字串,構成了軟體程式碼。這些字元遮蔽了人性的不確定,在物理層也沒有了變通的空間。這也是很多人願意使用電子流程,卻又害怕使用電子流程的原因。

經過最佳化的流程上線後,極大地提高了效率,如果能夠得到複用,也將極大地節省試錯成本。但是,資訊化將線下流程搬到了線上,就壓縮了人為變通的空間。

人工流程雖然效率低,但有很大的操作空間,修改、撤換資訊後難以審計,同時人工登入資訊、走線下流程還可以解決就業崗位。而一旦進入電子流程,資訊就很難修改,就算能夠修改,也會留下痕跡,在審計時難以交代。

當然,事在人為,軟體也是人編的,任何事都沒有絕對,只要搞定了幾個關鍵環節,一樣可以修改,只是難度和風險大多了,得不償失。

這是資訊化遇到的第一層阻力,突破了這個阻力後,就能發揮資訊化建設的基本作用。

如果想要更上一層樓,發揮更大的作用,需要突破第二層阻力。

在網路如此發達的今天,如果說一個全國聯網的機構,還有幾個數字由於技術原因統計不出來,那絕對是一個笑話。

實際上,很多資料就這麼呆在系統裡,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在資訊時代,資料就像石油一樣,是企業的財富,也一樣能夠變為政府的能力。

我們發現,一個先進的城市,一定是資訊化搞得好的城市,城市的先程序度和資訊化正相關。這個城市不僅管理規範,並且處處得益於資訊化的進步。比如上海。

資訊化天生規範,沒有規範化就沒有資訊化。沒有規範的字元,沒有規範的開發語言,沒有規範的開發環境,難以處理複雜的體系。規範是一種基本素質,貫穿整個環節。

因此,原本就規範的城市,不僅僅將資訊化作為一項任務完成,而是自發自願地使用好資訊化工具,為管理服務。

在一個規範體系內,平臺間的資料共享沒有阻力,這些資料經過加工,將產生更多的關聯資訊,為決策提供支撐。

一個體系健全機制規範的資訊系統,發揮的作用將達到“更好”。

內心不抗拒,行動上積極,才能夠在資訊時代,利用資訊化工具,達到更高效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