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居民,網路遊民

網路居民,網路遊民

現在除了上了年紀和兒童,就是無法順利使用智慧手機的以外,大部分人都應該算是網民了。

網民和網民之間還是有很大的不同,至少我認為是這樣的,那些在網上玩的比較深入,時間比較久的應該也深有感觸,伴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更新迭代,一批一批也跟著遷徙,這是網路遊民無法體會的。

網路遊民的特點是,所有網上生活都只是可以隨意上線,隨意在網上消失的,比如,有的人看頭條新聞,說不定現在手上的智慧手機丟了,換了另一部手機,可能就不看頭條新聞了,也沒啥大影響。

即便不用手機,用PC上網也同樣如此,開啟的瀏覽器或者什麼彈窗,一樣可以上網衝浪。

更深一層的,可能有很多人是有不少網站賬號的,比如,現在很多人都有微信賬號,多半是手機號註冊的,經常有人換了手機號,就得重新換個微訊號,以前的找不回來了。同樣,有抖音賬號的大概類似。

還有一些,是有一些相應時下流行APP或者網站的賬號的,但是賬號本身,對於他們來說並沒有什麼重要的,甚至可有可無。只要不影響他們上網就行。

而網路居民真是另一番景象,至少穿越了一個甚至幾個週期。這一部分網民對網上生活是非常重視的,其在網上有一些“資產”。賬號內有一些資訊,丟失之後,是會影響他們上網的體驗的,可能是文字,可能是圖片,可能是影片等等檔案。所以,賬號本身來說,就已經是一種網路資產。

同樣的,在網路上積累的社交關係,人脈,同樣可以被視為網路資產,一旦要更換賬號,得廣而告之,因為除了線下生活以外,其網路生活像一個平行宇宙,同樣存在著社交關係。否則,別人在網上找不到你,會產生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比如,我的豆瓣賬號,已經有16年之久,裡面累計了很多的使用者關係,記錄了很多書本、影視等資料。一旦丟失,重新開設一個賬號就會比較麻煩。

有人說,這有什麼卵用。

網路生活,本質上來講,是一種精神生活,有點時下元宇宙的意思,每個人在網上是以另一個身份存在,以精神的形式存在。那麼這些記錄都是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穿越週期是個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對於我們這種在網上輸出內容的,如何保證這些內容的安全,長時間存在,是一大難題,比如,五年前,很多網站和應用都關閉了。像開心網這種,你在上面的活動軌跡已經不復存在,如果你在上面輸出內容,不管文字還是圖片影片,都找不回來。這對於網路居民來說,這種類似的情況每年都在發生著。像豆瓣網這種十幾年如一日,還能繼續存在的並不多見。

我自認為是一個網路居民,隨著穿越了幾個週期,對於網路上的內容如何長久安全留存,有更深的體會。對於很多寫字的來說,早期在新浪部落格這種地方比較多,後來受不了屢屢被迫刪文,開始自己假設網站。再後來發現難度太大,在國內還要備案,倒騰程式,對惡意網路攻擊等,身心俱疲。現在大部分都窩在微信公眾號裡趴著。再過5年不知道還有哪些地方可以提供合適的場所供這些人趴著。

大概在06年的時候,當時跟風,開始自己架設網站。知道去年,我將這些重新做了梳理。

將 joojen。com 域名下的網站重新架設,伺服器從國外搬回國內,啟用強勁的騰訊雲國內伺服器,備案,一勞永逸。

屢次搬遷帶來很多麻煩,資料丟失一部分,國外伺服器訪問速度很慢,每每輸入域名,需要等待數秒,才能緩慢分步驟地出現整個頁面,這種痛苦好似十幾年前的學校宿舍撥號上網時代,更新程式,後臺操作起來更是痛苦不堪。

梳理之後,我將以此為據點,向外一層一層連結網上生活,賬戶,常用的網站,網路“資產”備份等等,都將不再焦慮。並以此構建知識沉澱平臺,將分散在各處的以後可能有用的內容,彙集一處。

最近,早期網際網路居民和菜頭老師和南派三叔在公眾號上相互監督更新,有點重現當年blog時代,一眾寫手相互點名擊鼓傳花的意思。只不過,近日以不同往日,那個突然人人可以發表意見的年代,再也一去不復返了。因為現在大家發表意見太容易了,甚至到了鍵盤俠橫行的時代。搞得上峰不得不祭出顯示IP屬地這把大寶劍。

今早看到新聞,杭州馬某某事件,網上既是人們生活的場所,那麼這裡就是一個江湖,對於穿越週期網路居民來說,應該有更深的體會。

「 題圖 By ilya bronsk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