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文化產業中心宋文新:藝人走紅應靠作品而非流量,不僅是追星

在當下,“飯圈文化”已經成為我們無法忽視的一種社會現象,其中湧現的私生飯、拉踩、互撕等非理性追星行為更是引起了人大代表們的關注。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泰安市文化產業中等專業學校副校長宋文新就建議整頓“無底線追星”行為,並表示藝人走紅應靠作品而非流量。

泰安市文化產業中心宋文新:藝人走紅應靠作品而非流量,不僅是追星

追星前面加上“無底線”三個字,是很有必要的。追星本身是一種很正常的行為,真正令人反感,並且需要引起關注的是非理性的無底線追星。不僅是追星,任何事一旦超越底線,都會形成一種破壞性力量。更何況,追星通常是一種集體行為。

記得很多年前的一次春晚上,郭達和蔡明主角的小品,說的就是少女盲目追星的事。從現在的眼光看,其實蔡明扮演的追星少女的種種行為,並不算過分,無非是房間裡貼滿了明星的照片,處處模仿明星的行為,最後也在家長的教育下幡然醒悟。但在當時,還是引起了很多家長的共鳴。

隨著時代的發展,公眾對追星行為越來越寬容,也能更加公正的看待。優質的偶像,確實能給青少年帶來積極、正面的影響,在榜樣的力量下,拓展自己的視野。而且追星的外延也在不斷擴充套件,很多人不僅追影視明星,還追袁隆平、張文宏、張桂梅這樣的科技明星、學術明星和教育明星。

問題在於,追星和無底線追星,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甚至可以說,無底線追星正在對追星構成一種汙名化。本來追星是一種積極向上的行為,而無底線追星則以偶像為中心,完全失去了自我。明星早已實現了財富自由,而粉絲則花費大量的金錢給明星買奢侈品,放棄學業和工作,四處追逐明星的行蹤。近些年才興起的“飯圈文化”,動不動就踩這個、黑那個,誰對偶像不好,就群起而攻之,把好好的網際網路生態搞得烏煙瘴氣。

如果只是個人行為也就罷了,問題是“飯圈文化”已經成為一種流動文化,你不加入反而會被邊緣化。正如宋文新所說,“我理解無底線就是他的粉絲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大量的精力、大量的金錢去追星了,並且這個追星已經成為一個體系化或者團隊化,或者已經出現有組織了,你追他就不是一種偶像了。”在這種情況下,無底線追星應該得到應有的重視和規置。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說: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所憎恨的東西,而恰恰是我們所熱愛的東西。眼下的追星現象,也正是如此。雖然說現在也有很多成年人追星,比如“媽媽粉”,但說到無底線追星,還是以低齡青少年為主體。因為他們接觸的外部非常狹窄,人生觀、價值觀也沒有形成,更容易沉迷於追星這種能直接帶來心理愉悅的行為。

有時候,我們確實很難理解青少年對偶像的那種宗教式的崇拜。有人說,都怪袁隆平爺爺讓他們吃得太飽。雖是戲言,但並非完全沒有道理。瘋狂追星的背後,很多時候與物質條件的改善以及寵溺式的家庭教育有關。現在生活條件好了,許多家庭往往是把大多數的資源都投入到孩子身上,即使不富裕,也會傾盡全力讓孩子過好,對他們予取予求。當然這多少也有家長的虛榮心,生怕自家的孩子不如別人。無底線的寵溺,造成了無底線的消費。經濟沒有獨立的青少年對消費是沒有痛感的,家長省吃儉用苦出來的錢,孩子拿來瘋狂追星,遺憾之餘,家長自身恐怕也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

世界如此遼闊,不是隻有追星這一件事。我不知道該如何整頓“無底線追星”,但我想最起碼可以先從正確的家庭教育做起。

首席評論員 吳龍貴