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美將醫用冷敷貼稱為面膜被罰10萬 虛假營銷的“美麗陷阱”需加強整治

天眼查App顯示,近日,因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第三十八條第二款,更美APP關聯公司北京完美創意科技有限公司被罰10萬,處罰單位為北京市朝陽區市場監督管理局。

據中國網財經資訊,更美方面表示,罰款已經繳納,更美APP平臺過去在該方面確實存在疏漏,目前已經進行整改,並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等相關法律法規,歡迎政府和媒體進行監督。

網紅灣帶貨創始人黃宗樹指出,醫用敷料和麵膜產品屬於不同的範疇,但往往有不少商家為了宣傳效果而將兩者的功能與概念相互混淆,所謂“醫美面膜”或者“藥妝”等,其實都是偽概念。

宣傳贈送

“醫用面膜”

被罰款

處罰文書顯示,北京市朝陽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在檢查中發現更美平臺內多家美容機構自2017年4月7日至2021年4月28日分時段釋出的醫療美容服務專案標題中含有贈送“醫用面膜”產品的情況。

在對平臺內醫療美容機構進行調查中發現,所宣傳“醫用面膜”實則為“醫用冷敷貼”、“醫用敷料”,是對商品效能、功能作虛假的商業宣傳,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對消費者造成了誤導。當事人作為專業醫療美容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明知或者應知利用其平臺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行為而並未採取必要措施。

北京市朝陽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責令當事人改正上述違法行為,並罰款10萬元。

財經網科技在部分電商平臺上以“醫美面膜”為關鍵詞搜尋時發現,大部分商品主打“醫用無菌生產”、“械字號”“修復敏感肌”等旗號,每片價格在20至50之間,大多商鋪月銷售額在幾百到上千不等,也有店鋪月銷售額超過了萬筆。

就醫美面膜和普通面膜相比,到底誰更安全、更有效的問題,財經網科技與幾位市民進行溝通後發現,不少人都認為具有“醫用”“械字號”等字號的面膜在感覺上會比普通面膜更專業、權威。

所謂的醫美面膜真的好嗎?據《新晚報》資訊,武漢市的江女士在網上購買了一款醫美面膜,購買之前客服說連續使用效果更好,但沒想到“爛臉救星”成了“爛臉神器”。江女士稱,因為看是械字號,所以感覺很放心,所以儘管30多元一片的價格相比幾元或者十幾元的普通面膜要高,但她還是選擇了購買。

報道指出,其宣傳文案中還列舉出械字號面膜與妝字號的區別:械字號有權威機構檢驗認證的國家藥監局批准才可註冊,有輔助修護保養效果;而妝字號的普通面膜僅用於面板補水,資質獲取相對容易,適用人群有限。

明明按照說明正常使用,為何會引起過敏反應?對此,該商家客服稱,可能是由於江女士面板過於敏感導致。

“醫美面膜”

“藥妝”

等是偽概念

隨著消費的升級,醫療美容越來越受到大眾歡迎,那麼被更美平臺中經營者稱為“醫美面膜”的醫用冷敷貼到底是什麼?為何涉及功能作虛假的商業宣傳?

市面上所謂的“械字號面膜”,或者被冠以“醫學護膚品”的妝字號面膜,消費者究竟該如何識別以及選擇?

網紅灣帶貨創始人黃宗樹向財經網科技指出,醫用敷料和麵膜產品產品屬於不同的範疇,但往往有不少商家為了宣傳效果而將兩者的功能與概念相互混淆,所謂“醫美面膜”或者“藥妝”等,其實都是偽概念。

空軍特色醫學中心面板科副主任醫師田燕、山東省醫療器械產品質量檢驗中心醫用衛生材料及敷料標準化技術歸口單位秘書長許慧對於醫用敷料、面膜等做出了科普解釋。

專家指出,所謂“械字號面膜”,其實是醫用敷料,屬於醫療器械範疇。醫用敷料可以與創面直接或間接接觸,具有吸收創面滲出液、支撐器官、防粘連或者為創面癒合提供適宜環境等醫療作用。

按照醫療器械管理的醫用敷料命名應當符合《醫療器械通用名稱命名規則》要求,不得含有“美容”、“保健”等宣稱詞語,不得含有誇大適用範圍或者其他具有誤導性、欺騙性的內容。因此,不存在“械字號面膜”的概念,醫療器械產品也不能以“面膜”作為其名稱。

而所謂“妝字號面膜”,即按照化妝品管理的面膜產品,指塗或敷於人體面板表面,經一段時間後揭離、擦洗或保留,起到護理或清潔作用的化妝品。

根據《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等法規、規章的規定,化妝品不得宣稱具有醫療作用,其標識不得標註誇大功能、虛假宣傳等內容。一些面膜類化妝品,將產品宣稱為“醫學護膚品”、“藥妝”產品等,屬於明示或者暗示產品具有醫療作用,均是違法宣稱行為。

專家指出,醫用敷料應由在允許範圍內,由有資質的醫生指導並按照正確的用法用量使用,不能作為日常護膚產品長期使用。而面膜類也應當按說明書要求使用,“並不是越頻繁使用越好,對於一些面板敏感的消費者而言,如果每天使用面膜,可能加重面板的敏感程度,反而不利於面板健康。”

虛假營銷

“美麗陷阱”

需整治

針對更美平臺內,有經營者宣傳“醫美面膜”一事,網際網路觀察人士指出,將醫療器械產品作為面膜宣傳,存在一定的誤導性和欺騙性,平臺有義務加強對於經營者內容的稽核,以免給消費者帶去錯誤的概念,這種虛假營銷的“美麗陷阱”需加強整治。

財經網科技留意到,作為較早入局的醫美垂直類行業的玩家,更美還面臨著虛增訂單、虛假宣傳、洩露使用者隱私、代寫整形日記、對入駐商家資質把控存在紕漏等質疑。

上述觀察人士指出,在資本入局讓行業迅速發展的當下,醫美領域黑產猖獗,也給更美等平臺在稽核上造成壓力,並帶來巨大挑戰。

值得留意的是,今年下半年以來醫美領域監管政策行動頻出,或將為行業帶來一些改變。

2021年11月2日,市場監管總局以2021年第37號公告形式釋出《醫療美容廣告執法指南》。下一步,市場監管部門將以落實《醫療美容廣告執法指南》為契機,聯合相關部門,加大對醫療美容廣告的監管力度。相關市場主體應以案為戒,加強對廣告法律法規和行業規範的學習,增強守法經營的意識,自覺規範經營行為,依法誠信開展醫療美容廣告活動。

四川天府健康產業研究院首席專家孟立聯認為,明確“執法指南”的最大作用就是使法律規定得到全面的落實,避免醫療美容廣告打“擦邊球”,從而使醫療美容廣告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經濟學家宋清輝指出,醫美領域監管政策行動頻出,對醫美行業發展具有兩個方面的積極影響。一是能夠打造出讓消費者可信賴的醫美環境,二是讓醫美迴歸本質,此舉無疑長期利好醫美行業的健康規範發展。

相信隨著行業的進一步規範,類似將“醫用冷敷貼”“醫用敷料”稱為“面膜”的虛假商業宣傳也將得到進一步治理,只有平臺、經營者都嚴格遵守相關規定,才能還消費者一個真實、專業、放心的醫美消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